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738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课程设计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论文.docx

《课程设计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设计论文.docx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

直接染料的拼色实验和活性

染料的仿色实验

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

轻化工程10级(3)班

姓名:

刘荣

学号:

41001020228

指导老师:

习智华王雪燕焦林

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7日

 

目录

摘要2

1.前言3

2.理论部分4

2.1棉织物的拼色实验4

2.1.1棉纤维的结构4

2.1.2直接染料染棉的原理6

2.1.3拼色实验介绍6

2.2羊毛的仿色实验7

2.2.1羊毛纤维的结构7

2.2.2毛织物染色原理7

2.2.3仿色实验介绍8

2.2.4仿色实验目的8

3.实验部分9

3.1实验药品、仪器和材料9

3.1.1实验药品9

3.1.2实验材料9

3.1.3实验仪器9

3.2实验方法9

3.2.1拼色实验9

3.2.2仿色实验11

4.结果与讨论13

4.1拼色实验13

4.2仿色实验14

4.2.1仿色实验标样和染色样品14

4.2.2实验结果分析15

5.总结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为了掌握拼色的原理,熟悉拼色、仿色的过程,我们进行了拼色及仿色实验。

本文采用直接染料进行拼色实验,使用三原色红,黄,蓝不同的比例配方对棉进行染色,其中有两拼色和三拼色两大类,染完后将其制成三角形色卡,进行对比研究;按照给定的羊毛毛线标样,进行活性染料的仿色实验,通过仿色练习颜色的配比,掌握一定的三原色配比规律,为今后的工作及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拼色;仿色;直接染料;棉;羊毛;活性染料

 

1.前言

随着人们日益注重穿着健康和崇尚自然,棉、毛织物等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产量很大。

毛织物染色时用的最多的染料是活性染料[1],活性染料色泽鲜艳、色谱较全、使用方便、成本较低,但固色率低,需要进行固色处理。

棉织物染色常用染料为直接染料[2],直接染料色谱齐全、染料价格低、染色工艺简单,但其日晒牢度差,耐洗、耐磨擦牢度差,耐汗渍牢度偏差。

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混染色,来获得一定的色泽,该过程称之为拼色或配色[3]。

在进行大生产以前,工厂一般通过打小样来获得配方的生产处方。

打样的正确否对保证染色产品的色泽是否符合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物体吸收入射光谱中的一部分而显示出与入射光不同颜色的方法,称之为减法混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染料的三原色是黄,青,品红三种颜色的染料,用这三种颜色混拼可以得到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个原色拼色得来得是二次色,当二次色在次拼色时就得到三拼色。

拼色过程比较复杂,为使配色获得预期的效果,做到快速准确,经济,应该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第一,“相近原则”,指拼色染料的染色性能(包括亲和力,上染速率,上染温度,匀染性,染色牢度等)应该尽量接近。

拼色时尽量选择同一类型的染料。

各种染料中的三原色往往是经过刷选的应用性优良,配伍性能较好的染料,所以拼色时应该优先考虑选用。

第二,“少量”原则,指拼色时尤其是拼线颜色,染料只数应该尽量少,一般不宜超过三只,这样便于色光的调整和控制,同时对拼色染料的组分(指混合染料)应了解,尽量选用原组分中染料补充或者调整色光。

第三“微调”原则,色光调整是以“余色”为理论依据的。

所以利用余色原理来调整色光只能是微量的,如果用量稍多,色泽变暗,影响鲜艳度,严重时还会影响色相。

第四,“就近选择”与“一补二全”原则,指拼色时无论是主色还试辅助颜色都应该选择和目标最接近的染料。

同时应尽量选用一只染料获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效果。

本次实验首先通过直接染料染棉[4]来制作三角形色卡,在实验中了解颜色之间在色光上的差异;然后分析样品的颜色,通过比色卡确定样品的颜色,最后通过活性染料染羊毛的方式进行给定羊毛毛线标样的仿色实验。

 

