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4179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docx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统计部分习题分解

第四部分统计

【例题1:

单选】描述统计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如何取得所需要的数据;B如何用图表或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

C如何描述数据的一般特征。

D如何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假设是否成立

【答案】D

【例题2:

单选】收集统计局发布的CPI数据,利用统计图展示CPI,利用增长率计算CPI的走势,这种统计方法是()。

A描述统计B推断统计C客观统计D心理统计

【答案】A

【例题3:

多选】定性变量的观测结果是()。

A.顺序变量B.分类数据C.顺序数据D.数值型数据E.分类变量

【答案】BC

【例题4:

09年多选题改编】下列变量中,通常用数值型数据表示的有()。

A.商品销售额  B.上班出行方式  C.家庭收入  D.居住地区  E.年龄

【答案】ACE

【例题5:

2008单选题】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4人、34人、34人、36人、36人、37人、37人,其中位数为()

A34B35C36D37

【答案】B

【解析】n为偶数,中位数=(34+36)/2=35.

【例题6:

单选】下面一组数据为9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数据(单位:

元):

750;780;850;960;1080;1250;1500;1650;2000;则中位数为()A750B1080C1500D2000

【答案】B

【解析】n为奇数,中位数位置为5,所对应的数值为1080。

【例题7:

2011年单选】2010年某省8个地市的财政支出(单位:

万元)分别为:

5900050002656026645078000780007800013210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万元。

A.78000B.72225C.66450D.75894

【答案】B

【解析】由于所给数据是8个,所以中位数的位置是第4个和第5个数据的平均数。

(66450+78000)/2=72225

【例题8:

2003年单选】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是()。

A.众数B.中位数C.均值D.几何平均数

【答案】C

【解析】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例题9:

2007年单选改编】某连锁超市6个分店的职工人数有小到大排序后为57人、58人、58人、60人、63人、70人其均值、中位数分别为(  )。

A.59、58B.61、58C.61、59D.61、70

【答案】C.

【解析】均值=(57+58+58+60+63+70)/6=61

中位数=(58+60)/2=59

【例题10:

2010年单选】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

A.越好B.越差C.始终不变D.在一定区间内反复变化

【答案】B

【例题11】某售货小组有5名营业员,元旦一天的销售额分别为520元、600元、480元、750元和500元,求该日平均销售额及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

【解析】

(1)平均销售额=(520+600+480+750+500)/5=570元

(2)样本方差

第一步:

计算差

520-570=-50;600-570=30;480-570=-90;750-570=180;500-570=-70

第二步:

计算差平方和

(-50)2+(30)2+(90)2+(180)2+(-70)2

第三步:

计算方差

方差=

=12200

(3)样本标准差=

=110.45

【例题12:

2010年多选题改编】数值型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有()。

A.中位数B.几何平均数C.均值D.标准差E.方差

【答案】DE

【例题13:

多选】统计数据按其收集方法,可以分为()。

A观测数据B一手数据C主观数据D实验数据E二手数据

【答案】AD

【例题14:

单选】几乎所有与社会经济现象有关的统计数据都是()

A观测数据B一手数据C二手数据D实验数据

【答案】A

【例题15:

2008年多选题】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E、全面报表

【答案】ABC

【例题16:

多选】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统计调查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下列现象适合不连续调查的是()

A生产设备拥有量B耕地面积C人口的出生死亡D原材料的投入E工厂的产品生产

【答案】AB

【例题17:

2006年单选题】能够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调查方式是( )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所有非全面调查【答案】B

【例题18:

2009年单选题】为了解全国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状况,找出安全隐患,专家根据经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这类调查方法属于()。

A.专家调查B.重点调查C.系统调查D.典型调查

【答案】D

【例题19:

2012年单选题】在进行重点调查时,应选择的调查单位是()。

A.就调查标志值来说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的单位

B.有典型意义的单位

C.主动参与调查的单位

D.随机抽取的单位

【答案】A

【例题20:

2011年多选题改编】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有()。

A.抽样调查中不存在非抽样误差

B.抽样调查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

C.抽样调查适应面广

D.抽样调查时效性差

E.抽样调查通常从总体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答案】BC

【例题1:

