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2540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docx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运动的快慢》是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三)学习者的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②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④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②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③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

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

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3、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建立,用多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中的一些片段,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比较、讨论中建立速度的概念,同时应用多媒体播放现代一些“频闪摄影”片段让学生了解这种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那么下面四个实例中,谁运动的快,谁运动的慢呢?

多媒体播放实例动画:

在地面上行走的人,沿直线行驶的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

【设计意图:

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提问:

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讨论,进行回答。

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就一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径赛项目视频,让学生叙述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生活中人们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总结。

提问:

如果路程、时间都不相同的话,怎么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学校百米赛跑冠军的成绩是12s,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解决的方法。

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s内通过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

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

总结: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

那么速度等于什么呢?

总结:

“1s、1min、1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学生自学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3)单位

提问:

同学们根据学习密度单位的经验,讨论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国际单位制中:

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设计意图:

得出速度概念后可以对比刚刚学过的密度公式的建立让学生自己来说出速度的公式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对于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可以借鉴密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进行。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并考察了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练习1:

根据课本P31“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

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分析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练习2:

例1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例2课本第31页。

学生分析思路,总结方法。

例3课本第32页。

学生分析思路,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教学重点后,就进入到速度的简单计算,这也是历年来学生易出错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课本上的两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做计算题的思路和要求。

然后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步骤,其他学生做出评价。

这样的设计可以及时纠正解题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直观的呈现解题步骤,使学生尽快熟练解题的过程和做题要求,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后提出的问题。

 提示:

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1)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基本不变?

(2)哪个小球运动的越来越快?

媒体播放“频闪摄影”视频,学生观看,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总结各自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叙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的定义。

1、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设计意图: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掌握也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眼、脑共动后解决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分析,自己去总结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平均速度

学生看龟兔赛跑的故事图片,讨论提出的问题:

整个过程中是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还是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总结:

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内或者是哪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练习1.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

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

平均速度的计算在中招中有所体现,要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所以我通过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引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

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掌握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为了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一道计算题。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平均速度的思路和方法,并和匀速直线运动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υ=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υ=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四:

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m/s    C、5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υ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υ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υ由

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

在重难点得到突破后,我又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

六、板书设计

§12.2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υ=

4.单位:

米/秒(m/s)  千米/时(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公式:

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