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351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docx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

张静中学高考生物第八单元专项八

第一关:

判正误 测基础

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

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 × )

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  )

4.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5.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6.次级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的速度快(  )

7.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8.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9.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

10.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

(  )

11.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 × )

12.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13.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

14.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15.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

16.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17.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18.生产者一定能固定CO2(  )

19.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 )

20.在种群的逻辑斯蒂型增长曲线中,达到K/2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 )

21.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森、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分布( × )

22.对于捕食链来说,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 )

23.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 )

24.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 )

2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 )

26.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 )

27.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 )

2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 )

2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 × )

30.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 × )

第二关:

练题型 提考能

题型一 坐标曲线型

1.如图为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

曲线。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②在K值时,a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a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弱到强

A.①②④B.①②⑤

C.①③⑤D.③④

答案 C

解析 a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在K值时,a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a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根据曲线可知,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因此两种群之间不可能是捕食关系。

在最初的一定时间范围内,两个种群之间是竞争关系,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竞争强度由弱到强。

2.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级演替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气候发生变化时,甲生态系统的种群类型数量变化幅度比乙生态系统小,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比乙生态系统强;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至极低,随后由于气候条件逐渐适宜,群落经次级演替,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但并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3.如图是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

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种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 D

解析 由图示可推知,该种群的增长属于“S”型增长。

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已经由最大变小,但仍然是正值,种群数量位于K/2和K之间,因此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稳定。

t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

题型二 生态计算型

4.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 B

解析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计算鹰至少要获得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

5.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答案 A

解析 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生物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利用的能量(存在于该动物粪便、食物残渣等中的能量),生物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6.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

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

A.550kJB.500kJC.400kJD.100kJ

答案 A

解析 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3=500(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10%)2=50(kJ),即丙最少含500+50=550(kJ)的能量。

题型三 表格分析型

7.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岁)

存活数(只)

死亡数(只)

0

1000

199

1

801

12

2

789

13

3

776

12

4

764

30

5

734

46

6

688

48

7

640

69

8

571

132

9

439

187

10

252

159

11

96

90

12

6

3

13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 B

解析 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个体在各年龄段的存活状况的曲线,存活曲线以相对年龄为横坐标,以个体存活数为纵坐标,分为三种类型,如图所示。

Ⅲ型曲线呈凹形,幼年期死亡率很高,但是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种群个体在幼年期的死亡率并不是很高。

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的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答案 A

解析 环境容纳量也称K值,它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与起始酵母菌数无关,故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的不同。

9.科学工作者在某地观察、记录了四种野生动物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h),如表所示。

假设北美郊狼因被大量捕杀而数量锐减,则短期内将发生的变化是(  )

物种

休息

与其他物种竞争

进食

寻找配偶

大鼠

4.8h

3.6h(追逐小鼠)

13.2h(吃植物种子)

2.4h

浣熊

18h

0.0h

3.6h吃大鼠)

2.4h

北美郊狼

18h

0.0h

4.8h(吃浣熊)

1.2h

小鼠

4.8h

6.0h(被大鼠追逐)

10.8h(吃植物种子)

2.4h

A.植物种子数量变化不确定

B.浣熊数量减少

C.大鼠数量增多

D.小鼠数量减少

答案 A

解析 由表可知,四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为植物→大鼠→浣熊→北美郊狼、植物→小鼠,其中北美郊狼捕食浣熊,浣熊捕食大鼠,大鼠和小鼠的关系是竞争。

北美郊狼被大量捕杀后,最直接的影响是浣熊数量增多,进而引起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多。

大鼠数量减少,小鼠数量增多,它们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因此植物种子的数量变化不确定。

题型四 密度调查型

10.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11.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