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4359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docx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本科学位论文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TPL或3PL)成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以及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迅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简称TPLP)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战略联盟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潮。

在以往文献和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多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角度研究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或者只是研究联盟的形成条件、实施过程、联盟伙伴选择等问题,又或者只是探讨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层面的内容。

即使研究者注意到了物流联盟这一新型企业关系,也多是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间的纵向联盟对价值创造的作用,而鲜有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横向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的文献资料。

本文区别于以往研究成果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选取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它与其他物流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企业间的横向联盟。

文章首先从资源基础论和依赖论、核心能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进行经济学分析,奠定了其经济学基础;然后研究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策略的构建,揭示联盟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收益,物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其构建稳定的联盟策略;最后基于利润分配视角,对影响物流联盟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利于第三方物流联盟稳定发展的分配模型,从而为联盟企业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策略、保持联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稳定性

Abstract

Asglobalcompetitionintensifies,ThirdPartyLogistics(TPL)becomeanimportantwaytolowerlogisticscosts,improvingtheleveloflogisticsservicesandtrainthecorecompetitive.WithTPLdevelopingrapidly,thedevelopmentof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TPLP)ismoreandmoreconcern.ThestrategicalliancesasanimportantmodelofTPLP,whichagrowingnumberofTPLPchoose,haveattractedscholarsathomeandabroad.

Intheexistingliteratureandresearchresults,researchersstudyTPLstrategicalliancefromtheperspectiveofcompanieswhichdemandforlogisticsservicesandlogisticsservicessuppliers,orsimplyresearchconditionsfortheformationofalliances,theimplementationprocess,andthechoiceofalliancepartners.Evenresearchersnotethelogisticsallianceasanewrelationshipamongenterprises,theyalwaysresearchtheroleofverticalalliancebetweenTPLPandotherenterprisesincreatingthevalue,andhardlystudyonthealliancestrategyandthestabilityof

horizontalallianceamongTPLprovidersfromastrategicmanagementperspectivein

theliterature.

Differentfrompreviousresearchmethodsandcontentsintheexistingliterature,thispaperselectshorizontalstrategicalliancesbetweenTPLprovidersasamajorstudyobject.Firstly,itgivesaneconomicsanalysis,whichisbasedonresourcebasictheoryandresourcedependencetheory,corecompetencetheoryandtransactioncosttheory,forstrategicallianceamongTPLP.Secondly,itstudiestheconstructionofalliancestrategyamong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andillustratesthatlogisticsenterpriseswillincreasethe外eldbyformingalliance.Moreover,theexternalenvironmentoflogisticsenterprisesishelpfultoformstablealliance.Finally,basedontheprofitallocationangel,itstudiestheinternalfactorsthataffecttheallianceoflogisticsenterprisesandcomestoaprofitallocationmodelwhichisusefulforTPLPtodevelopsteadily.Anditisappliedtotheprofitallocationamongcooperationpartnersinthealliance,whichprovidesreferenceforthepartnerstodeviserationalprofitallocationstrategyandforkeepingstabilityofthealliance.

KeyWords:

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TPLP);Strategicalliance;Strategy;Stability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论文研究的背景

面对21世纪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日益完善的增值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条码技术(BarCode)、快速反应(QR)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CR)、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与观念的普及应用,现代物流正在向一体化、专业化和第三方物流方向发展,基于这一发展趋势,带来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知识化、弹性化和高效化的特点。

国外物流业发展迅速,我国由于物流行业中小企业众多,信息化基础薄弱,在观念、人才、经验等方面差距较大,物流系统十分复杂,涉及政府不同层次的多个管理部门、多个环节的物流枢纽,物流服务所面对的是跨行业、跨地区、众多的供需方,再加之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复杂多样,使得一些在国外物流行业成功应用的软件系统及管理模式难以适合我国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我国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投资、相互攀比、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倾向。

