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8813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docx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班主任工作中的理念更新”。

“理念”这个词,通常理解为“理性的概念”、“理性的观念”,它和“观念”是同义词,偏重于指对某种行动、行为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观念。

哈弗大学有一条校训说“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我想把这句话化用一下,“一位教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更重要的在于他是能够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的两个字是“人本”,像“以人为本”、“立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等等。

“人本”的理念不是教育界独有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国家政策都在讲“人本”。

那么在教育工作当中,“人本”具体的说来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我认为,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这里有两个词语需要注意,第一个词语——“人”,这里的人绝对不应当单指我们的学生,如果把“以人为本”单纯的理解为“以学生为本”,那么我们众多教师就会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陷入到保守落后的境地当中。

学生需要发展提高,教师也需要发展提高;学生需要成人成才,教师也需要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所以,“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应当包括老师。

第二个词语——“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提高成绩绝对应当是一种发展。

除此之外,强健体魄,拥有一个好身板;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挖掘出自身的特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会为人处世,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心态……这些都是学生的发展。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得到提拔重用了是发展,涨工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发展,成为名师了一到新生入学分班的时候大家都趋之若鹜的想进您这个班了,这说明您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了,这也是发展。

除此之外呢?

难道我们这样就算达到从事这个职业的更高境界了吗?

不应该,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更多凭借经验吃饭的“教书匠”,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某些使您眼花缭乱的蝇头小利。

教师不过是一种职业,一份工作,我们在做这份工作的同时,还在做人。

这份工作,绝大多数的人就是把它做到极致了,所得到的物质回报也不一定比某些开矿的老板一天挣得多。

但是我们留给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就比那些经济上富有的人差。

我们对实现自我价值作何理解,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往何处走,我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如果我们将教师这份职业的发展仅仅局限在物质利益方面,把这个发展想得太功利化、太直观化、物质化了,那我们就不仅仅在自寻烦恼,甚至会走上自我毁灭。

回到起初的问题,“以人为本”,概括的说也就是既要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要使我们的老师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实现人生价值,开心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这一点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异议,但是理念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是不是真正的践行了“人本”的理念呢?

存不存在误区,走没走过弯路,这是我们接下来主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今天想要谈的核心内容。

我要谈的第一个话题是——

一、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同行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最初人们说教师应当是学生的领路人,后来有人说不对,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不应当大包大揽,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什么事情都亲自领着学生去做,不但不利于他们成长,不利于他们自立,教师还得把自己搭上,最后活活累死,用实际行动成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句话。

于是有人提出,教师应当做学生的指路人,这样一提,许多老师顿时会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道路我已经给同学们指出来了,走不到地方那不是我的事情了,要么您天赋不够,本来不是那块材料;要么您勤奋不够,没有付出自然得不到回报”。

所以有人说这样的提法实际上降低了老师们的责任心。

那么到底怎样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呢?

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同行者”的关系。

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提出了双主体教学的模式,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交互的“双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通过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各主体之间实现“视界融合”,达成相互理解。

教学工作是如此,德育工作和班级工作也是如此。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许多老师对孩子们说,我们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

朋友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在彼此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达到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扶持,最后共同进步。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挺难。

1.学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更不是可以驱使的小动物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班级当中有没有经常发生类似的现象——体育课、体活课、微机课、美术课,说不上就不上了;哪位学生的表现不能够令人满意,体罚或是变相体罚(罚蹲、罚站、罚写、罚款、罚停课);不大点的事情,动辄就把家长找来;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他就成了专职的值日生、卫生清扫员;学校统一组织开班会,有的班主任就敢利用这个时间讲课、考试……

有的班主任,自己班的学生犯了小错,经常大光其火,声色俱厉的批评;可是如果被别的老师发现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他不说,也不许别人说。

因为他觉得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自己的学生,丢面子。

这种做法就很不好,迷失了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我们都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但是这不应当是出于虚荣的目的,不能放任骄纵。

