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8308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docx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3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

(一)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

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

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

为什么要齐家?

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

钱先生说: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但我们也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

(二)《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

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

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

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口。

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

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

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

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人生是一种向往,没有向往的人生将失去意义,而如何追求这种向往,这便是人生的重要问题。

首先说人生追求的一般情况,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过于恋爱和财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而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层面的追求。

该节介绍人生的三种倾向:

即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

所谓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激进的心态,这种人生把生命的支撑点建立于生命之外,这就会导致一种无可救药的伤害。

西方人更倾向于这种人生观,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以追求心灵的寄托。

向内的人生:

即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虚空的境界。

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之所谓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够重生,人生达到这种境界,将不可见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

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对物质、金钱上的获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丧失理智,将再也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

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你必须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弃,而一旦没有了外物对人的刺激,这种自我纯净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无,将无法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

中国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歌颂权利,同时也不埋没自我,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无为,他们也有向往,但这种向往是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的向前。

这种人生观就产生了中国人“福”的人生观,中庸和谐、心外调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许人沉溺于现实的享受。

近代以来西方传来的人生观,倾向于对物的崇拜,若和中国的福的人生观结合起来,很容易会形成社会的放纵和贪污。

因此我们要注意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上文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倾向的人生观,于我最深的体会让我想起了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同时我在想,如何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呢,所谓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是一种境界的超然。

现实中的人,当你为每日三餐而奔波时,还能顾得上修生养性,还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已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获得更多,这必将与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想违背。

适与神本节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个价值观说明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着此真善美的理论,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出入。

为什么说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从来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

而东方人从来对社会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谓的“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中国人对此价值领域早就提到。

而只照此三理论,如何说能引人入歧途呢?

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认为真善美是绝世的真理,就必然会引人入歧途。

西方人所谓的真与美是全宇宙性的,真归之于科学,而美归之于艺术。

然而所谓的善,他们只说上帝创世是一个善,却没有把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说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场合中才有善的存在。

而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庄子也说过“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赞叹物的善,把物人化。

其实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

因此必须加入适与神两个价值领域,才能使整个人生观的价值领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适与神是如何来起作用的。

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应该在人生与宇宙的欣合处寻求。

但西方人总认为三者是超越人类的三种客观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是既然认为是客观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成分。

所以整个宇宙不存在无相对的绝对,绝对里包含着相对。

按照这种理论来说真善美就可以这样来理解:

即你认为真的,我可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可认为是恶,你认为美的我可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

因此整个宇宙就飘飘然,缺乏稳定感。

如果在这三领域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使之与前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则就使主观与客观并存,使绝对与相对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

比如,地球饶太阳转,这已经是科学的真理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却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来地心说的理论上,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太阳是动的而地球不动,如果有人说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别人认为是在作怪。

因此对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观,地球饶太阳转是科学家的真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的,日饶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谁对谁非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

适合此处的未必适合于彼处,同样适合于此时的未必适合于彼时,适字的价值领域正是其能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而使得真善美能够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了飘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种价值领域“神”来冲淡第四种领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达其价值之真实边际的所在者。

人生如此的短暂,在其无限向前永无终止的途程中,得到一个适,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

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神。

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窥测无限宇宙的真理,已见人之神。

综上所述,适与神融入真善美三价值领域后,才使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更加完善。

适对人生的指导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然而随着时势的不同,这种标准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做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以适应于突如其来的变化。

我们通常会开玩笑说“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导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达到一种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为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与自由这一节主要内容是有关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浅显的说人要为着某种什么目的而活着,或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说的只是一堆大道理。

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

人类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在衣不暖,食不饱,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人类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着自由。

当人类只存在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如同草木禽兽一般,这种人生就不好说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区别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为了区别于其他生物,人活着就必然要活出个人样,活出人生的意义。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当他饱了,暖了后,还未疲倦,还可以不睡觉的时候,在不病没有死的时候,还能拿出一部分资本来干一些其他的勾当和把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

这种自由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阶段,文化人生的花样或说目的很有限,这时你的选择也有限,虽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选择。

而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这些花样和目的不断的增多,如出现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花样,这时人生目的多了起来,人也就有了多种选择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弃不好的,有了好的,舍弃次好的。

