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338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docx

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教学设计讲解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确定主题”环节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高占国

一、设计理念:

本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中,“确定主题”是将学生选择的“问题”转化为“主题”的过程。

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问题虽然是研究的起点,但是,如果不将问题转化为主题就不具有研究的性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

这里的主题实质就是研究的课题,就是某一假说。

所以,确定主题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就是在制定假说。

换句话说,就是要对要研究的问题先猜测其答案。

在没有进行实践研究之前就可以猜测其答案,这一猜测的理论基础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的,都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过去、现在的事物和将来的事物之间、事物表面的现象和事物内部的本质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过去和现在认识的事实和理论去推断、猜测没有认识的东西。

2、唯物辩证法关于意识能动性的原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中,“确定主题”是将学生选择的“问题”转化为“主题”的过程。

就是要对要研究的问题先猜测其答案。

在没有进行实践研究之前就可以猜测其答案,这一猜测的理论基础还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意识能动性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的第二性的;但是,同时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就是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表现。

3、假说的基本理论。

假说是实验者根据有关的理论、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日常观察的事实,以发现的问题转化构建出来的对所要研究的教学活动的规律性联系提出的某种设想。

假说,不是指提出某个问题,也不是指解释一个已经很清楚的科学事件,而是指研究者根据已有知识针对科学实践中的未知问题预先作出的一种可能的答案或解释。

提出假说,需要了解有关的各方面的知识,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提出从未有人提出的某种科学说明。

这其中有这样几点需要把握:

第一,假说仅是一种设想,未被验证,从而产生了实验的必要性;第二,所谓规律性联系,主要指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假说是从问题转化而来的,从而表明二者的不同。

问题所要问的是事物之间有无联系,而假说所表达的是事物之间可能有什么样的联系。

因此,假说是对发现问题的答案的一种初步设想、初步猜测。

举例说,一个问题可以是:

新教材比旧教材的教学效果好吗?

由此而转换构建的假说可以是:

新教材可能比旧教材教学效果好。

第四,假说的建立,要以有关的理论、

教学经验、日常观察为依据。

实验者在发现问题后,根据什么提出关于答案的设想呢?

根据之一是理论,从有关的理论中找到可能的答案,因为理论有解释、预测的功能,是一种普遍规律的反映。

所以,假说的提出,往往是从理论中推导出来的。

根据之二是教学经验,凭过去的有效经验,对问题答案提出设想。

尤其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经验,本身就是理论的原型,具有普遍性。

根据之三是日常观察,带着问题,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行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设想。

这些都是常用的方法。

所以,假说虽然是初步的设想,但是有充分的根据,对设想的成功性有很高的把握。

假说有如下作用:

第一,它使实验的目的更加具体,范围更加限定。

对于同一问题,往往可以引出不同的研究目标和范围,而假说描述了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可能的关系,使研究目的十分确定和具体,同时也把研究的范围限定出来,即自变量、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它有助于实验揭示所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律,因为假说中已经包含了关于规律关系的设想,它与正式的定律之差别就是尚未得到验证。

所以,建立假说,实际上就是在试着预先揭示规律。

第三,它对实验有导向作用,有利于实验的成功。

一般来说,教学实验的假说采用积极的或正向描述形式,例如,“使用新教材比使用旧教材效果好”,“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上,发现教学比接受教学效果好”,等等。

假说的构建

构建假说主要有两种方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

运用演绎法,从一般的新的普遍性理论,对所研究的教学活动间的规律进行推论、预测,从而由问题构建出假说。

例如冯忠进行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

其实验假说就是由教育心理学中的“能力类化教育说”、人类学习的“接受——构造说”演绎而成的。

这样的假说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运用归纳法,实验者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抽象出所研究教学活动间的本质联系,以建立起假说。

例如上海青浦县进行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验,其假说是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这一改革可以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这一假说是在三年积累的一百六十多项专题经验总结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构建假说,使用什么方法,这由实验的性质和实验者的专长所决定。

对于理论基础好的实验者,他们多从演绎法来建立假说,而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者,他们多从归纳法建立假说。

但是,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根据充分,说明清晰明确。

假说的评价标准与表述

规范的假说要合乎如下标准:

A假说应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预测。

B假说的表述应该简洁、明了。

C假说应该具有可检测性。

关于假说的表述,有一定的规范要求。

它明显不同于问题的表述。

问题是从提问的方式表述的,而假说则是以推论的方式表述的。

例如,“启发式教学比注入式教学效果好,”这是一个假说的表述,而“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谁的效果好呢?

”这是一个问题的表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和理解“主题”的概念;

(2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理解“确定主题”的概念;

(3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确定主题的能力;

(4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理解确定主题的意义;

(5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自主确定主题的能力;

(6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合作确定主题能力;

(7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评价确定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理解、掌握“主题”和“确定主题”概念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2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理解、掌握“确定主题”意义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3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选择的问题初步形成自主确定主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自主确定主题的基本方法。

(4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选择的问题初步形成合作确定主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合作确定主题的基本方法。

(5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选择的问题初步掌握评价确定主题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评价确定主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选择的问题确定主题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2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选择的问题确定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自主学习的价值;

(3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选择的问题确定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

(4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选择的问题确定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形成评价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前五个环节“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中“确定主题”环节,学生在选择问题教学环节后,把所选择的首先要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主题。

包括:

什么是主题?

什么是确定主题?

为什么要确定主题?

怎样确定主题?

四、教学策略:

1、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策略;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3、课题研究的教学策略;

4、问题教学策略。

五、教学方法:

1、课题研究方法;

2、假说法;

3、文献法;

4、自主学习方法;

5、合作教学方法;

6、探究教学方法等。

六、教学模式: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研究的课题。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一定的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试图解决综合主题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节课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确定主题”的环节。

七、教学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八、教学对象:

年级学生

九、教学地点:

包括:

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家庭等。

十、教师:

主导教师、指导教师、辅导教师。

十一、教学过程:

确定主题

一、学习确定主题的概念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

了解、理解、掌握“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

包括什么是主题?

什么是确定主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

50——100分钟。

(3主体:

学生个体。

(4地点:

自己选择。

建议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

建议采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主题”和“确定主题”下定义的方法。

(6要求:

记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主题”和“确定主题”下定义的过程。

必须独自完成此项任务,不能和其他人合作。

2、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同时进行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

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

包括“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

100——150分钟。

(3主体:

各个学生小组。

(4地点:

班级教室。

或者自己选择地点。

建议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概念,学生个人修改自主学习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概念,形成小组内统一的“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

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主题”和“确定主题”下定义的方法。

(6要求:

记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记录小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主题”和“确定主题”下定义的过程。

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

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

包括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

100——150分钟。

(3主体:

各个学生小组。

(4地点:

班级教室。

或者自己选择地点。

可以到网上、图书

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组之间交流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概念,为各小组内已经形成的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修改提供参考。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交流——修改——再交流——再修改……的多次反复。

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各小组根据小组之间交流情况,修改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这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辩论、网上论坛等方式。

(6要求:

每个小组记录其他学生小组交流的内容,记录本小组修改什么是“主题”和“确定主题”概念的过程。

2、学生小组之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