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9329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docx

届高三精准培优专练十二资源问题教师版

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指南】

1.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优先开采);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先开采)。

(2)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

能源资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①基础好

②拉动强

③有保证:

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2.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衰落。

(2)转型措施

①实行战略性转移。

这类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④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3.新能源开发条件评价

(1)能源储量多少。

(2)距消费市场远近。

(3)开发难度大小。

(4)开发技术高低。

(5)开发资金和基础设施等。

典例1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

如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解析】第

(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海域东北和西南海域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高,风能资源丰富,冬季我国受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该海域处在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南侧,盛行东北风,故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东北风。

(2)题,风力发电站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且风力发电成本较高,故风力发电站通常建设在风能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常规能源不足、对能源需求量大的地区。

图中②地风能资源丰富,且靠近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不足、对能源需求量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目前在图中②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

【答案】

(1)A

(2)B 

【培优指南】

流域的综合开发

(一)分析思路

(二)答题规范

1.水利工程建设的条件

(1)自然条件:

条件

常用答题用语

水能

水量

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落差

河流落差大

地形、地质

良好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利于工程的建设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条件: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工程条件:

移民少,淹没农田少,生态破坏小,有利于工程实施。

2.河流的航运条件

条件

常用答题用语

自然条件

地形

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径流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降水均匀,径流季节变化小

冰期

无结冰期(或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通航里程

河道宽阔平直,通航里程长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

流域内经济发达,运输量大

人口、城市

流域内人口、城市密集,客货运输量大

3.河流的治理原则与措施

常用答题用语

治理原则

治理措施

上游

调洪

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

分洪、蓄洪

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泄洪、束水

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

4.评价水利工程的影响

(1)有利影响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防洪等。

(2)不利影响多从工程本身以及其对上游和下游的影响进行阐述。

典例2如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

(1)~

(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A.降水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

(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解析】第

(1)题,随着流域的开发,流域内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减少;居民点增多,地面硬化面积随之增大,地表径流增多。

(2)题,Ⅰ阶段该流域的植被较多,下渗较多,地表径流量小,流水汇集速度慢,P处流量最高峰来得晚,而且峰值也较低,对应③曲线;随着流域的开发,植被减少,居民点增多,地表径流增多,流水汇集速度逐渐加快,P处流量最高峰来临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Ⅱ阶段对应②曲线,Ⅲ阶段对应①曲线,故选C。

【答案】

(1)C

(2)C 

【培优指南】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资源调配线路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

经济效益

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

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

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生态效益

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典例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

(1)~

(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第

(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加剧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京杭大运河北段已经淤塞,南段能通航,而丙地位于南段,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由图示海拔可知,丁地海拔高于戊地,丙地海拔低于丁地,所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丁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在丙至丁段无法实现自流引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戊地,所以能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2)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所以长江的水质备受社会关注;该工程会造成长江入海水量减少,从而会使长江向海洋输送的泥沙量减少;该工程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该工程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答案】

(1)D

(2)A 

一、选择题

读西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统计数未包括宁夏、陕西)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西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林牧资源约占全国一半B.新疆人口总数小于内蒙古

C.新疆人均农林牧资源比全国平均高D.按资源配置该区域种植业潜力巨大

2.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A.距离冬季风源地近B.植被稀疏、摩擦力小

C.区域间气压差异大D.距离夏季风源地近

3.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生态问题有()

A.坡地开垦导致水蚀严重B.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C.农业结构调整导致湿地萎缩D.不合理工程建设导致石质荒漠化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西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农林牧资源约占西北地区的一半,A错误。

新疆资源潜在总值较小,资源人均潜在值较大,说明人口总数小于内蒙古,B正确。

新疆人均农林牧资源=资源人均潜在值x资源结构中所占比重,新疆约是64.51,全国平均值是67.2,比全国平均低,C错误。

按资源配置,该区域水资源短缺,种植业潜力小,D错误。

2.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A包括。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摩擦力小,B包括。

区域间气压差异大,风力强,C包括。

西北地区距离夏季风源地远,D不包括。

3.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蒸发旺盛。

在对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生态问题有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B对。

区域降水少,坡地开垦水蚀问题少,A错。

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湿,导致湿地面积扩大,C错。

不合理坡地开垦,易导致石质荒漠化,D错。

【答案】

1.B

2.D

3.B

西沙群岛被誉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

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值高且对环境影响小。

由于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目前没有国家进行商业化开采。

我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试开采可燃冰并获得成功,在可燃冰开发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可燃冰目前没有被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量少B.对环境影响大

C.开采难度大D.海上交通不便

5.该群岛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带状波纹(见上右图),其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洋流B.夏季风

C.潮汐D.地壳运动

6.我国可燃冰试开采成功,其主要意义是()

A.促进南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占领开采技术高端位置

C.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D.减轻我国空气污染

【解析】

4.由材料可知,在海底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燃冰,A错误;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对环境影响小,B错误;可燃冰主要处于深海中,开采的难度大是其目前没有被大规模开采的主要原因,C正确;可燃冰大多埋藏在海底,海上交通影响小,D错误。

故选C。

5.通过图中波纹的走向可以判断出其是受夏季盛行的偏南风影响形成的,B正确;该该位于赤道附近,洋流影响很小,A错误;潮汐和地壳运动影响面积较大,形成带状波纹不太可能,C、D错误。

故选B。

6.因为除我国以外还没有国家能成功开采可燃冰,所以掌握开采的核心技术是其主要意义,B正确;目前该技术还没有应用到商业开采,A、C、D错误。

故选B。

【答案】

4.C

5.B

6.B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溯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着水利作用。

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设水闸,可按需求提闸、落闸,配套部分为输水沟渠和海堤。

木兰陂建成前,木兰溪下游平原受溪洪和海潮之患,木兰陂建成后才成为鱼米之乡。

为了发挥综合效益,当地政府正在新建宁海闸水利工程。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宁海闸建成后对木兰陂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阻挡海潮上溯,减少海水对木兰陂的破坏

②抬升木兰陂附近地下水位,缓解木兰陂附近地面下沉

③抬升木兰陂以上河段水位,减少木兰陂以下河段泥沙淤积

④降低木兰陂上下游水位差,减弱泄洪和放水对木兰陂的冲刷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木兰陂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包括()

①减小灌溉面积②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③改良土壤,增加耕地④发展渔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7.从图中看宁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