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9613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教教育学精讲.docx

招教教育学精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要关注常识性知识的考核,题型主要是客观题中的选择、判断等。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选择题、填空题)

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注意与心理学模块的“学与教的要素”区别开来)

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教师”:

这个特定称谓指在教育活动环境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他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

2、受教育者(学习者)

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智慧、性格等方面的影响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中介客体)

●包括教育教学中所使用的各种教育设备、教育措施、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

●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等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者与学习者、教育中介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客体和学习者是认识客体;

●学习者是主体,教育者、教育中介客体是认识客体;

●在面对共同的教育中介客体时,教育者和学习者都作为主体结成主体间关系(主体间性)。

二、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只需注意红色字体部分)

第一,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平等性)。

原始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人平等,全体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没有阶级之分。

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融合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的,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所。

第三,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教育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以身示范和观察模仿,教育手段相当简单。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只需注意红色字体部分)

第一,教育具有阶级性(不平等性)。

统治阶级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奴隶和平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主人与仆人、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二,教育具有道统性。

天道、神道、人道往往合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

第三,教育具有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第四,教育具有刻板性。

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比较单一,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第五,教育具有象征性。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3)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以后,欧洲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并很快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谋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近代社会的教育(只需注意红色字体部分)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

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第二,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等向世俗方向发展。

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

第三,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只需注意红色字体部分)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教育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1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茅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需要特别注意,是考试的焦点之一)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学而知之”——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

●“有教无类”——广收弟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学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收入《礼记》)。

《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经验。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教学相长”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启发性原则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古希腊)

●“产婆术”——启发式教学

●柏拉图(古希腊)

●《理想国》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

洛克(英国)——《教育漫画》

卢梭(法国)——《爱弥儿》

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

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提出“四段教学法”

●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个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做是“传统教育”(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其他作品中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主要的教育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杜威是“现代教育”(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

练习

1.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这说明。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一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

3.以下关于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D.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强化

4.中国西周时期的教育内容包括。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古代学校特征的是。

A.阶级性B.民主性C.道统性D.刻板性

6.现代社会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民主化C.教育全民化D.教育多元化

7.“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指的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民主化C.教育全民化D.教育多元化

8.教育学是一门的科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

9.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

A.《论语》B.《孔子》C.《大学》D.《中庸》

10.孔子继承周六艺教育传统,其教学科目。

(诗、书、礼、乐、易、春秋)

11.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强调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希望把人培养成“君子”。

(有教无类)

12.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论语》B《学记》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1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

A《爱弥儿》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普通教育学》

14.主张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是德国的教育家   。

15.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诞生的著作是。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6.二十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他的代表作品是。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7.第一个明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是。

A维果茨基B赞可夫C杜威D凯洛夫

18.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于()。

A夏B商C周D春秋

19.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教育的中心地位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凯洛夫

20.教育逐渐建立起实用功能的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这说明了近代教育的()特点。

A阶级性B世俗性C普遍性D多元性

21.《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言简意赅、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与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等。

(填空)

2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以下哪一本著作中?

( )

A 《爱弥儿》  B《理想国》C《大教学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本章一般考选择题,但是如果材料题是比较宏观的材料,如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从本章中寻找理论支持。

因此,注意粗线条的知识。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注意:

有些书将政治与政治经济制度等同。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答)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判断)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其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些书上将生产力与经济等同。

所以如果出有关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其主要观点相同。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选择、简答)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如“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因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简答)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通过教育,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要素,从而在生产中创造物质财富。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教育通过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4)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时,教育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与制约

⏹教育的传递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教育对整个文化的保存与承传、选择与批判、更新与创新。

⏹文化也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和年青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学校的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3.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成因(可能出简答题)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学生的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产物。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练习

1.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任命与聘用等,反映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的独立性

2.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这一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

A生产力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

B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

C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在传统社会,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鉴别知识和选择知识的方法。

这说明科学技术。

A会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会改变教育者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C会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D会改变教学的内容

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

A组织文化B管理文化 C设施文化 D 制度文化

5.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这充分说明。

6.学校文化的缩影是。

(校园文化)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为个体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具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主张性善,那么教育主张“存养、扩充、求放心”。

◆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格赛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认为“性本恶”,那么主张教育“化性起伪”。

⏹认为孩子出生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那么坚信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

⏹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的影响。

(三)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地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个体身心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施教应注意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

2.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注意做好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

3.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施教应注意探明和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教育,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品质,要对全体学生包括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充满期望,并注意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6.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施教应注意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也称遗传素质。

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之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善的阶段,即儿童有成长发育为成人。

2.成熟的意义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赛尔的爬梯实验

⏹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提醒我们,教育内容要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选择,不宜过分超前教育。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

•“孟母三迁”

•狼孩

(1)环境为个体提供了多种可能;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法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活动是人作为生命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练习

1.要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必须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2.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为。

(个体身心发展)

3.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人本论

4.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这是中国古代什么观点的代表?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人本论

5.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人的发展顺序是由基因决定的,教育想要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

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