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90623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积累.docx

公务员考试积累

【申论技巧】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专项突破:

材料阅读

 一、阅读材料的基本要求

  材料阅读虽然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但却是申论考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为后面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材料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阅读材料

  在阅读材料时,重点当然是理解材料内容,但也不能忽视材料的形式。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的形式、文体等,才能有效地把握关键的问题。

有时候,材料的题材还能成为破解整篇文章的“捷径”。

例如2006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材料就是以访谈稿的形式出现的,如果考生能迅速觉察到这个特点,就能很快从文章中找到主要观点,分清是非。

  2.注意材料的中心思想

  申论考试所给的文章一般而言都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也就是说,既然把这些材料组织在一起,它们就一定有一些内在的关联性,阅读时一定要重点把握。

简单地说,就是“形散而神聚”。

而且一般材料的主题思想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热点问题,内容为人们所熟知,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

因此,阅读时一定要注意材料内容所反映的主题,这往往是考查的核心所在。

  3.注意材料的内涵

  申论材料的阅读一般要求对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切不可就事论事。

有时候为了增加题目难度,甚至会用一些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对考生进行迷惑,一定要认清材料的引申涵义,仔细加以区分。

  二、阅读材料的常见问题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申论材料很多时候涉及的都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几个相关的问题。

而很多考生通常只看到一方面的问题,就匆匆下笔,导致因为反映问题不够全面而丢分。

更严重的是因为阅读材料时粗枝大叶,以偏概全或者断章取义导致离题千里。

  2.吹毛求疵,浪费时间

  这是很多考生容易走的另一个极端。

阅读时因为害怕概括问题不够全面而仔细研究每个字眼,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未能通过阅读为以后概括、提出对策等打下基础。

  3.深度不够,流于表面

  很多考生认为阅读文章只要对字面意思有详细准确解就够了,不懂得抓住文章的主体部分进入深入阅读,导致后面写作很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自然难以获得高分。

  三、阅读材料能力的训练

  申论提供材料的字数多,内容复杂,整个阅读过程不能简单地认字识词,为读而读。

虽然申论考试时间紧张,但阅读环节丝毫不能马虎。

“书读三遍其义自现”,本人认为,申论材料也要读大约三遍才能完整了解其内涵。

  

(一)第一遍——了解材料大概内容

  第一次阅读是考生第一次接触材料,所以这次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

  1.把握材料的关键句

  一般而言,申论考试的材料虽然看似毫无头绪,但是文章结构还是有章可循的。

要注意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句。

所谓关键句,主要有三种:

(1)概括段意的句子:

这种句子一般会出现在段首和段尾,对本段内容起一个提纲挈领或者总结概括的作用;

(2)概括材料主旨和主要内容的句子:

这种句子一般出现在材料结尾,起到总括作用;(3)还有一些起转承作用的句子,一般在段落衔接处。

这种句子一般都有比较鲜明的标志词,比如“而且”、“然而”等,平时练习时要注意识别。

  2.注意做标记

  平时练习时就要注意养成对一些重点词语、句子的做标记的习惯,例如画圈、画线。

对于大段的简单事例的列举,也可以作出记号,第二遍就可以简单带过。

这样做可以减少阅读的难度,也节省了时间。

  

(二)第二遍——归纳材料主题,理清文章脉络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材料阅读的目的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这次阅读前可以先阅读一下题目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

这次阅读相比第一次就要仔细地多。

  在这次阅读后,要大体分清整篇材料的层次,总结出每段的大意,将阐述相同观点的段落进行一定的归纳,从而理出文章的主题。

考生这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材料与主题的一致性,因为申论材料虽然比较混乱,但一定有一个统一的主题。

  (三)阅读第三遍——各个击破

  第二遍过后,考生一般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基本上可以开始做题了。

第三遍阅读主要起一个印证核对的作用。

在每篇文章落笔之前,对相关材料再进行一次阅读,仔细检查有无疏漏和错误。

要仔细推敲个别重点词语的语境和涵义,确保文章内容的准确。

总之,申论的三遍阅读采用整体略读-大体精读-分段精读的过程,经过这三个步骤基本上就抓住了材料的核心,可以开始答题了。

【申论技巧】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

三技巧三注意提高分析能力技巧一:

审题决定成败

             随着申论考试模式的成熟,申论考查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

本质更加隐蔽,内涵更加隐晦。

针对这一点,应对方法有三点:

             1、逆向审题法。

作答申论,首先要从作答要求入手,认真仔细阅读作答要求,明白题目的考查方向,问的是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思考材料,减少阅读时间。

             2、关键词法。

抓关键词是最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理解每一段的中心思想。

例如,所谓、本质上指等等。

3、层次分析法。

申论题目充分放映着材料的层次,材料的层次决定着题目和答案的层次,一定要按要求作答。

例如2009年辽宁省申论考试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概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那么这里包括两部分“主要方式”和“作用”。

这点一定要注意,不要少答问题。

技巧二:

阅读材料是根本

            6000多字,5—10段的申论材料并不是胡乱的堆砌,是严格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的。

考生在作答时可以采取合并同类项、做标注等形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例如,可以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段落用数字1、2、3标注,防止遗漏。

对重要的核心句或者关键词,在下面画线,以备答题时直接应用,避免大量的重复阅读,造成无谓的浪费。

阅读时可边阅读边划出材料中带有结论性或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在草稿纸上写下相关信息(注意不要沉溺于细节、事例或者数字)然后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技巧三:

作答是归宿

          做好前面两个工作,接下来就是把大量信息整合归纳,写成完整的答案。

这里注意三点:

         1、作答开头,运用专业的理论术语,直接简短而凝练地概括出主旨。

不要做大量的铺垫,直接吸引阅卷老师。

         2、概括分析主旨后,用具有概括性的理论归纳总结一下。

        3、结合具体事件具体分析,详细解释一下理论,使答案更加明确。

那么有以上三点就可以快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吗?

中公教育申论辅导专家指出,还应做好以下三点注意:

注意一:

提升理论素养,夯实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

          申论考试材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要想快速准确分析判断材料主题必须加强理论素质的培养,最根本的就是十七大报告和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两份材料对我国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对我们划分问题的归类,把握分析问题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注意二:

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的前提。

         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阅读,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观察,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独立自主的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

针对校园惨案,温家宝总理一针见血的指出,校园惨案的频繁发生,就是社会矛盾的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结果。

注意三:

掌握正确的做题方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保障。

       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做题要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期间不得查看参考答案。

做完后要认真分析参考答案的根据和来源,弥补自己的不足。

【申论热点】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十大必备热点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一:

阳光政府与责任政府

  【关键词】

  转变政府职能三公消费公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四项基本制度权力监督权力阳光运行科学决策问计于民政府节约公共财政民生财政

  【背景链接】

  2011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98个中央部门公开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三公消费的公开透明,不仅是公众的基本权利,更是责任政府的基本义务。

  阳光政府的四项基本制度:

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政务信息查询制度。

  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包括:

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二:

整治庸官懒政与公务员道德建设

  【关键词】

  廉洁政府高效政府政府工作作风政府形象政府效能 治庸风暴 问责机制公务道德思想教育科学选拔领导干部 政绩观绩效测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改革舆论监督

  【背景链接】

  公务道德是促进公务人员正确履行职责的一系列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2011年来,“庸政”、“懒政”现象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各地掀起了治庸风暴。

武汉市以“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城市”为目标的“治庸问责”行动,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

并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电话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散漫官,还专门设置一个办事机构,称之为“治庸办”。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三:

微博崛起与网络问政

  【关键词】

  政府微博官员微博部门微博群网络问政网络舆论监督全民问政零距离沟通理性表达意见阳光行政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

  【背景链接】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

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网络问政全面展开。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公安微博、网播庭审、公仆微博、手机信访等被选为网民关注的2010年广东网络问政10大经典案例。

