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702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docx

中国的企业如何融入世界经济

摘要

当人类大步跨入21世纪时,就世界经济发展来说,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继续看好,新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经济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存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结构、生产水平、贫富差距以及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

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

在对经济全球化的阐述中,说明该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实质、历史背景、原因、表现方式。

第三章,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第五章,中国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中国企业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作相应的对策探讨。

本文的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提高我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质量和水平的策略;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定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来分析我国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本文运用大量的资料和案例对立论进行佐证。

在此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规范研究提高我国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对策

本文的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研究对象上的创新。

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依据,研究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2.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利用最新的数据和最前沿的文献资料,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中国过去利用外资质量的问题,探讨中国有效利用外资的战略与政策选择;3.在观点上的创新。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对东道国的经济影响。

指出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必然会影响东道国的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

同时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国际市场对其经济政策和经济前景的“赞许印签”。

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并且要在开放的深层次上下功夫,吸引外资流入,并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本文的不足:

由于本人理论基础不够厚实,加之资料有限,虽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仍然不能满足对课题深层次研究的需要,某些指标研究困难,某些政策观点虽从理论上说得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理想的目标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关键词:

大势所趋;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

 

一.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最时髦的话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

但是,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这个论断从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某种预言。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这种趋势已经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如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迅速波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受其影响,远在万里之遥的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也产生剧烈震荡。

再如,从2001年初开始,世界经济风云突变,连续10年牛气冲天的美国经济呈现衰退,由此引起的连锁反应是:

本来就疲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欧盟经济增长迅速减缓,刚刚从亚洲金融危机中缓过劲儿的东南亚各国再次受到打击。

这真是美国经济“感冒”,世界经济“打喷嚏”。

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为什么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经济全球化呢?

鉴于此,中国如何积极面对经济全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因此,本人重点从我国企业的角度出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论述这些企业应该如何面对。

(二)经济全球化理论评述

1.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

(3)新马克思主义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2.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亚当.斯密(Adam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2)赫克歇尔与俄林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3.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1)新自由主义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2)怀疑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4.本文的理解和探讨

本文是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权威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一步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和如何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行深入地探讨。

 

(3)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

在对经济全球化的阐述中,说明该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实质、历史背景、原因、表现方式。

第三章,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第五章,中国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中国企业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就此提出自己的建议,作相应的对策探讨。

(四)研究方法

1.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我国企业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在定性描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来分析我国企业应对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本文运用大量的资料和案例对立论进行佐证。

在此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规范研究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全球化的对策。

(5)可能的创新

1.在研究对象上的创新。

从中国企业的现状出发,讨论中国作为一个积极采取开放战略而又面临挑战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如何调整战略政策与策略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增长。

2.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利用最新的数据和最前沿的文献资料,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中国过去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探讨中国企业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战略与政策选择。

3.在观点上的创新。

研究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六)不足之处

由于本人理论基础不够厚实,加之资料有限,虽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仍然不能满足对课题深层次研究的需要,某些指标研究困难,某些政策观点虽从理论上说得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理想的目标尚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概述及其表现形式

(1)经济全球化概述

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实质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从根本上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调整,不仅反应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在全球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更高,经历的时间更长。

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经济全球化表现形式

1.生产的全球化

2.金融全球化

3.科技全球化

4.投资自由化

5.贸易全球化

6.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

7.世界经济增长

三.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利:

1.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广阔地了解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市场经济各种不同模式的利与弊,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5.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弊:

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之中

3.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4.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种资本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超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加速扩大,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大超过历代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

其主要表现为:

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世界贸易增长迅猛和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形成;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日益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

这是因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四.我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1)中国的全球化之路

过去20多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

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80年代初的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亿美元左右,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如今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500亿美元。

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加以实施。

总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

中国并行地在汽车、石化等“制高点”领域实行:

进口替代”战略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

这两种战略的同时实施,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恶果。

为了克服体制上与国际规则不接轨的劣势,中国在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和优惠政策,这种局部突破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吸引外资与国际贸易的扩大。

上述开放战略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成本也相当高。

例如,汽车、石化等“制高点”产业由于长期受到过度保护,其国际竞争力一直较低;出口导向部门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与国内经济联系少,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国内市场的部门分割与地方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大国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税收、市场准入、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差别待遇,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等。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往实行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行的战略将有必要调整,逐步转向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

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

人们通常强调的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国家幅员辽阔,某些资源供给充足的优势等。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优势。

一个优势是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处在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收入正接近1000美元。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已经和正在进入对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张期。

