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91554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docx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八年级初二上语文导学案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编写:

李庆丽审核:

刘宝林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簌簌( sù ) 匿迹(nì ) 农谚(yàn) 翩然(piān)

⑵yùn( 孕)育 méng(萌 )发 róng( 融)化 海táng(棠)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⑴ 记载 (zǎi)装载(zài) ⑵ 翘望(qiáo)翘尾巴(qiào)

3.解释词语:

①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②孕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③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④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4.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

⑴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⑶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⑷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⑸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5.作者竺可桢,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物候学》是他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6.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训练学生筛选课本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为研讨课文做好铺垫。

如果学生存在问题,顺势切入自学环节)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

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三)高效品读,合作交流

学生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示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

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举例子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

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

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

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

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2.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板书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示例1:

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示例2:

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示例3:

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示例4: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示例5:

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展示后明确:

不好。

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

“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3.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2)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展示后明确:

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师总结:

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

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示例1: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

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示例2:

《桥之美》一文中: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示例3: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四、延伸拓展

(一)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示例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示例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示例3: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示例4: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示例5: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示例6: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二)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光归去、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你还能想出与物候有关的诗句吗?

(三)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课后提升

(一)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二)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相关的文章,开阔自己的视野。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优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志趣。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簌簌( ) 匿迹( ) 农谚( ) 翩然( )

⑵ yùn( )育 méng( )发róng()化 海tá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⑴ 记载 ()装载() ⑵ 翘望()翘尾巴()

3.解释词语:

①翩然:

②孕育:

③销声匿迹:

④载途: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⑴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

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   的物候知识。

⑶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避免。

⑷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   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⑸物候学   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

二、知识链接

(一)题目解读

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

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

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相关资料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

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相关的文章,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四、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一)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段)引出           

第二部分(段)说明           

第三部分(段)说明           

第四部分(段)说明           

(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合作品味,问题探讨

(一)学生研读6~10段,提问: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二)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示例分析其作用。

(三)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研读1、2段,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板书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3.看注释①,问: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4.学生背诵1、2段,争取检查。

(四)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2.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三、延伸拓展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示例1: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示例2: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示例3: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示例4: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示例5: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示例6: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训练案

一、提升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草木荣枯周而复始风雪载途形影不离

A.光荣又充满形态

B.茂盛又充满形体

C.光荣复习载重形状

2.填入下文横线处适当的一组词语是()。

物候________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___得多。

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_____是_________的。

A.观测灵验观察必需B.观测灵敏观测必要

C.观察灵活观望必然

3.作者,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的奠基人,是他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精读精练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去播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6.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7.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8.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9.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______。

10.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三、主题阅读

北极昆虫的绝技

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

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

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

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但是,如果昆虫的身体结晶的话,就有可能扭断它的脉管从而破坏其肌体。

为了防止这一点,北极的昆虫们演化出了一种绝技,就是它们能够自动地将其细胞中的水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有效地避免结晶。

还有北极的牛蝇,是一种极可怕的寄生昆虫,它将卵下在驯鹿的绒毛里,孵化出来之后即钻进驯鹿体内,顺着血管周游全身,长大之后又回到驯鹿的脊梁骨附近,穴没而居,而且开了一个天窗,以便呼吸新鲜空气,直到长成之后钻出驯鹿体外,进行新的一轮繁衍生殖。

按理说,小驯鹿细嫩鲜美,又无防御能力,是最好的美食佳肴,但牛蝇却从不攻击它们。

因为如果牛蝇在小驯鹿身上产卵繁殖,虽然要容易得多,但却有可能导致驯鹿群的锐减甚至灭种,到那时,牛蝇本身也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小小的牛蝇,竟早在人类数十万年之前就懂得如此深奥的道理,不得不引起人类去深思。

不仅如此,牛蝇在每群驯鹿中下卵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它们使受卵驯鹿的头数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也尽量避免在一头驯鹿身上下卵过多。

如果在一群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驯鹿群的灭绝。

而如果在同一头驯鹿的身上下卵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其死亡,或者由于体弱而被天敌吃掉。

这样,它们的后代也就会随之同归于尽了。

③生活在北极的昆虫,还面临着另外一种特殊的困难。

毕竟北极地广人稀,连动物也很稀少,昆虫怎样才能找到自己进攻的对象呢?

据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蚊子身上有一种非常先进的红外线探测器,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准确无误地遥感到人和动物身上发射出来的红外线,从而顺藤摸瓜,群起而攻之。

而人类所用的红外线探测器,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不仅庞大笨重,而且所显示出的图像还模模糊糊。

若与小小的蚊子相比,人类落后了不知有多少个世纪。

至于那些蛾子和蝴蝶们,是怎样相距遥遥就能谈情说爱,就更使生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了。

④在北极的陆地上进行野外工作,最可怕的东西是黑蝇。

它们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老远就能闻到人的气味,便立刻成群结队地飞来,“嗡嗡”叫着,轰炸机似的,使人心惊肉跳。

因为即使你穿再厚的衣服也没有用,它们那钢针一般的嘴,连脚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进你的肉里,吸食你的血液。

与此同时,还吐出一种毒液。

被叮咬之处,凸起一个大泡,肿胀疼痛,甚至溃烂,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⑤在北极,昆虫的世界就是这样奇妙。

11.生活在北极的大多数昆虫遇到了哪些困难?

它们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②段中“如此深奥的道理”指的是什么?

这一点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

请举一个例子说明。

14.从文中介绍的北极昆虫的绝技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自然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能力提升

15.农谚举隅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丰富的物候知识

①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②瓦片云,晒死人。

 

③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④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⑤麻雀屯食要落雪。

 

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⑦蚂蚁垒窝要落雨。

 

⑧鱼跳水,有雨来。

泥鳅静,天气静。

 

⑨猪衔草,寒潮到。

 

⑩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16.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