微博对社会生活和政府行政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

从总书记、总理亲自和网民对话交流,到45位省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回复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以及山西、安徽、河南等15省区市以“文件”的形式,建立起回复办理网民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网络问政的观念正在各地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制度。

  【标准表述】

  第一,网络问政是了解民需、调查民意的“直通车”,有助于政策的策划。

  第二,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有助于政策的制定。

  第三,网络问政是提高效率、转变作风的“加速器”,有助于政策的执行。

  第四,网络问政是评价政策、改进工作的“风向标”,有助于政策的评估。

  第五,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有助于政策的监督。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四:

水利建设与防灾减灾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抗旱减灾自然灾害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灾害防治节约用水水价调整经济安全生态安全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2011年7月8日,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联合下发《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按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是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要特别重视大中型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发展节水灌溉。

——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五:

科技发展与创新型国家

  【关键词】

  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强国提升国家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链接】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011年10月,全球信息技术经济创新“教主”、苹果CEO乔布斯的去世,引发了全球对乔布斯现象的思考,中国也不例外,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离去如乔布斯这样引发人们自发的缅怀和深思。

对于中国而言,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也在做着全方位的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嬗变与飞越,需要乔布斯这样的领军人物。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下大气力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断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胡锦涛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

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六:

收入公平与税收制度改革

  【关键词】

  社会公平包容性增长个税改革提高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二次分配共同富裕 还富于民 国强民富 国民共富

  【背景链接】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说:

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胡锦涛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七:

食品安全与道德建设

  【关键词】

  保障人民健康权利市场经济道德体系食品质量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社会道德企业诚信落实食品安全法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背景链接】

  2011年9月6日,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开荒种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

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温家宝

  企业家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

市场经济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伦理体系建设。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八:

慈善事业公信力

  【关键词】

  慈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诈捐门陈光标现象慈善透明度慈善账目公开慈善组织体制改革慈善监督 道德规范

  【背景链接】

  2011年,慈善事业丑闻频出。

6月,微薄炫富、自称“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几乎成为慈善腐败的代名词。

8月,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合作项目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其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竟为年仅24岁的主席之女,而青基会面对慈善腐败的质疑,欲说还休的态度,让中国慈善事业雪上加霜。

9月,宋庆龄基金会面对腐败质疑也犹抱琵琶。

官方数据显示,从6月份到9月份,官方慈善捐款数目锐减,部分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标准表述】

  慈善机构在广泛接受舆论监督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真诚呵护公众的善心,不仅可以化危为机,推动实质性变革,重新赢得公众支持和信任,还能推进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的进步。

  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一靠体制,二靠制度,三靠能力道德,四靠监督。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九:

社会诚信与征信体系建设

  【关键词】   

  学术造假 商业欺诈 加强诚信教育 政府诚信建设 清正廉洁 完善法律 加大惩治力度 征信系统全覆盖

  【背景链接】

  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

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温家宝

2012年国考必备热点之十:

见义勇为制度保障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道德滑坡  提高公民素质  社会公平正义  建设和谐社会 法律制度建设   证人保护制度  追究惩戒机制

  【背景链接】

  2011年,由于许云鹤事件被称为“天津彭宇案”,各地频现“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案例,“要不要扶老人”成为社会争议的话题;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后,18个路人经过她的身边见死不救,让她的生命之火慢慢黯淡……除了道德的谴责,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

  【标准表述】

  专家提请考生注意有关领导的重要表述: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

——汪洋

  实际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需要制度保障。

在道德谴责力量不够强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建立保障制度!

