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全册
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班级:
九二班
教者:
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二班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
“诗海徜佯”。
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
“思想风采”。
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
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
“少年生活”。
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
“求知与读书”。
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
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
第五单元:
古代白话小说。
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
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
第六单元:
史传。
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课外古诗词背诵:
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或晚读时间完成。
二、教材特点:
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三、教学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
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
四、教学目标
(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9.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并能背诵优秀诗文。
(二)写作
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综合性学习
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要认真完成常规教学工作,尤其要强化集体备课。
2、要继续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反思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有效。
3、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4、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强化阅读训练和记叙文体、议论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与拓展
六、学情分析:
根据平时对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品质特点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对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暑假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身上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还不是很理想,总觉得他们学习浮躁、被动,懒于记笔记、忽视书写、作文能力较差。
111班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而112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比原来有所提高,相对同年级组的其他班级而言,两个班级的优秀率偏低,今后应设法减少低分人数,提高优秀人数。
七、教学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力争整体提高。
8.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
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教学进度计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进度
课时数
备注
1
8.26—8.26
《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
1
2
8.29—9.02
《外国诗两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
3
9.05—9.09
《乐业与敬业》《纪念伏乐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6
4
9.12—9.16
《陈涉世家》《唐睢不辱使命》
6
5
9.19—9.23
《傅雷家书两则》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
6
9.26—9.30
《致女儿的信》《词五首》
6
7
10.03—10.07
《故乡》《孤独之旅》
6
8
10.10—10.14
《隆中对》《出师表》
6
9
10.17—10.21
《我的叔叔于勒》《心声》
6
10
10.24—10.28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期中复习考试
6
11
10.31—11.0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
12
11.07—11.11
《短文两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5
13
11.14—11.18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6
14
11.21—11.25
《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
6
15
11.28—12.02
《范进之举》《香菱学诗》
6
16
12.05—12.09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
17
12.12—12.16
下册第一、五单元
6
18
12.19—12.23
下册第一、五单元
5
19
12.26—12.30
下册第一、五单元期末综合复习
5
20
1.02—1.06
期末考试
编写时间:
2016年8月26日总第1课时
课题
第1课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过程
方法
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
重点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了解毛泽东。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板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二、介绍词的知识:
见教学资料。
三、介绍写作背景:
见教学资料。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数( )风流人物今朝( ) 折()腰 风骚()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红装/素裹俱/往矣
4.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五、新课讲授:
1.提问: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
词的上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2.教师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提问: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
“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明确: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加黑的词均板书,下同)。
“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
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
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
“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3.讨论: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望”字。
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
明确: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5.提问:
“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惟”就是“只”“仅仅”。
“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一片”。
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6.提问:
“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
“顿”是“顿时”“立刻”。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的快。
7.讨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1)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8.讨论:
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9.提问:
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
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上阕
2.完成分册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
毛泽东
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实写详写望: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虚写看:
红装素裹
写景抒情
教
学
反
思
签批
意见
编写时间:
2016年8月27日总第2课时
课题
第1课沁园春•雪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优美的语言。
过程
方法
比较阅读同写雪景的诗词,加深对本词的理解。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客观看待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功过观和历史观。
教学
重点
1.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会其豪迈的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
难点
掌握词中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第2课时(总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二次修改
一、检查背诵。
二、新课讲授: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
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
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风光的壮丽。
“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2.提问:
“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
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感情。
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
竞,就是“争着”。
3.提问: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
提问:
“惜”是什么意思?
它贯穿到哪一句?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
它贯穿到“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提问:
“输”“逊”是什么意思?
都是做“差”讲。
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
“只识”说明了什么?
启发同学看有关这7句的注解,思考、议论。
教师归纳: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诗人把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骚”)。
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
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
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总结: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明确:
第一,惜中含褒。
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
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提问:
“数”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明确:
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它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
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
“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光复中华的真正英雄。
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课堂分析:
上阕主要是写景,但句句有情。
最后几句是抒发豪情壮志。
(板书:
写景抒情。
)
下阕主要是议论,但也结合着抒情。
先评论历史人物,最后直接表达作者观点——肯定“今朝”的革命英雄。
(板书:
论史言志。
)
这首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配合。
上阕的写景,是下阕议论的前提和基础,下阕的议论,又是上阕写景抒情的必然结果。
写景和议论,是通过一个“引”字自然地过渡的。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
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思考二、三
【补充资料】
1.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期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教
学
反
思
签批
意见
编写时间:
2016年8月30日总第3课时
课题
第2课雨说
课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过程
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勇敢坚强的精神,拥有一颗爱心。
教学
重点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教学
难点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对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
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朗读诗歌,初步理解
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禁锢(jìn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四、研读赏析课文
1.提问:
“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理出诗作结构,并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
(六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