人生一旦达到这种文化人生的境界,回头看自然人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人自杀是有道理的,是想从自然人生解脱出来。

对于每个人当他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同样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问题。

涉世之初,要想着如何努力才能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后,又想着如何赚钱买车买房,当这些都实现了后,注意力可能又会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中来,因此人生的目的也是随着条件不断改善而逐渐转移,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而当今社会竞争压力之大,要实现所有物质条件的获得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因而,正确摆放人的心态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不提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反对消极处世的悲观人生,而是选择稳中求进的人生态度。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首先就内容做总体介绍,本文先从人类所知的有限和自然界的无限入手分析,人类所知是有限的,而其所发现的真理必然限于有限的知识范围内,而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是人类知识所不可达到的,因此能说人类发现的真理就是宇宙的真正真理么?

此一问题就涉及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精神的区别问题,西方文化为外倾型,他们首先进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寻求真理,然后把所得的无限真理,即不是真正真理的真理来指导人生,这种倾向必然存在危险。

中国文化是内倾型的,主张先求解自我,扎稳根基,而后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依次铺开来求知外部世界。

中国人把求解宇宙的基点放在求解人生的问题上,而后再向外推广,因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由此产生了中国人伦理道德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教人要做一个好人,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环紧扣一环,最后深入到做人的根本问题上来,接下来做较详细的解读。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

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

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

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

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

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

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竞之性,可以尽人之性。

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

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

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

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

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

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

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

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

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

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

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

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

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

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周围有关系的人。

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

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

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

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

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

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

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

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

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口。

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

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

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

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人生是一种向往,没有向往的人生将失去意义,而如何追求这种向往,这便是人生的重要问题。

首先说人生追求的一般情况,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其一般的欲望,最基本者莫过于恋爱和财富,即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而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层面的追求。

该节介绍人生的三种倾向:

即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

所谓的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利的崇拜,是一种激进的心态,这种人生把生命的支撑点建立于生命之外,这就会导致一种无可救药的伤害。

西方人更倾向于这种人生观,于是就产生了宗教,以追求心灵的寄托。

向内的人生:

即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的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虚空的境界。

于是就出现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之所谓的涅磐,即希望人能够重生,人生达到这种境界,将不可见到外面的一切了。

向外的人生和向内的人生都存在着弊端。

只追求物的人生,必然要在对物质、金钱上的获取下足工夫,因此就不免要丧失理智,将再也找不到内心的归依和立足点。

而只追求内心净化的人生,你必须把外面的所以一切通通屏弃,而一旦没有了外物对人的刺激,这种自我纯净归根到底是一种虚无,将无法找到一种真实的自我。

中国的儒家的人生,既不向外,也不向内,不激进也不虚无,不追求对物的崇拜,不歌颂权利,同时也不埋没自我,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其自然,但又不是碌碌无为,他们也有向往,但这种向往是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的向前。

这种人生观就产生了中国人“福”的人生观,中庸和谐、心外调和、心物交融才是真正的福,但也不许人沉溺于现实的享受。

近代以来西方传来的人生观,倾向于对物的崇拜,若和中国的福的人生观结合起来,很容易会形成社会的放纵和贪污。

因此我们要注意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上文已经很清楚的介绍了三种不同倾向的人生观,于我最深的体会让我想起了奥斯特诺夫斯基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同时我在想,如何才能实现最好的人生呢,所谓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是一种境界的超然。

现实中的人,当你为每日三餐而奔波时,还能顾得上修生养性,还能按部就班么,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已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就想获得更多,这必将与中国人福的人生观想违背。

适与神本节作者首先就西方人所提出的真善美三个价值观说明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二,只照着此真善美的理论,有些容易引人走入歧途,三,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存在出入。

为什么说不能包括人生的一切呢,西方人从来都是更注重自然界,因此有更多物质工业上的发明与创造。

而东方人从来对社会方面的更注意些,即所谓的“人文工业”或“精神工业”,中国人对此价值领域早就提到。

而只照此三理论,如何说能引人入歧途呢?

