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2857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docx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技巧

很多孩子的语文成绩不错,可是只要是在考试中遇到了文言文阅读就怕了,根本是没有信心去做了。

只要有文言文出现,成绩就下滑。

现在小升初考试很多都涉及到文言文,所以分享些做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首先,内心不要怕,要有信心去战胜这一困难,文言文阅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只要有好方法,是能够学好它的。

  然后在了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下,多多强化训练。

因为文言文同现代文是有很多区别的。

特别在理解句子意思上要去努力搞通意思。

  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文言文阅读,孩子对文言文阅读一定会轻松很多,从此再也不怕文言文阅读了。

  文言文阅读方法多种多样,现在介绍常见的比较有效的几种。

  

(1)注释研读法。

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有些注释是提示性的,或交代文章出处,或简介作者生平,或提示时间背景,或解释题意、点明主旨;有些注释是诠释性的,对一些实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义作交代,对一些虚词的用法作说明。

读普及性的文言读物,要养成认真参看注释的习惯。

  

(2)猜读法。

有些词或句不易理解,而且注释也没有,一时由找不到详释细译的书,这时需要猜测它的意思。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有的书只注释“而或”为“或者”,“长烟一空”未注,读者先要“猜”“长烟”是什么,认定系指“大片烟雾”或“大片云烟”;至于“一空”,不是“布满整个天空”,而是“完全消散”。

这种方法即称“猜读”。

  (3)片段或全篇抄读法。

在通读后,为帮助理解和记忆,可边读、边抄、边思、边记,摘段录句或照录全文,这也是许多人喜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4)注译简析抄读法。

这是一种费时较多的读法,看上去比较笨,但实际上极有好处。

抄一句原文;给生字注音;给生词释义;有时还可对词性和用法,以及句式做一些说明;然后翻译一遍。

一小节或一段结束,对主要内容作一小结。

如此坚持不懈,搞它二三十篇,必有助于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小升初文言文-经典20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

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

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

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

①舍:

家.②嬉:

游戏.所以:

用来.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祭扫私人一类的事.⑤贾人:

商贩.⑥衒卖:

沿街叫卖.⑦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⑧揖让进退:

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

“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

”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

给苗锄草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

好处。

4。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

舍人相谓曰③: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

”遂饮其酒⑦。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翻译:

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

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

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

这壶酒就归他所得。

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

”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

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

“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

”说罢,就喝起酒来。

英文:

drawasnakeandaddfeettoit—ruintheeffectbyaddingsth.superfluous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

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

  1.并:

连同。

2.去:

去除。

3.欲:

想要。

 4.坐:

因为,由于。

 5.或:

有的人。

 6.而:

却。

 7.曰:

说。

 8.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

北方人。

10.以:

用来。

1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12.仕:

(仕途)在……做官。

13.啖:

吃。

 14.并壳:

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

食用。

 16.何:

哪里。

17.识:

见过,见识

翻译: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告诫人们: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

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

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

①食:

食物②闻已:

听罢③益:

增加④更:

改变 ⑤空:

空口 ⑥口爽:

口味败坏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

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

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

“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

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7、《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

经过江边。

故:

缘故;  善:

擅长;  岂:

难道;  这:

的人;  方引:

正带着,牵着。

;方,正在。

  遽急:

立即。

  以此任物:

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

对待事物。

悖:

违反常理,错误。

  引:

带着,抱着。

翻译:

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8、《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

初:

起始;  执:

握,持,拿;  亦:

也;  俄:

一会儿,不久;  矣:

了,承接;  遂:

就;  计:

计谋,策略;  而:

连词,表承接,然后;  老父:

年长的男人;  遂:

就。

寓意:

做事情不能记记根本目的是什么,否则再怎么做都只能是自作聪明,徒劳无益。

9、《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注释:

恶:

厌恶。

  破家:

拿出所有的家财。

  餍:

饱食。

  以:

用  腥膏:

鱼和肥肉。

  毡蘮(jì):

毡子和毯子  且:

既……又……  率:

大都。

  畜:

养。

  以为:

认为。

  天下无良猫也:

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

老鼠因此更加猖狂。

翻译:

有个人十分讨厌老鼠,倾家荡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食那只猫,用棉垫毯子做猫窝。

猫吃的又饱睡的又舒服,大都不去捕鼠了,有的时候猫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猖狂!

