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865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高垚骏(安徽省宣州区新田中心初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

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

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

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

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

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

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

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

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

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m=3.6km。

1m/s=3.6km/h

反过来,1km/h=

m/s

思路2: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

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

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

m/s=5m/s

v丙=450cm/s=450×

=4.5m/s

v丁

=1200cm/min=1200×

=0.2m/s

所以:

v甲>v乙>v丙>v丁

答案:

B

 

 

 

 

学生自学、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答:

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其特点是:

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

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可以用

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

变形,得到

,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

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

一般用两套单位:

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

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

(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

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v1、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s1、s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t1、t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