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2608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9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班级:

九二班

教者:

 

 

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二班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

“诗海徜佯”。

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

“思想风采”。

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

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

“少年生活”。

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

“求知与读书”。

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

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

古代白话小说。

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

史传。

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课外古诗词背诵:

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或晚读时间完成。

 

二、教材特点:

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三、教学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四、教学目标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并能背诵优秀诗文。

  

(二)写作  

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综合性学习  

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2、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4、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化阅读训练和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与拓展

六、学情分析:

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111班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而112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比原来有所提高,相对同年级组的其他班级而言,两个班级的优秀率偏低,今后应设法减少低分人数,提高优秀人数。

七、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力争整体提高。

8.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

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进度

课时数

备注

1

8.26—8.26

《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

1

2

8.29—9.02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

3

9.05—9.09

《乐业与敬业》《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6

4

9.12—9.16

《陈涉世家》《唐睢不辱使命》

6

5

9.19—9.23

《傅雷家书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

6

9.26—9.30

《致女儿的信》《词五首》

6

7

10.03—10.07

《故乡》《孤独之旅》

6

8

10.10—10.14

《隆中对》《出师表》

6

9

10.17—10.21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6

10

10.24—10.2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期中复习考试

6

11

10.31—11.0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

12

11.07—11.11

《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5

13

11.14—11.18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6

14

11.21—11.25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

6

15

11.28—12.02

《范进之举》《香菱学诗》

6

16

12.05—12.09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

17

12.12—12.16

下册第一、五单元

6

18

12.19—12.23

下册第一、五单元

5

19

12.26—12.30

下册第一、五单元期末综合复习

5

20

1.02—1.06

期末考试

 

编写时间:

2016年8月26日总第1课时

课题

第1课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

知识

技能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情感

态度

价值

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

重点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板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二、介绍词的知识:

见教学资料。

三、介绍写作背景:

见教学资料。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数(  )风流人物今朝(  ) 折()腰 风骚()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红装/素裹俱/往矣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五、新课讲授:

1.提问: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

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教师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提问: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

“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

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

“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3.讨论: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提问:

“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惟”就是“只”“仅仅”。

“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

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6.提问:

“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顿”是“顿时”“立刻”。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7.讨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8.讨论: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9.提问:

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上阕

2.完成分册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

毛泽东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详写望: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虚写看:

红装素裹

写景抒情

 

 

 

 

签批

意见

编写时间:

2016年8月27日总第2课时

课题

第1课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

知识

技能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优美的语言。

过程

方法

比较阅读同写雪景的诗词,加深对本词的理解。

情感

态度

价值

客观看待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功过观和历史观。

教学

重点

1.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会其豪迈的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

难点

掌握词中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第2课时(总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二次修改

一、检查背诵。

二、新课讲授: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

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

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

“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2.提问:

“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

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

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

竞,就是“争着”。

3.提问: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提问:

“惜”是什么意思?

它贯穿到哪一句?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

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

“输”“逊”是什么意思?

都是做“差”讲。

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

“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

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

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

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总结: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明确: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提问:

“数”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明确:

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

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

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课堂分析:

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

最后几句是抒发豪情壮志。

(板书:

写景抒情。

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

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

(板书:

论史言志。

  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配合。

上阕的写景,是下阕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下阕的议论,又是上阕写景抒情的必然结果。

写景和议论,是通过一个“引”字自然地过渡的。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思考二、三

【补充资料】

1.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期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签批

意见

编写时间:

2016年8月30日总第3课时

课题

第2课雨说

课型

知识

技能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过程

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情感

态度

价值

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勇敢坚强的精神,拥有一颗爱心。

教学

重点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教学

难点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对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朗读诗歌,初步理解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四、研读赏析课文

1.提问:

“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理出诗作结构,并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