这一市场条件有可能使某些相关产业形成世界上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由此而产生的低成本不仅会使国内消费者受惠,也有助于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个优势是具备了重点发展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一些年来,中国经历了以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一个以加工组装制造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可以提供加工组装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利用有较高水平且相对成熟的技术,生产出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升的产品。

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势看,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产业也会向中国转移。

近年来,颇具规模的计算机组装加工基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州地区快速形成,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

一般认为,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但据我们的研究,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在今后10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长起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如果上述比较优势能够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2)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1.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遇

(1)比较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仅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且在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也能获利。

假定甲国在A、B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但在A产品上的优势要小于B产品。

而乙国在A、B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劣势。

但在B产品上的劣势要小于A产品。

这时,如果两国之间进行贸易。

则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

家国可以以较低的费用进口产品A。

而腾出资源专门生产最具优势的产品B.并用于出口。

乙国则反之。

对于我国来说。

主要优势在于自然资源。

廉价劳动力。

区位要素和其他基本的要素优势产业,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但是从动态来看。

随着时间的移动.中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由于不断得到充分利用而变得短缺起来。

相应的。

资本和技术由于不断积累而变得丰裕起来。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

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

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

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

当然,中国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海尔、联想等公司已经跻身世界舞台。

(3)有助于资金融通。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

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2.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挑战。

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盛行的观点,现实的国际经济体系是极端不合理的,全球化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除了少数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出口市场中得到好处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市场后无力同国外廉价的商品和投资者竞争,本国的公司和农场纷纷倒闭。

同时,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性政策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已经受到侵害。

自由化政策导致了失业,削减保健和教育服务等消极后果,那些经济主体无法同外国进行竞争的国家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海默的跨国公司垄断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同,证券资只涉及资金的转移,而直接投资包括技术、知识及管理等一揽子资源的转移。

企业正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

独占性的生产要素的优势,通过控制国外经营达到控制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可以说,跨国公司从事的直接投资突出特征是产业控制,即通过技术、管理等产业链条将国外受投资公司牢牢控制,而不是像一般证券投资那样只涉及企业的股权比倒。

我国一些企业在与外国资本合资或引进外资后,始终都没有形成企业主导型产品。

许多企业仍没有掌握过硬技术。

与此同时,外国合资企业对投资后的垄断主要集中在掌握先进技术、管理和品牌上。

这就导致中国一些企业在合资后,尽管股权占有最大,但由于受。

“独占性生产要素”的限制。

往往并不能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真正控制。

与此同时,外资却在利用中国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赚取大量的利润。

此外,在逃避税收方面一些跨国公司的政策对我国的主权实际上也是一种践踏。

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在中国各地的扩张,用占股和收购的办法控制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也带来致命的威胁。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在不断引进外资之后,至今还没有形成出口主导型产业,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仍然属于以数量和低价销售为主的粗放型类型。

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仍然不会有竞争能力,而低价销售的数量扩张将会因国际反倾销而不得不萎缩。

1979年,欧盟首开西方国家对华反愤销先河,据统计,在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约有10%受到了欧盟反倾销的影响。

今后,诸如此类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外国在中国的企业通过垄断名牌专利,不仅在中国占领了市场而且不断在国际上获利。

(3)对金融业的影响。

以美屋为倒,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能量和工具都是中国金融机构所不及的。

对国有金融大企业可能构成生存威胁。

同时中国股市逐步开放,美国投资基金的巨大冲击可能难以提防。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

而金融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瘸疾。

中国金融体制重建和金融开放的两个时间表之间的时间差,可能成为美国资本大规模打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同时中美之间的汇率问题日趋白热化,汇率的剧烈变动。

对中国的出口,就业。

外汇储备,金融体系以及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同时,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利润达到1000多亿人民币,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外资滞留过多都将会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外资大量流出,或出现集中挤兑的现象,我国很可能出现外汇危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跨国公司造成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

在世界上屡见不鲜。

(4)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较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化。

接受较多的外资。

发展比较快。

而西部仍然处于较慢的发展阶段。

两地的GDP差距很大。

贫困阶层对社会分配不均。

不公有强烈的反响,其中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产生逆反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刑事案件的增多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国际上有一个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分配情况的指标。

叫。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为0,反映社会分配。

完全平等。

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达到。

基尼系数为1。

反映社会分配。

极端不平衡。

目前,国际的标准是。

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好,0.3-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

一旦。

基尼系数超过0.6,则表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危险的状态。

我国的专家估计我国为0.45。

有人认为实际比这个比例要高。

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五.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化的对策探讨

(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在规则下,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徽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二)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对于中国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

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

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中国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