2012年单选】在研究某城市居民的家庭消费结构时,在全部50万户家庭中随机抽取3000户进行入户调查,这项抽样调查中的样本是指该城市中()。

A.抽取出来的3000户家庭

B.50万户家庭

C.每一户家庭

D.抽取出来的每一户家庭

【答案】A

【例题2:

单选】某工厂为了检测出厂的十万只灯泡的寿命,随机抽取了1000只灯泡进行检测.关于该抽样调查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总体是出厂的十万只灯泡

B样本是抽取到的1000只灯泡

C全体灯泡的平均寿命是总体参数

D1000只灯泡的平均寿命是抽样单元

【答案】D

【解析】1000只灯泡的平均寿命是样本统计量,也称为估计量。

【例题3:

2011年单选题】下列抽样方法中,属于非概率抽样的是()。

A、分层抽样B.整群抽样C.判断抽样D.等距抽样

【答案】C

【例题4:

多选题】相对于非概率抽样而言,概率抽样的特点有()

A按一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B总体中每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可以计算出来

C每个单位被抽入样本的概率相等

D抽取样本时不需要依据随机原则

E当采用样本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元被抽中的概率

【答案】ABE

【例题5:

单题】抽样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抽样的随机性B、有意虚报、瞒报C、问卷设计缺陷

D、调查人员没能够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答案】A

【例题6:

2010年多选题改编】统计数据的非抽样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受访者提供虚假数字B.抄录错误C.无回答误差D.抽样的随机性E.抽样框不完善

【答案】ABCE

【例题7:

2010年多选题改编】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有()。

A.填报错误B.抽样的随机性C.抄录错误D.汇总错误E.有意瞒报

【答案】ACDE

【解析】普查只存在非抽样误差。

所以本题实质是考核登记性误差产生的原因。

【例题8:

单选】下列关于简单随机抽样的表述错误的是()。

A总体的每个单位入样概率相同

B是最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

C没有利用抽样框更多的辅助信息

D适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的调查

【答案】D

【例题9:

单选】某校高中生共有2700人,其中高一年级900人,高二年级1200人,高三年级600人,现采取分层抽样法抽取容量为135的样本,那么高一、高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

A.45,75,15B.45,45,45C.30,90,15D.45,60,30

【答案】D

【解析】样本量占总体容量的比=135/2700=5%

n(高一)/900=5%,所以,n(高一)=5%×900=45人

n(高二)/1200=5%,所以,n(高二)=5%×1200=60人

n(高三)/600=5%,所以,n(高三)=5%×600=30人

【例题10:

2012单选】在调查某城市小学教师亚健康状况时,从该城市的200所小学中随机抽取40所,每个被抽取小学中的所有教师都参与调查,这样抽样方法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B.整群抽样C.分层抽样D.等距抽样

【答案】B

【例题11:

单选】抽样统计中,估计量的性质不包括()。

A一致性B相关性C无偏性D有效性

【答案】B

【例12】从某个N=1000的总体中抽出一个样本容量为100的不放回简单随机样本,样本均值50,样本方差200,对总体均值的估计量等于样本均值等于50,估计量的方差是()。

【解析】

样本估计量的方差=

=

=1.8

【例13:

多选】下列关于抽样误差的表述正确的有()。

A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可计算

B抽样误差与总体分布有关,总体方差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C其他条件相同,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小

D抽样误差与抽样方式和估计量的选择也有关

E分层抽样的估计量方差一般大于简单随机抽样

【答案】ABCD

【例题14:

多选】影响样本量的因素有()。

A总体的离散程度B调查的精度C无回答情况D经费的制约E抽样方法

【答案】ABCD

【例题1:

单选】工人的工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存在()关系。

A正相关B不确定C不相关D负相关

【答案】A

【解析】两个变量同向变化,应为正相关。

【例题2:

多选】按相关的方向,相关关系可以分为()

A完全相关B不完全相关C正相关D负相关E不相关

【答案】CD

【例题3:

2007年多选改编】当相关系数r=-1时,变量x和y的相关关系为()。

A.高度相关

B.不完全相关关系

C.完全正相关关系

D.不相关关系

E.完全负相关关系

【答案】AE

【例题4:

2005年单选】下列变量间,相关的程度最高的是()