现有交通运输、仓储设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大量物流设施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大幅度提高了物流运行成本;同时在城市建设、交通、生态、环保等许多方面的低水平建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在部分区域已影响物流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为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营造优惠、便利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政策扶持,并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

如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关于确定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决定》,确定重庆等11个西部省市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接地。

根据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的意见,重庆市加工贸易项目可以享受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贷款支持。

对进入承接地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可以提供优惠贷款条件,给予10%以内的利率下浮。

而物流就是加工贸易重点承接项目之一。

物流业是现代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现代流通业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交换直接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现代流通业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国民经济流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增进社会总福利等全局性的积极影响力越来越明显。

所以,为提高物流市场的运作效率,加快提升区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有效稳定的战略联盟来提高行业整体和自身的物流能力。

本文运用伯特兰德(Bertrand)模型比较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建立前后各物流企业的效益;通过引入贴现因子得出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稳定物流联盟的可信区间;并根据目前物流企业的特点及其所享受的特定优惠政策,对此可信区间进行分析。

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从利润分配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Shapley值及其修正算法,然后通过引入投资额这一变量对其进行改进,并将之应用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从而为联盟企业制定合理的利益分

配策略提供参考。

1.1.2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及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加深个人对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希望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策略的构建及其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

(1)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战略联盟进行经济学解释,并对联盟形成机理的研究,为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联盟与发展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为解决组建战略联盟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重点研究了战略联盟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联盟可信区间的分析和利润分配的设计等,旨在进一步研究联盟策略的稳定性,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健持续发展。

1.2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1.2.1第三方物流相关理论

随着市场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企业在服务内容和复杂性上都在不断的变化。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也众说纷纭。

欧洲委员会PROTRANS项目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以客户利益为基础的外部企业实施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由提供的多种物流服务管理组成,企业不是单独提供某项活动,而是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活动。

客户与外部物流企业间的合作是一种持续的契约关系。

[1]

L.M.Ellram(I995)提出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与运输和存储相关的管理、分析和设计活动,比如库存管理、与信息相关的活动,包括跟踪服务,以及仅次于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增值活动.[2]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传入我国的理论界和业界的。

物流界著名学者王之泰((1995)在其所著《现代物流学》一书中,提出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能够提供现代的、系统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的物流活动。

[3]

邹辉霞((2004)在其编著《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书中认为“第三方物流是指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向所有者提供从系统设计、计划、管理到实施全面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行动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

[4]

陈水坤((2004)则提出“第三方物流是指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承担者,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与专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基于对目标行业的丰富经验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全部或大部分的协同化、专业化物流系统服务,包括设计、组织、控制、优化和管理等物流服务活动的过程。

[5]

而在我国2001年公布的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中,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6]

冯文龙((2005)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业态的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的需求者(第一方)、物流资源的拥有者(第二方)和物流资源的整合者(第三方)这三方通过相互有机联系而构成的。

[7]”这与国内普遍认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资源拥有者不同,作为物流资源的整合者的TPL企业能够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保证其设计物流方案和选择资源时保持中立地位。

1.2.2战略联盟相关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联盟己成为企业间合作竞争关系中最显著的表现形式。

由于企业选择战略联盟的目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战略联盟的含义也有不同的解释。

波特(Michael.E.Porter,1985)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认识战略联盟,他认为“联盟是和其他企业长期结盟,但不是完全的合并,比如合资企业、许可证贸易和攻击协定等等。

联盟是指同结盟的伙伴一起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

[8]”邓林(Durning,1995)也有类似观点:

“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合资信件,同时也包括研发伙伴、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非股权形式。

[9]”他们的观点是战略联盟包括合资企业,邓林甚至把企业合并也囊括在内。

蒂斯((Teece,1992):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伙伴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的合作活动。

[10]

Stuart,TobyE(1998)等学者则把战略联盟作为一种资源整合体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

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己有资源的一致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资源互补来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

[11]