2.理论部分

2.1棉织物的拼色实验

2.1.1棉纤维的结构

棉纤维的结构一般包括大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和形态结构[5]。

成熟的棉纤维绝大部分由纤维素组成。

纤维素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6H10O5),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物质,每个纤维大分子都是由n个葡萄糖剩基,彼此以1-4苷键联结而形成的。

所以,纤维素大分子的基本链节是葡萄糖剩基,在大分子结构式中为不对称的六环形结构,也称“氧六环”。

相邻两个氧六环彼此的位置扭转180°,依靠苷键连成一个重复单元,即大分子单元结构是纤维素双糖,长度为1.03nm,是纤维素大分子结构的恒等周期。

纤维素大分子的官能团是羟基和苷链。

羟基是亲水性基团,使棉纤维具有一定的吸湿能力;而苷键对酸敏感,所以棉纤维比较耐碱而不耐酸。

此外,纤维素大分子中氧六环之间距离较短,大分子之间羟基的作用又较多,所以纤维素大分子的柔曲性较差,是属于较僵硬的线型大分子,棉纤维表现为比较刚硬,初始模量较高,回弹性质有限。

棉纤维中大分子之间是依靠分子引力(又称“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的。

纤维中大分子的排列是比较复杂的,一般存在两种状态,即某些局部区域呈结晶态,另一些局部区域呈非结晶态。

纤维中大分子在规律地整齐排列的状态都叫“结晶态”,纤维中呈现结晶态的区域叫“结晶区”。

在纤维的结晶区中,由于大分子排列比较整齐密实,缝隙孔洞较少,分子之间互相接近的各个基团的结合力互相饱和,因而纤维的吸湿较困难,强度较高,变形较小。

纤维中大分子不呈结晶态那样规则整齐排列的状态都叫“非晶态”或“无定形态”,纤维中呈现非晶态的区域叫“非晶区”或“无定形区”。

在纤维的非晶区中,大分子排列比较紊乱,堆砌比较疏松,其中有较多的缝隙与孔洞,密度较低。

一些大分子表面的基团距离较大,联系力较小,没有完全饱和,表现为易于吸湿,易于染色,强度较低,变形较大。

实际上棉纤维是结晶态和非结晶态的混合物。

在一根棉纤维中,同时存在着结晶区和非结晶区。

结晶部分占整根纤维的百分比称为“结晶度”。

用重量百分比表示的称为“重量结晶度”;用体积百分比表示的称为“体积结晶度”。

棉纤维的结晶度约为70%,即棉纤维内大约有30%的非晶区。

纤维结晶度较高时,吸湿比较困难,强度较高,变形较小。

正常成熟的棉纤维,纵向外观上具有天然转曲,即棉纤维纵面呈不规则的而且沿纤维长度方向不断改变转向的螺旋形扭曲。

天然转曲是棉纤维所特有的纵向形态特征,在纤维鉴别中可以从天然转曲这一特征将棉与其他纤维区别开来。

天然转曲一般以棉纤维单位长度(cm)中扭转半周(即180°)的个数表示。

细绒棉的转曲数约为39-65个/cm,比正常成熟的长绒棉少。

成熟正常的棉纤维,截面是不规则的腰圆形,中有中腔。

示成熟的棉纤维,截面形态极扁,中腔很大。

过成熟棉纤维,截面呈圆形,中腔很小。

棉纤维的截面由外至内主要由初生层、决生层和中腔三个部分组成。

初生层是棉纤维在伸长期形成的初生细胞壁,它的外皮是一层极薄的蜡质与果胶。

初生层很薄,纤维素含量也不多。

纤维素在初生层中呈螺旋形网络状结构。

次生层是棉纤维在加厚期淀积而成的部分,几乎都是纤维素。

由于每日温差的关系,大多数棉纤维逐日淀积一层纤维素。

形成了棉纤维的日轮。

纤维素在次生层中的淀积并不均匀,以束状小纤维的形态与纤维轴倾斜呈螺旋形(螺旋角约为25º~30º),并沿纤维长度方向有转向。

这是使棉纤维具有天然转曲的原因。

次生层的发育加厚情况取决于棉纤维的生长条件、成熟情况,它决定了棉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质。