这个人十分的恐慌,把它赶走了,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啊!

是没有好猫吗?

是那个人不会养猫。

 故事告诉我们: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

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

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给人以深思启示。

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

10、《人有亡斧者.》

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

注释:

  人有亡斧者:

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亡:

丢失。

  意:

同"臆",怀疑。

  其:

指代邻人之子。

  窃:

偷。

  颜色:

脸上的表情。

  无为而不:

没有不像。

  俄而:

一会儿,不久。

  谷:

水沟。

抇:

读hu,挖掘。

  他日:

另一天。

  复:

再。

  无似窃斧者:

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觉得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文章启示:

  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主观的猜想。

11、《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食。

廪:

粮仓。

食,供养、给..吃。

以,同“与”。

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12、《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

”妻适市来④,曾子欲捕彘杀之⑤。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⑥。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⑦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注释】  曾子(前505~前432):

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

 ①市:

集市。

 ②女还:

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③顾反为女杀彘:

等我回来为你杀猪。

顾反:

我从街上回来。

反,通“返”,返回。

彘:

读"zhì”,意为猪。

  ④妻适市反:

妻子刚从集市回来。

适:

恰巧。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代词,指猪。

  ⑥特与婴儿戏耳:

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特……耳:

不过……罢了。

特,不过,只是。

耳,同“尔”,罢了。

  ⑦非与戏:

不可同……开玩笑。

  ⑧今子欺之:

现在你欺骗他。

子:

你,对对方的称呼。

  ⑨而:

则;就。

  ⑩成教:

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

于是就杀猪煮肉吃。

翻译:

曾子杀猪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捉猪杀猪。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

“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

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

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启示:

曾子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曾子的这种行为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将自己的孩子也教育成一个待人不真诚的人。

13、《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

——《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

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糊涂了。

成语寓意:

门铃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

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14、《杀骆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选自《百喻经》。

《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

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

②瓮:

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③以为忧:

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

采纳。

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

“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15、《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①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②之物。

惠③遣争者出,顾州纪纲④曰: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⑤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

“得其实⑥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释:

放下。

②藉:

垫衬。

背:

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③惠:

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本篇选自《北史·李惠传》。

④顾州纪纲:

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⑤群下:

部下,属员。

⑥实:

事实,真相。

【译文】:

有负盐的和负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

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

“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

“得到实情了!

”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

⑴藉背()⑵顾州纪风()

⑶咸无答者()⑷得其实矣()

2、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同释重担息树阴。

⑵以杖击之,见少盐屑。

3、评价一下李惠。

4、你还读过像李惠这样智者的故事吗?

试讲述一例。

参考答案:

1、⑴垫、衬⑵回头看⑶都⑷结果、事实2、⑴一同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阴下面休息。

⑵用手杖(棍子)击打羊皮,看见有少量的盐屑。

3、聪明机智,生活常识丰富、经验多。

意思对即可。

4、如: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狄人杰审案等等。

和披背用的东西。

李惠让他们出去,对主簿说:

“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

”部下都没有回答。

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

“得到实情了!

”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负柴的人才承认了罪过。

 

16、《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

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

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就是传说中的月精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

”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17、《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北二百里:

北:

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其上多枯木:

其,代发鸠山。

其鸣自詨:

她的声音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其,代鸟。

詨:

通假字,通“叫”呼唤;大叫,象声词。

“有鸟焉”和“漳水出焉”:

焉:

语助词,无义。

(应该是的...)溺而不返:

溺:

淹死。

以堙于东海:

以:

用来。

东流注于河:

河:

黄河。

翻译: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18、《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①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②人求故人,故人来,方③与之④食。

起之不食以俟⑤者,恐⑥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欲服三军,非信⑦不可也。

注释:

1暮:

夜晚。

  2令:

派、使、让。

  3方:

才。

  4之:

代词,之老友。

  

5俟(sì):

等待。

  6恐:

恐怕,担心。

  7信:

信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