A.某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私人汽车拥有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

B.某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

C.某城市景点游客数量与票价的相关系数为-0.58

D.某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

【答案】B

【解析】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

【例题5:

多选】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之间的关系是( )

A.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

B.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C.具体应用时,常常必须互相补充

D.相关分析需要依靠回归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相关的具体形式

E.回归分析则需要依靠相关分析来表明现象数量变化的相关程度

【答案】BCDE

【例题7:

2007年单选】对于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确定

的方法是()。

A.二次平均B.加权平均C.斯特基方法D.最小二乘法

【答案】D

【例题8:

单选】已知某企业的电话机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线性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1000部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变成本(即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6000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 )

【答案】A

【解析】成本总额=不变成本+变动成本

=不变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

产量为自变量x,成本总额为因变量y

不变成本是方程中的β0,而β1则表示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b=(30000-6000)/1000=24,所以方程为:

=6000+24x

【例题9:

多选】关于一元线性回归的正确表述是( )

A.用来计算相关系数

B.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简单的回归模型

C.只涉及一个自变量

D.使用最小二乘法确定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

E.用来验证相关系数

【答案】BCD

【例题10:

单选】测度回归直线对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的指标是()。

A相关系数B样本估计量C决定系数D投资乘数

【答案】C

【例题1:

2006年多选题】下表中能源生产总量是()时间序列。

我国l997—2003年能源生产总量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l

2002

2003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132410

124250

109126

106988

120900

138369

160300

A.相对数B.时期C.绝对数D.平均数E.时点

【答案】BC

【例题2:

2008年多选题】依据指标值的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分为()

A、时期序列B、时点序列C、相对数时间序列D、平均数时间序列E、整数时间序列

【答案】AB

【例题3:

2004年单选】某地区1999~2003年原煤产量如下: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原煤产量(万吨)

45

46

59

68

72

该地区1999~2003年的平均每年原煤产量为( )万吨。

A.58B.57.875C.59D.60

【答案】A

【解析】原煤产量是时期指标。

平均产量=(45+46+59+68+72)/5=58万吨。

【例题4:

单选】某企业职工人数资料(单位:

人)如下:

时间

3月31日

4月30日

5月31日

6月30日

职工人数

1400

1500

1460

1420

该企业3~6月份平均职工人数为( )。

A.1500人B.1400人C.1445人D.1457人

【答案】D

【解析】属于间断时点指标,每次登记的间隔期是1个月,所以

 

【例题5:

2010年单选】在序时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中,与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计算思路相同的是()。

A.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B.时期序列序时平均数

C.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的连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D.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的连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

【答案】A

【例题6:

09年单选】某行业2000年至2008年的职工数量(年底数)的记录如下:

年份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2008年

职工人数(万人)

1000

1200

1600

1400

则该行业2000年至2008年平均每年职工人数为()万人。

A.1300B.1325C.1333D.1375

【答案】B

【解析】

=1325

【例题7:

2010年单选题】在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的加权平均数

B.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积

C.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逐期增长量个数

D.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答案】D

【例题8:

2011年单选题】我国2000年--2005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不变价国内生

产总值逐期增

长量(亿元)

8235.1

9758.6

11750.6

13005.6

16056.2

我国2000年--2005年期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加()亿元。

A.58806.1B.16056.2C.11761.2D.7821.1

【答案】A

【解析】累计增长量=8235.1+9758.6+11750.6+13005.6+16056.2=58806.1

【例题9:

2012年单选题】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的区别是().

A.适用的时间序列类型不同B.计量单位不同C.基期确定方法不同D报告期确定方法不同

【答案】C

【例题10:

单选】某商场1999~2003年商品销售额(单位:

百万元)如下:

年 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销售额

35.0

40.0

44.0

49.9

55.0

该商场1999~2003年商品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量为( )百万元。

A.5B.4C.44D.3

【答案】A

【解析】平均增长量=

=

=5百万元 

【例题11:

2007年单选】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  )的序时平均数。

A.累计增长量

B.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

C.逐期增长量

D.报告期发展水平

【答案】C

【例题12:

2006年多选题】根据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分为()。

A.累计增长量B.平均增长量C.逐期增长量D.环比增长量E.最终增长量

【答案】AC

【例题13:

2005年、2006年、2007年单选】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2002、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是137.4%和164.3%,则2003年与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是( )。

A.16.4%B.19.6%C.26.9%D.119.6%

【答案】D

【解析】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

/

=

=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所以,2003年与2002年环比发展速度

=2003年定基发展速度÷2002年定基发展速度

=164.3%÷137.4%=119.6%

【例题14:

单选】已知某地区以1990年为基期,1991-1996年财政收入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A40.55%B243.30%C101.54%D43.3%

【答案】B

【解析】以1990年为基期的1996年财政收入的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同期环比发展速度的乘积

=115.71%×118.23%×108.01%×131.9%×122.95%×101.54%

=243.32%

【例题15:

2007年单选】已知某地区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10%,则这一时期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A.4%×6%×9%×l0%

B.(4%×6%×9%×l0%)+1

C.(104%×106%×109%×l10%)-1

D.104%×l06%×109%×l10%

【答案】C.

【解析】2012年考点。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又因为: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即

环比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

所以,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

=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1

=(1+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1

=(104%×106%×109%×l10%)-1

【例题16:

2011年单选】以2000年为基期,2008年和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定基增长速度分别为14.40%和14.85%。

2009年对2008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A.0.39%B.14.63%C.100.39%D.114.63%

【答案】C

【解析】依据“环比比”,可得环比发展速度=(1+14.85%)/(1+14.4%)=100.39%

【例题17:

2006年单选题】某市财政收入2003年比l998年增长了72.6%,则该市1998年至2003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

=

=

【例题18:

2005年、2008年单选题】平均增长速度与平均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

A.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B.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D.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

【答案】B

【例题19:

2012年单选题】某企业2000年-2006年销售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7.6%,这期间相应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是()。

A.4.6%B.17.6%C.127.6%D.72.4%

【答案】C

【例题20:

2009年单选题】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分析中,“增长1%的绝对值”的计算公式为()。

A.

B.

C.

-1D.

-1

【答案】A

【例题21:

2005年、2004年单选】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由于各期的基数不同,运用速度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需要结合( )这一指标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报告期水平B.增长1%的绝对值C.累计增长量D.平均增长量

【答案】B

【例题22:

2005年单选】“增长1%的绝对值”反映的是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 )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A.计量单位B.数据类型C.时间D.调查方法

【答案】C

【例题23:

2010年多选】在进行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时,不宜计算速度的情况包括()。

A.序列中各期指标值大小差异很大

B.序列中指标值出现0

C.序列中各期指标值均为绝对数

D.序列中指标值出现负数

E.序列指标值中存在极端值

【答案】BD

【例题24:

2012年多选】在对时间序列及发展速度分析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A.不宜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B.不需要结合水平指标进行分析

C.速度指标数值与基数大小有密切关系

D.时间序列指标值出现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

E.时间序列指标值出现0时不宜计算速度

【答案】CDE

【例题25:

2009年多选】针对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有()。

A.发展水平B.平均增长量C.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水平E.增长速度

【答案】ABD

【解析】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内容包括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时间序列速度分析包括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例题1:

2004年、2007年单选题】狭义的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

A.算术平均数

B.相对数

C.总量指标

D.几何平均数

【答案】B

【例题2:

2009年单选题】按照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指数可以分为()。

A.基期指数和报告期指数

B.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

C.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D.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答案】B

【例题3:

2004年多选题】某种商品基期售出50公斤,报告期售出60公斤,指数为120%,该指数是()。

A.综合指数B.个体指数C.总指数D.销售量指数E.数量指数

【答案】BDE

【例题4:

2006年单选】在利用指数体系分析价格(用P表示)和销售量(用q表示)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时,销售量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A.

B.

C.

D.

【答案】D

【例题5:

09年单选题】2008年与2007年相比,某单位职工人数增加10%,工资总额增加21%,则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加()。

A.10%B.11%C.12%D.21%

【答案】A

【解析】工资总额=职工人数指数×平均工资指数

(1+21%)=(1+10%)×平均工资指数

平均工资指数=121%/110%=110%。

职工平均工资增加率=110%-1=10%

【例题6: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