棉纤维生长停止后遗留下来的内部空隙就是中腔。

同一品种的棉纤维,外周长大致相等,次生层厚时中腔就小,次生层薄时中腔就大。

中腔内留有少数原生质和细胞核残余,它对棉纤维颜色有影响。

2.1.2直接染料染棉的原理

直接染料含有-S03Na、一COONa等水溶性基团,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对于溶解性差的直接染料可以加纯碱助溶。

直接染料不耐硬水,大部分能与钙、镁离子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使染色织物产生色斑,因此直接染料必须用软水溶解。

生产中染色用水如果硬度偏高,可加入纯碱或六偏磷酸钠,既有利于染料溶解,又有软化水的作用。

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直接性较其他染料高。

这主要是由于直接染料的分子量较大,分子结构呈线型,对称性较好,共轭体系长,同平面性好,染料和纤维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大。

同时,直接染料分子中含有氨基、羟基、偶氮基等基团,能与纤维素纤维中的羟基,蛋白质纤维中的羟基、氨基等形成氢键,使染料的直接性进一步提高。

直接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时,盐起促染作用。

其促染机理是,直接染料在溶液中离解成色素阴离子上染纤维素纤维,纤维素纤维在水中也带负电荷,染料和纤维之间存在电荷斥力,在染液中加入盐,可降低电荷斥力,提高上染速率和上染百分率。

不同的直接染料盐的促染效果是不同的。

分子中含磺酸基较多的盐效应直接染料,盐的促染作用显著,促染时盐应分批加入,以保证染料上染均匀。

上染百分率低的直接染料需要多加盐,具体用量可根据染料品种和染色深度而定。

匀染性要求高的浅色产品应适当减少盐的用量,以免造成局部上染不匀,出现色花等染疵.

温度对不同染料上染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于上染速率高、扩散性能好的直接染料,在60一70℃得色最深,90℃以上上染率反而下降。

这类染料染色时,为缩短染色时间,染色温度采用80一90℃,染色一段时间后,染液温度逐渐降低,染液中的染料继续上染纤维,以提高染料的上染百分率。

对于聚集程度高、上染速率慢、扩散性能差的直接染料,提高温度可以加快染料扩散,提高上染速率,并促使染液中的染料吸尽,提高上染百分率。

在常规染色时间内,得到最高上染百分率的温度称为最高上染温度。

根据最高上染温度的不同,生产上常把直接染料分成最高上染温度在70℃以下的低温染料,最高上染温度在70一80℃的中温染料和最高上染温度在90一100℃的高温染料。

在生产实践中,棉和粘胶纤维针织物通常在95℃左右染色,真丝针织物的染色温度较低,因为过高的温度有损纤维光泽,其最佳染色温度为60一90℃。

适当降低染色温度,延长染色时间对生产有利。

2.1.3拼色实验介绍

在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拼色或者配色。

染料的相互混拼属于减法混色。

染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种色光的染料,用这三原色混拼可以得到色彩范围很广的各种颜色。

染料拼色时,由两种原色拼的颜色叫做二次色,当二次色再拼色就得到三次色,它们关系如下:

一次色红黄蓝红黄

 

二次色橙绿紫橙

 

三次色黄灰蓝灰红灰

(棕)(橄榄)(咖啡)

2.2羊毛的仿色实验

2.2.1羊毛纤维的结构

毛纤维是自然界中最早被开发利用的天然纤维素材料之一,其分子组成为α-螺旋结构。

从羊毛纤维的微结构来看,羊毛纤维的蛋白质是由α-角蛋白大分子链叠加而成。

α-角蛋白大分子链是由大量α-氨基酸以一定顺序首尾连接而成的多肽链,多肽链如同沿着圆柱体的表面呈螺旋形卷绕形成具有α-螺旋构象的角蛋白质大分子[6]。

2.2.2毛织物染色原理

毛纤维专用活性染料Lanasol染料。

其含有1-2,a-溴丙稀酰胺类活性基团,与羊毛之间发生亲核取代、亲核加成反应,最后与羊毛形成环状结合形式。

活性染料与羊毛结合的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他们之间的结合要通过三个阶段来完成:

即吸附、扩散渗透与固着,最后染料与羊毛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结合而被固着在纤维内部。

但三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制约的。

1.在染色开始(即吸附阶段)时,羊毛与染料在酸性染色体系中,羊毛首先吸收氢离子,而形成氨基正离子,染料则以阴离子形式存在,他们之间存在偶极作用,使其对染料和助剂产生吸附。

但染料阴离子较其它阴离子扩散慢,所以羊毛先吸附助剂阴离子,以达缓染作用。

然而染料阴离子较其它阴离子对羊毛有更大的亲和力,纤维吸附的其它离子继由染料所取代;随着染料浓度的增加,pH值的下降,其它阴离子浓度的下降,染料的吸附不断增加其化学平衡向右移动。

在pH值较高的条件下(高于等电点),羊毛对染料的吸附仅仅是亲和力的作用,甚至还存在负离子间的反作用,因此,染料的吸附量显著降低。

相反,pH值越低,吸附量越高,表明染料对羊毛的亲和力就越大,是影响整个染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2.影响染色速度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温度。

由于羊毛在60℃以下时膨化较小,当羊毛表角质膨化之前,对酸的吸收扩散也有很大的阻力。

温度的变化使染料、羊毛膨化较大而加快上染,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加快染色速度。

随着条件的变化,羊毛表面的吸附增加而促使染料向内部扩散,扩散的进行打破了原来吸附的平衡,又促进了吸附的进行。

3.染料与羊毛的反应同吸附、扩散一样,同其反应性有关,当然与其外界条件(如温度pH值)又有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羊毛同染料的反应结合和染料的吸附、扩散是紧密相连不可分隔的。

Lanasol染料与羊毛大分子以乙亚胺基团的形式产生稳定不可逆的共价键结合亲核取代及加成反应,如下所示:

2.2.3仿色实验介绍

绝大部分纺织品的颜色都是通过双品或三拼、有的甚至是四拼得到的。

拼色时除了要考虑必须是同类染料、染色性能相近外,还要清楚三原色染料的提升力和三原色拼色的色相,考查染料三原色的提升力和三原色拼色的色相是仿色的基础(仿色即通过选择染料和配比染出标样的色相)。

染料提升率(单色)实验,是从小到大选择一系列染料用量,使织物染得一系列由浅到深得试样。

以单色实验试样为基础,选择表面深度相近的三元色用量,作为拼色三角的顶点设计处方。

2.2.4仿色实验目的

通过仿色实验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色光的变化规律,对颜色拼色实验能有进一步的理解。

拼色的正确否对保证染色产品的色泽是否符合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3.实验部分

3.1实验药品、仪器和材料

3.1.1实验药品

本实验所用药品如下表所示:

药品名称

规格

生产厂家

氯化钠

36%乙酸

无水碳酸钠

直接湖兰5B

直接黄GR

直接耐晒大红4BL

毛用活性DyeLanasolRedB

毛用活性DyeLanasolBlue3G

毛用活性DyeLanasolYellow4G

分析纯

分析纯

分析纯

工业品

工业品

工业品

工业品

工业品

工业品

郑州派尼化学试剂厂

西安化学试剂厂

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

----

----

----

3.1.2实验材料

漂白棉织物(1g/块),羊毛毛线(0.5g/根)

3.1.3实验仪器

实验所用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

电热恒温水浴锅

架盘药物天平

HH-2型

HC-TP11-1

北京科伟水兴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3.2实验方法

3.2.1拼色实验

(1)实验处方及工艺条件

染料总浓度为1.8%(owf)

直接黄GR

X%(owf)

直接湖兰5B

X%(owf)

直接耐晒大红4BL

X%(owf)

食盐

10g/L

染色温度(/℃)

90

染色时间(/min)

45

浴比

50︰1

染料配比表:

编号

染料比例(红︰黄︰蓝)