Beamish,Killing(1997)等学者认为:

战略联盟是一种对企业交易时契约不完备性的一种治理结构,是管理企业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系统,企业间为了提高合作双方的能力以达到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合作。

[12]

国内学者对战略联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研究。

陈耀(2003)在研究联盟优势时指出:

“无论战略联盟的表现形态如何的千姿百态,战略联盟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组织,只有以提升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的合作形式或合作组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联盟。

[13]

何畔(2000)认为,战略联盟的本质是寻求风险分担和创新进取之间的平衡。

成功的战略联盟有三个管理准则,分别是为联盟确定共同的信念,在联盟伙伴之间建立高度相容的文化体系及保持一种良好的,能跨越职能的信息沟通渠道。

[14]

史占中(2001)认为,企业间通过缔结联盟,可以使企业有效实现规模重组和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并成功地开展多元化经营。

如果要保持成功的联盟伙伴关系,则必须建立共享愿景,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寻求战略的协同和文化的融合。

[15]

林季红(2003)则把战略联盟看成是超越了纯粹市场交易关系的一种竞争型的合作组织,但联盟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并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联盟企业间的交易关系是建立在长期合作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保持联盟成员的相互独立性,又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战略灵活性。

[16]

总的来看,国内对战略联盟的系统研究成果不太多,大多着力介绍战略联盟的结构,有的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用和翻译,主要侧重于联盟运作的实务。

有的虽能结合中国企业的现实,但大多是经验性的,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l7]

1.2.3有关利润分配的研究综述

在虚拟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一个多人冲突问题。

所有的伙伴之间存在着动态博弈,合作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分配联盟得到的收益。

围绕这一问题,很多文献提出了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法,包括核(core)、夏普利值法((Shapley)、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简化的MCRS(MinimumCost-RemainingSavings)方法等。

在现有的虚拟合作的利益分配的博弈方法中,对于双人合作一般采用简单的Nash均衡;对于两人以上的合作的分配方法一般采用shapley值法。

戈德曼等(StevenLGoldman,RogerN.Nagel,KennethPreiss,1994)明确提出制定利益分配契约时应该遵循的四条原则:

互惠互利原则;结构利益最优化原则:

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原则以及个体合理原则。

[18]

AlchianandDemsetz(1972)及Holmstrom(1982)的研究指出,由于难以有效地监督和计量每个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从而由此产生事后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Moralhazard),如“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riding)等行为。

在合作团队生产中,每个人都有一种偷懒的动机,尽量使他人多付劳动,而自己“搭便车”.针对合作团队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偷懒”和“搭便车”等道德风险问题,AlchianandDemsetz给出了基于产权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引入拥有剩余索取权的“第三方”监督部门进行监督。

[19][20]

叶飞在其博士论文《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中根据Nash谈判理论建立了共享产出模式下核心企业与战略性合作伙伴的最优分配系数及最优分配系数下各自的净收益。

龙勇、杨秀苔(2003)认为不确定性博弈比确定性博弈和概率博弈更具有代表性,引入贴现因子S描述企业对联盟的依赖性,建立了不确定性均衡,并运用丘奎特期望效用理论来解决联盟中这一问题。

[21]杨屹((2003)等用纳什谈判模型构建效用函数,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分配因子的大小进行估计,提出了一种解决动态联盟合作伙伴收益分配问题的模型及其求解的方法。

[22]占辉斌、郭锦墉、詹海斌等((2005)引入

Shapley-value法理论,并通过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在利润分配中的可操作性。

[23]戴建华((2004)等提出了只限于双方博弈的利用风险因子进行利益分配调整的Shapley值修正算法。

[24]陈菊红、汪应洛、孙林岩(2002)应用博弈论建立了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的博弈模型。

[25]周二华等根据联盟成员合作与不合作时收益的相对关系的不同,运用博弈分析讨论了企业可能会遇到的四种不同收益结构的多企业联盟博弈的特点及其稳定解集,对不同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26]

