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377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6.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2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

”取之信①然。

(选自《世说新语》)

注:

①信:

确实,的确。

29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已去

(2)下车引之

(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4)竞走取之

299.用“/”给(乙)文市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争走取之唯戎不动

30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

301.简要分析(甲)文元方和(乙)文中王戎的人物形象。

【答案】

298.1.

(1)离开

(2)牵,拉(3)曾经(4)跑

299.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00.

(1)真不是人(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301.【甲】文元方聪慧(机智)、勇敢、懂礼(回答任意两点即可);【乙】中王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解析】

29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要注意“去”的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

“引”的古今异义,古义:

牵、拉。

“尝”的古今异义,古义:

曾经。

“走”的古今异义,古义:

跑。

299.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译为“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唯独王戎没有动”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00.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要注意关键虚词的用法;还要注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在此题中,要注意“期”的古今异义,古义:

约定。

“委”的古今异义,古义:

舍弃。

“树在道边而多子”中的“而”表示转折,译为“却”。

301.本题考查对比较阅读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甲文通过元方对客人的驳斥,表现了他聪颖仁慧、讲求诚信、知书达理的特点。

结尾“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他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乙文中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

唯独王戎没有动,因为长在路旁的李子如果好吃,早被人摘光了。

这棵李树果实满树,李子必定是苦的。

这件事表明王戎观察仔细,善于思考,他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而不盲目追随他人。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唯独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

“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30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故人至暮不来

30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30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05.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302.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故人/至暮不来

303.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

30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305.示例:

守信,是为人之道。

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

302.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陈太丘与友期行”句中“陈太丘”是主语,所以应该停顿为: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故人至暮不来”句中“故人”是主语,所以应该停顿为:

故人/至暮不来。

30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意思是“约定”。

“相委而去”翻译为“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意思是“丢下,舍弃”。

“故人来,方与之食”翻译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意思是“才”。

“恐其自食其言也”翻译为“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意思是“担心,害怕”。

30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句中“舍”意思是“丢下,舍弃”,“去”意思是“离开”。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句中“止”意思是“留住”,“食”意思是“吃饭”。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0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守信”的重要性。

甲文中由于“友人”的不守信,遭到了元方的指责,乙文中因为吴起是一个守信的人,进而使军队信服。

结合实际和文中的例子说出守信的重要性即可。

语句要通顺,有条理。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老友说:

“好,到时再回来吃饭。

”吴起说:

“(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

”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

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

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0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差可拟__________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③九岁,甚聪惠_______________④孔指以示儿_____________

30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08.甲、乙两文中的少年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在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上,两文运用哪种共同的方法。

你还知道类似的少年吗?

请举出一例。

【答案】

306.①相比②趁、乘③同“慧“聪明④给……看

307.①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②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08.才思敏捷、机智善辩。

同:

语言描写异:

甲文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

乙文使用正面描写。

曹冲称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解析】

306.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拟:

相比。

示:

给……看。

通假字词,惠:

同“慧“聪明”。

30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何,什么;似,像。

未,没有。

30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甲文针对谢太傅抛出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说的“撒盐空中”;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都是很好的比喻。

乙文,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

“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

“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因此两文都表现了孩子的才思敏捷、机智善辩的特点。

在人物描写方法上都采用了语言描写(对话描写)不同的是甲文直接描写人物的机智聪明,反应敏捷;乙文则是用孔君平来侧面衬托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

【点睛】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