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文学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高考.docx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文学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文学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高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1文学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高考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把握文学作品的行文思路,学习分析文学类作品的结构艺术。
2、归纳整合,学会概括文学类作品的主题。
3、掌握文学类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并能结合文本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此考点能力要求为C级,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主要分两个方面:
二、考点复习——分析作品的结构
作品的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
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一)高考回眸
1、文章的结构方式
例如: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乾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2、布局谋篇
例如:
12四川卷——《焰火的变奏》赵丽宏
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6分)
【答案】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又如:
2012年辽宁卷——《洗澡》王安忆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中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3、文章的行文思路
例如:
12湖北卷——19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分)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又如:
2012年重庆卷——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4、标题的含义
例如:
12湖南卷19《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浙江绍兴,古称山阴。
《世说新语》曾载: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
5、结构作用
例如:
12湖南卷——“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答案】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括并领起全文。
又如:
2012年浙江卷——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6、材料安排
例如:
12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
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6分)
【答案】童年时代感受到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的支配;青少年时代有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成年以后由感受时间隐藏在生活里到领悟时间引领生命。
(二)聚焦高考题型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1.考点解析:
这类题型通常是直接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2.知识储备
文章结构层次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层进式等;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3.走进高考
例如:
12江西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总分总式;由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4.答题步骤:
先指出结构方式,再对文章体现的这种结构形式进行解析。
(结构方式+解析)
【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1.考点解析:
这类题型通常有几种提问方式:
①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②概括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知识储备划分层次就是进行分类,把相同的内容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内容分开来。
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特点是不同的。
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抓住时空变化划分。
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②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③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④按逻辑关系划分。
⑤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为此目的,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
3.走进高考
12湖北卷——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6分)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
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4.答题步骤:
这一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定要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等部分的结构作用】
1.考点解析这一类型题目通常的提问方式为:
结尾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某一段对全文情节开展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为什么写某某?
2.知识储备:
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结构作用
(1)开头: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总领下文。
(2)过渡:
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结尾: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4)点睛句: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5)布局谋篇: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悬念、曲折有致、一波三折、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主次得当。
(6)文章标题:
通常起文章线索的作用。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12全国卷Ⅰ——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用?
(6分)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题二:
12北京卷——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
“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分)
【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例题三:
12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4分)
【答案】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4.答题步骤:
内容+形式(手法、结构)+解析
【安排材料,取材】
1、知识储备
▲结构特点安排材料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⑦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⑧先扬后抑
▲线索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取材
取材的作用——凸现主题
丰富、拓展主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
典型性、代表性
取材的特点——以小见大、时空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点到面)
逻辑顺序(由实(形象)到虚(抽象)由表及里)
2、经典考题
2012年四川卷——《我爱水》张秀亚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
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三、考点复习——概括作品的主题
主题指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图在文中的表现。
概括作品主题,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等。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高考回眸
1、本文某种手法与主旨的关系
例如:
12北京卷——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2、作者对某事的感悟
例如:
12安徽卷——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6分)
概括主旨
又如:
2012年天津卷——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分)
3、作者的情感
例如;2012年天津卷——18、文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和“宛如……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两处分别体现出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
又如:
12全国卷Ⅰ——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4、作者观点态度
例如:
2012年重庆卷——文章最后写道: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6分)
(二)聚焦高考题型
1.考点解析
常见考试题型:
①本文某种手法与主旨的关系。
②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
③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
④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走进高考
例题一:
12安徽卷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例题二12北京卷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3.答题步骤:
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三)方法指导
1.整体把握,脉络清晰。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例如:
12高考湖北卷《雾》,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
开篇说“不喜欢”雾。
第二段开始说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
第五段和第六段阐述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文章左后说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掌握了这些思路后,我们就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作品的主旨。
2、局部把握,紧抓关键。
局部把握,把握那些内容呢?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
其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这些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
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包括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等,我们对这些语句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四)经典考题
2012辽宁卷——《炉火》臧克家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
为什么?
(4分)
答案:
不是。
文章有怀旧情感,但并非全文主旨。
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考点复习——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1)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2)小说要抓住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①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
熟悉情节、人物和环境和人物及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②熟悉小说这一叙事体裁的写法。
比如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环境描写的技法、主题揭示的手法等。
③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比如人物、语言和结构等鉴赏方法。
(3)传记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和艺术性结合。
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选文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
②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
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③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④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其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
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期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4)明确新闻的特点及其要素
①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和新闻价值。
②了解新闻、通讯作品的内容要素、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如消息结构包括标题、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五、考点复习——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通常从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现手法考查。
从内容上来看,描写、修辞以及其他表现手法通常都是有一定的对象,或者人,或者景物。
(一)叙述人称、叙述方式:
1.考点解析
近年来对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的考查较少,对于这一考点,我们只要有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
近三年考题中只涉及到两题,一是12辽宁卷,一是12四川卷,辽宁卷的问法直接一些,四川卷问法略拐小弯,这就要求学生要会变通。
2.知识储备
叙述作用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6辽宁卷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赏析。
(4分)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
例题二:
12四川卷17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4.答题步骤:
先点明这一人称较普遍的作用,然后在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解析。
(基本作用+解析)
(二)描写
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
具体来说就是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把表述对象的状态,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按照描写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
【人物描写】
1.考点解析:
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2.知识储备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详写(细节描写、白描)、略写
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
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
作用: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白描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12海南卷: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对比法。
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4.答题步骤:
先写出什么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
(方法+解析)
【景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1.考点解析:
我们讲的描写是狭义的描写,近年来单纯考查描写的并不多,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2.知识储备:
景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
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
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景物描写的作用: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走进高考
例题一:
12北京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5分)
【答案】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
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例题二:
12四川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
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答案解析作用题目回答通常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来考虑。
例题三:
12宁夏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4.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章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方法,再说作用。
(特点+角度+手法+作用)
③景物描写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
(内容+形式)
(三)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
1.考点解析:
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一直是放在一起考查的,因而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
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2.高考回眸
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设问、反问、双关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引用
3.知识储备:
常见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格式
手法答题格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常见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形象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