朱爱辉、黄瑞华((2004)从各成员企业对合作项目所作贡献的大小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利润分配率的计算方法。

[27]文献[28]提出了基于“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动态合同事前控制约束机制,采用动态合同防范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

文献[29]提出了基于“团体惩罚”的事后控制约束机制,伙伴企业提前预交保证金,在虚拟企业系统中推选出某个资金实力雄厚且信用程度高的合作伙伴(一般是核心企业)或者委托第三方(如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等)对动态联盟的产出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对那些未达到合同规定要求或者出现欺诈行为而造成整个虚拟企业的损失的伙伴进行惩罚,对那些超额完成规定产出的伙伴进行奖励。

陈一鸣((2004)等提出了基于分配系数的团体惩罚分配模式,理事会与各协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可被认为是委托—代理关系,理事会监督各协作企业的行动并决定分配方案,各协作企业根据收益分配方法选择自己的行动,从而避免了各协作企业的败德行为。

[30]卢纪华((2004)等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并引入固定成本和保留效用假设,研究基于咨询项目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问题,提出了逆向选择下的两种两阶段动态契约,通过设计不同的动态契约机制来增强合作伙伴的参与意识和工作努力程度,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31]

模糊数学在虚拟企业伙伴间利益协调中的应用主要是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虚拟企业的整体风险、成员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衡量,建立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有效性评价。

闻砚、黎涓(2004)分析了虚拟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引入风险因子的概念,提出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虚拟企业的系统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32]

1.2.4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述评

1.价值链理论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

“价值链”理论是波特创建的。

他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

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和管理等活动的集合体,其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总和即构成“价值系统”。

[8]其中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系统”中的“价值链”。

企业的价值链具体包括:

供应商价值链、生产单位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等。

根据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环节中存在共同的因素,企业之间的相关业务单元能对价值链上活动进行共享,从而通过这种共享可有效地降低业务活动的成本或增强其差异化竞争优势。

当这种共享收益超出其中的共享成本时,即可获得所谓的“净竞争优势”。

在价值链的某一共享环节中获取共享利益,同时也将不可避免产生共享成本(即包括协调成本、妥协成本和僵化成本)。

共享成本的存在将可能抵消共享收益,使“净竞争优势”减少甚至消失。

而共享价值链中的企业通过建立联盟伙伴关系,在对相关业务活动共享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并密切配合,则可大幅度降低其中的协调成本;联盟伙伴间的战略协同使双方在更多的领域保持较强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减少共享价值活动中的妥协成本;联盟组织的松散性使联盟企业在履行“共享价值活动”的义务和职责时,仍保持着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这也将有效避免共享过程中企业战略联盟僵化成本的生产。

波特明确地指出,联盟的优势至少表现为:

其一,联盟使各种活动共享而无须进入新的产业细分市场、地理区域与相关产业;其二,联盟是无需实际整合而获取纵向联系的成本或歧异优势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克服完全独立企业之间协调的困难。

约翰逊(Johnson,2004)和劳伦斯(Lawrence,2004)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增值伙伴关系”概念。

约翰逊和劳伦斯认为企业战略联盟的意义在于通过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获取竞争优势。

[33]因为,单个企业所完成的仅仅是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其中一部分,这些活动相互叠加将构成整条“增值链”。

每个企业只有通过缔结联盟,调整自身的增值活动以适应价值链上的其他公司,才能使拥有互补战略环节的企业之间在联盟中发挥整合优势。

2.知识外溢理论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

自从Spence(1984)开始研究“溢出效应”以来,“溢出效应”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成为创新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企业为了获得新的知识技术而处于竞争中,但研发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活动,尽管某一企业能够研发成功,但创新者并不能永远享受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之后,创新成果就会溢出到竞争对手手中。

Mansfield(1981)指出约60%的专利发明在四年内都被模仿,当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