——陈实

 4.【面试热点】

助人为乐咋变成助人为“忧”

   事件概述

  9月3日,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直到老人家人赶到才被送往医院。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自从南京“彭宇案”之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样的新闻已经不少。

  不久前,武汉一电动车主因好心扶起不慎摔倒的八旬老太,反被老太认定是撞人者。

就在车主自认倒霉,准备赔200元了事时,在数名现场目击者的坚持下,交警判定这起事故并非交通事故,让车主离开现场。

无独有偶,在江苏如皋,也有监控视频证实,一位被老太认定是在路边撞倒自己的大巴司机,实际上是出手相助的热心人。

事后,老人全家内疚之余,为司机送去锦旗。

  一方称好心助人为乐,一方称对方肇事扶人,这样的“罗生门”案件并不罕见。

就在几年前,南京“彭宇案”曾引发全国关注,不久前,天津“许云鹤案”二审开庭。

有网友评论,自“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30年。

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恰是道德丧失、信任危机的体现。

  如果没有了监控视频和目击证人,人们还敢做好事吗?

  

  相关评论

  谁都没有权利去批判那些围观者。

在当前的环境下,也许每个人在相似的场景下,都很难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因为谁都不想变成第二个彭宇、第二个许云鹤、第二个殷红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围观那群围观者,实际上也是在围观我们自己。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人性的荒漠上,在勇气流失的土壤里,任何人或许都有选择懦弱的权利。

环境的冰冷和内心的炙热在此碰撞,围观的民众成为了纠结的矛盾体,并非冷漠的看客。

  这,并不是在为围观以及围观制造的遗憾寻找借口,而是在为那些悬停在半空中的援手寻找释放的理由。

那些诬赖救助者的老人,为什么背叛自己的良知?

想到子女肩上的沉重负担、医疗没有保障,在这种焦虑之下,道德的天平难免失去平衡。

诬赖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转移风险和压力的缩影。

  因而,打通上升通道,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是让民众放下忧虑、摒弃自私的根本之策,释放了这种生存焦虑,实际上也就释放了人性。

  当然,法律规章承载着惩恶扬善的功能,并且不应该是冰冷的。

只有制度法律向善,才是善法。

但是从当前的环境看,一些判决显然是缺乏温情的。

  还有多少“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悲剧要上演?

何时才能趟过冷漠和懦弱的河流?

何时助人为乐能够回归到人性的自然流露?

举在半空中的援手,急切地等待着落下的一天。

因为,我们都会变老,我们都会遭遇生活的变故,我们都不希望冷漠围观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新华评论

模拟题

助人为乐反被诬陷,人们都怕成为第二个彭宇、第二个许云鹤、第二个殷红彬……因此,出现了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情况,甚至武汉的一位老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

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参考解析

  近来,一些助人为乐者反被诬陷为肇事者,这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多次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状况,比如天津“许云鹤案”后,福州、武汉等地接连发生的老人摔倒而无人帮扶事件,再次引发热议。

综观这些热议不难发现,仅从道德和心理角度来看,几乎没有人对路遇伤病者应及时施以援手持否定意见,所谓的“纠结”在于,救助伤病者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在这种疑虑之下,助人为乐变成了助人为“忧”。

这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彭宇案”引发了社会道德滑坡,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也恰是道德丧失、信任危机的体现,这些事件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我们社会在帮助他人的问题上已经蒙上了浓厚的阴影。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人素质和社会压力。

诬赖现象反映了某些人素质不高,但更大程度上是转移风险和压力的缩影,子女肩上的沉重负担、医疗没有保障,在这种焦虑之下,道德的天平难免失去平衡,很多老人及其子女无力承担巨额的医药费,选择诬陷他人。

  第二,司法判别有失公正。

南京彭宇案的结果和今年6月天津许云鹤案一审结果直接影响人们对助人后果判断。

在这两起案件的审判中,法院“疑罪从有”的断案思维和对“和稀泥”式审理结果的追求伤及了社会公平正义。

如此司法行为,即使被告人最终不承担任何经济赔偿责任,也会让人们担心惹上耗时费力的官司而对救助他人心生恐惧。

在证据不足、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以所谓的“常理”为基础推断出的判决,也许在个案中有利于年迈体衰的、“弱者”一方,但从社会普遍意义上审视,必然伤及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社会氛围影响。

一些媒体在报道彭宇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强化“好心没好报”的负面预期,放大了社会道德滑坡,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人们在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