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878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docx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

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集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主要教学内容:

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对象及重难点分析: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所需材料及资源:

1.了解唐朝诗人吕岩、宋朝杨万里、辛弃疾的生平。

课时分配:

2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

释义: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

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释义: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

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

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

(居住)“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

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

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童年的纯真、难忘的岁月,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美好的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现在,你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新鲜有趣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时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

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的生活的情景。

让我们乘着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介绍诗人,激发兴

趣。

师:

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是哪八个人?

简介吕岩。

配乐朗诵。

再次诵读全诗。

在《牧童》这首诗中写了一个小孩子,接下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写了两个顽皮的小孩子。

想知道他们有多顽皮吗?

那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写的这首《舟过安仁》。

先自读,读准音。

再小组读,全班读,男女生读。

借助注释和插图,课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透过诗人的笔,我们对一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但,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

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点,让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让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该多好啊!

很多反映历史的影视作品,其实几句话就能写完,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作业设计: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词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吗?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大儿——锄

翁媪中儿——织

小儿——剥

教案

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案来源:

老百晓

主要教学内容:

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对象及重难点分析:

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所需材料及资源:

1、歌曲《送别》。

2、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

课时分配:

2

教学过程:

个人增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回忆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听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

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

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

“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

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

“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

……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

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