1

7︰0︰0

2

6︰1︰0

3

5︰2︰0

4

4︰3︰0

5

3︰4︰0

6

2︰5︰0

7

1︰6︰0

8

0︰7︰0

9

0︰6︰1

10

0︰5︰2

11

0︰4︰3

12

0︰3︰4

13

0︰2︰5

14

0︰1︰6

15

0︰0︰7

16

1︰0︰6

17

2︰0︰5

18

3︰0︰4

19

4︰0︰3

20

5︰0︰2

21

6︰0︰1

22

5︰1︰1

23

4︰2︰1

24

3︰3︰1

25

2︰4︰1

26

1︰5︰1

27

1︰4︰2

28

1︰3︰3

29

1︰2︰4

30

1︰1︰5

31

2︰1︰4

32

3︰1︰3

33

4︰1︰2

34

3︰2︰2

35

2︰3︰2

36

2︰2︰3

(2)工艺曲线

(3)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处方计算染料和食盐的用量,用蒸馏水配制染料溶液,然后按照染料配比表分别在编号1到36号的烧杯中加入规定的染料溶液(用带刻度的移液管准确吸取),补足所需要的水量。

染浴配制完毕后,升温至40℃,将已润湿的丝光漂白棉织物挤干后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染杯上盖上表面皿。

染浴在15min内逐渐升温至90℃,在90℃染15min后加入1/2量的食盐,90℃续染15min后加入剩余1/2量的食盐,再续染15min,然后逐渐降温至50℃,染色完毕后取出试样,用冷水洗,洗净的织物烘干,用于后面制作三角色卡。

3.2.2仿色实验

(1)实验处方及工艺条件

毛用活性染料

X%(owf)

36%乙酸

4%(owf)

无水碳酸钠

10g/L

染色温度(/℃)

50

染色时间(/min)

30

固色温度(/℃)

90

固色时间(/min)

30

浴比

50︰1

染料配比表:

编号

染料比例(红︰黄︰蓝)

染料浓度%(owf)

1

5︰2︰0

3.0

2

4︰3︰0

3.0

3

0︰3︰4

3.0

4

0︰2︰5

3.0

5

5︰2︰0

3.1

6

4︰3︰0

3.1

7

0︰3︰4

3.1

8

0︰2︰5

3.1

9

4︰3︰0

3.2

10

0︰3︰4

3.2

11

4︰3︰0

3.2

12

0︰3︰4

3.2

11号和12号比以上的多加了两滴酸。

(2)工艺曲线

(3)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处方计算所需染料及助剂的用量,用蒸馏水配制染液溶液,然后再在编号1到12号的干净的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染料溶液和助剂,染液用有刻度的移液管准确量取,补足所需水量。

染浴配置完毕后染浴升温至50℃,将已经在50℃水中的润湿的羊毛织物挤干后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

染浴以1℃/min的速度逐渐升温至90℃,在90℃染30min,然后降温至50℃,加入1/2量碱,保温15min后,再加入剩余1/2量的碱,保温15min,取出,用冷水洗,烘干。

样品留作仿色实验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拼色实验

拼色实验结果见三角色卡。

 

拼色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所得的样品得知,两原色的拼色实验比三原色拼色实验简单,并且颜色变化较为明显。

(2)两原色中两拼色颜色色泽鲜艳,变化阶段明显。

(3)三拼色中的三种染料的比例变化不同所染出来的样品的色相,明度,彩度各不相同,但是总体看来是颜色较深。

(4)每组实验的变化阶段符合逻辑,实验较为成功。

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直接染料的匀染性不好,故染出的布存在染色不匀和色花现象。