真善美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认为真善美是绝世的真理,就必然会引人入歧途。

西方人所谓的真与美是全宇宙性的,真归之于科学,而美归之于艺术。

然而所谓的善,他们只说上帝创世是一个善,却没有把上帝所创的万事万物也说成善,因此只局限于人的场合中才有善的存在。

而中国人主张“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庄子也说过“虎狼仁”,“天地不仁”,其实就是在赞叹物的善,把物人化。

其实既然是真的,美的,那肯定就是善的。

因此必须加入适与神两个价值领域,才能使整个人生观的价值领域更全面些。

以下就分析适与神是如何来起作用的。

真善美三概念,是人心的产物,应该在人生与宇宙的欣合处寻求。

但西方人总认为三者是超越人类的三种客观的存在,是绝对的,但是既然认为是客观的,其实已经包含了主观的成分。

所以整个宇宙不存在无相对的绝对,绝对里包含着相对。

按照这种理论来说真善美就可以这样来理解:

即你认为真的,我可认为是假的,你认为是善的我可认为是恶,你认为美的我可认为是丑的,反之亦然。

因此整个宇宙就飘飘然,缺乏稳定感。

如果在这三领域中加入适的价值领域,使之与前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则就使主观与客观并存,使绝对与相对等立,也就不存在上面的困惑了。

比如,地球饶太阳转,这已经是科学的真理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却仍然只停留在哥白尼以来地心说的理论上,换句话说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太阳是动的而地球不动,如果有人说他在高速度的遨游于太空,肯定被别人认为是在作怪。

因此对待任何一切事物,都不能抹去主观,地球饶太阳转是科学家的真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的,日饶地行是人们日常生活所观察到的,谁对谁非只是一个立场的问题。

适合此处的未必适合于彼处,同样适合于此时的未必适合于彼时,适字的价值领域正是其能侧重于人生的现实,而使得真善美能够因时因地制宜,避免了飘忽不定。

人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于是便需加入第五种价值领域“神”来冲淡第四种领域所存在的弊端,神就是要使之恰恰到达其价值之真实边际的所在者。

人生如此的短暂,在其无限向前永无终止的途程中,得到一个适,得到一种短暂的终止,这种终止不妨害人生之永远向前。

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神。

人生如此的渺小,而居然能窥测无限宇宙的真理,已见人之神。

综上所述,适与神融入真善美三价值领域后,才使整个人生的价值领域更加完善。

适对人生的指导是,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然而随着时势的不同,这种标准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做人就应该懂得随机应变,以适应于突如其来的变化。

我们通常会开玩笑说“你真神”或者“你已超越神”,神的指导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的追求未知世界,达到一种超然若神的境界,我把它理解为是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坚强的人格。

人生的目的与自由这一节主要内容是有关人生的目的与自由,不像平常所见到的关于人生目的的文章,只是很浅显的说人要为着某种什么目的而活着,或有意义的或没意义的,说的只是一堆大道理。

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文化的人生。

人类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在衣不暖,食不饱,生命受到外界威胁的时候,人类的目的只有唯一,那就是求生,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的人生,因此自然人生就不存在着自由。

当人类只存在自然人生阶段的时候,他们就如同草木禽兽一般,这种人生就不好说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之所以这样称呼,则是区别于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为了区别于其他生物,人活着就必然要活出个人样,活出人生的意义。

人在能完成其自然人生的目的以外,当他饱了,暖了后,还未疲倦,还可以不睡觉的时候,在不病没有死的时候,还能拿出一部分资本来干一些其他的勾当和把戏,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就是从自然的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

这种自由是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文化人生的最初阶段,文化人生的花样或说目的很有限,这时你的选择也有限,虽然相比起自然人生多了些选择。

而随着人类历史不断的发展,这些花样和目的不断的增多,如出现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种花样,这时人生目的多了起来,人也就有了多种选择的自由,有了次好的,舍弃不好的,有了好的,舍弃次好的。

人生一旦达到这种文化人生的境界,回头看自然人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人自杀是有道理的,是想从自然人生解脱出来。

对于每个人当他跨出校门,步入社会,同样也存在追求人生目的问题。

涉世之初,要想着如何努力才能解决生活上衣、食、住、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了后,又想着如何赚钱买车买房,当这些都实现了后,注意力可能又会集中到如何提高生活品质、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中来,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