4.2仿色实验

4.2.1仿色实验标样和染色样品

试样

编号

毛线试样

分析

标样

颜色由红和黄拼色而成

标样

颜色由黄和蓝拼色而成

1

红︰黄的比例为5︰2,染料总浓度为3.0%(owf),所得试样颜色缺黄、蓝,红色较多,深度也不够。

2

红︰黄的比例为4︰3,染料总浓度为3.0%(owf),所得试样颜色缺少量蓝,深度也不够。

3

黄︰蓝的比例为3︰4,染料总浓度为3.0%(owf),所得试样缺少量红,深度不够。

4

黄︰蓝的比例为2︰5,染料总浓度为3.0%(owf),所得试样缺黄和少量的红,深度不够。

5

红︰黄的比例为5︰2,染料总浓度为3.1%(owf),所得试样颜色缺黄、蓝,红色较多,深度比较接近。

6

红︰黄的比例为4︰3,染料总浓度为3.1%(owf),所得试样颜色缺少量蓝,深度比较接近。

7

黄︰蓝的比例为3︰4,染料总浓度为3.1%(owf),所得试样缺少量红,深度比较接近。

8

黄︰蓝的比例为2︰5,染料总浓度为3.1%(owf),所得试样缺黄和少量的红,深度比较接近。

9

红︰黄的比例为4︰3,染料总浓度为3.2%(owf),所得试样颜色缺少量蓝,深度与标样基本一致。

10

黄︰蓝的比例为3︰4,染料总浓度为3.2%(owf),所得试样缺少量红,深度与标样基本一致。

11

红︰黄的比例为4︰3,染料总浓度为3.2%(owf),多加了酸,所得试样颜色缺少量蓝,深度比标样深,而且色光发生变化。

12

黄︰蓝的比例为3︰4,染料总浓度为3.2%(owf),多加了酸,所得试样缺少量红,深度比标样深,而且色光发生变化。

4.2.2实验结果分析

仿色时首先按照三角色卡上的比例可以确定出来所给标样的大概染料配比及是三拼色还是两拼色,然后在进行设计仿色实验方案,再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根据表中参数拼色得来的样品与所给标样的颜色,色光和颜色深度接近程度相比,所染出的样品没有与标样吻合的,不过可大概确定其染料总浓度为3.2%(owf),红和黄的比例为4︰3,但还需再加很少量的蓝,由于时间有限,并没有确定出需加入蓝色染料的具体量。

而蓝和黄的比例也为4︰3,浓度一样为3.2%(owf),但是同样还需加入很少量的红,而加入红的多少,因时间问题,也没有确定出来。

说明所给标样即使按原比例也染不出来相同的效果,这是因为有许多外在的不可控因素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如搅拌染浴时,搅拌完一个染浴后,没有进行清洗玻璃棒就进行搅拌第二个染浴,这样就会将第一个染浴中的染料带入第二个染浴,导致色光发生变化;还有水洗的程度也会影响染色的深度,没有水洗的线颜色看起来较暗,水洗后颜色较亮;染色的透染程度也会影响染色的深度和色光,毛线没有染透,会使颜色整体看起来偏暗,这是因为对光的吸收反射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由最后4组实验对比可得出结论:

加入酸的量增多,会影响染料的上染程度和色光。

加入酸的量增多,染料在羊毛表面很快吸附,甚至在纤维表面发生超当量吸附,染料分子发生聚集,难以扩散进入纤维内部。

从而产生染色不匀和不透问题,因此也会改变纤维表面对光的反射吸收性能,给人造成一种染色样品深度非常深的视觉效果,而且色光变得比较暗。

5.总结

(1)用染料进行拼色的时候,两拼色通常比三拼色的颜色鲜艳,色相较正,色光好。

(2)在毛用活性染料的仿色实验过程中没有进行皂洗,可能会有部分未固着的染料浮于织物表面,影响色光。

(3)用直接染料进行拼色时,注意盐的加入要分两次加入,这样能保证染色的效果,同时还应注意控制好温度,尽量减少染色不匀的现象。

(4)当染料配比变化不大时,得色会由些许变化,呈渐变性。

(5)活性染料仿色实验时,没有进行皂煮,是担心活性染料的牢度不够,褪色太厉害,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

(6)在染色过程中应该经常搅拌被染织物,防止染色不匀;在加食盐或碱时,应该将织物取出,迅速加入并搅拌溶解后再放入织物;还应注意及时补充适量水以维持染浴的浴比。

 

参考文献:

[1]赵涛.染整工艺与原理(下册)[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

68,93~94.

[2]赵涛.染整工艺与原理(下册)[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

49~53.

[3]赵涛.染整工艺与原理(下册)[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

3.

[4]陈英.染整工艺实验教程[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7:

64~66.

[5]蔡再生.纤维化学与物理[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3:

156~161.

[6]蔡再生.纤维化学与物理[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