学生不是老师的私有财产,不是我们发泄自己心中不快的“出气筒”,也不应当是炫耀我们能力水平的道具。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某些班主任将自己的班级当做了独立王国,觉得自己就是国王,在班级里要拥有绝对的权威。

他觉得对的就是对的,他觉得不好就不可以有人赞同,他们不理会教育法规,不遵循教育原则,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切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他们扮演的不是领路人,也不是指路人,更不是同行者,而是放牧的人,学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任由自己驱使的小动物。

这样就必然会凌驾于学生之上,这种教育很难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学生们看上去挺老实,挺听话,其实消极的、逃避的、逆反的、对抗的意识正在悄悄的潜滋暗长,最终印证了鲁迅的那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教学相长,才能不在学生面前落伍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非常的丰富,当今的社会呢,知识更新也非常的迅速。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当今知识经济爆炸、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发展时期里,各方面更新的速度还在继续加快、周期还在继续缩短。

有这样的说法:

“一天不学习,知识就会脱节;一年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五年不学习,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那我们的老师可以做一下自我检测,我们一年下来,都读了哪些书,我们的知识在哪些方面都得到了更新。

我们必须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不停的学习。

丹东市教师微机考试已经进行十年了,这期间我们还经历了不止一次微机考试,我们身边的老师有没有还不会用电脑出题的?

教室里安装的多媒体设备有没有不会用的?

有没有请别人帮助做幻灯片的?

有没有没上过qq的?

有没有不知道MSN是咋回事的?

有没有不知道贴吧的?

学生嘴里动辄蹦出的网络词汇,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听得云山雾罩的?

我们上一轮带班成功了,不可能完全复制到这一轮带班的过程中。

教育张三的方法用到李四身上可能就行不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学生谈话的效果也都会有所不同。

刚回初一带班的老师,许多人抱怨“这一届的孩子怎么这么差!

”于是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

其实每一届孩子的心智、能力、水平都在飞速发展,整体水平都有可能超过上届,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越来越倒退了!

关键的问题是,不是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而是我们的老师还想沿用原来的方法,这其实是我们的老师“OUT”了。

只有边教边学,不断的更新,我们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得上学生的步伐。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你看看现在学生们喜欢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知道这些玩意又有什么用呢?

这就涉及到我要谈到的下一个问题——

3.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的心灵

经常有老师、家长抱怨弄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其实是我们没有近距离的去了解他们,当彼此之间的沟通都出现障碍了,我们的工作将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

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到他们的喜好,才能读懂他们的心灵,才能找到开启他们心智的钥匙。

我在大学实习的时候有一校领导给我们作报告,他说你们到了学校,或许会有学生问“您会把大门吗”。

大连人爱踢足球,您要是不会把大门,那就是找不到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剩下的就是“我们不‘稀饭’您”。

学生这个群体,不犯错误的人能有多少呢?

有的老师喜欢把学生犯错误上升到上升到思想品质的高度,我就听过有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坏的学生”,这样给学生下定论比较武断。

我倒是建议多从心理和性格的角度来看问题做判断。

有的孩子做了一些我们大人无法容忍的事情,其实真的不排除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所致,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某些客观环境的改变都会使他们的行为出现异常,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表现尤为明显。

现在,不少学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不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而且还不愿意告诉老师和家长,最后经常弄得无法收场,我们这些大人只好去被动的收拾残局。

有的老师问学生,“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声!

”不是学生不想说,是他们不敢说。

归结到根本处还在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少默契。

我们和学生越近,乌七八糟的东西就会离他们越远;我们和学生越远,不良的人或者事就会离他们越近,那样的话,我们等于直接或间接把他们推到了对立面。

我们主张老师们一定要多和家长和学生沟通。

现在很少有家访的了,但是电话访很容易,找时间和学生聊聊天很容易。

我们学校有一老师,每天中午的时间就是她和学生沟通谈话的时间,教室里也没有喧哗跑闹的,祥和宁静,其乐融融。

还有一班主任,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管理班级的方法。

每天中午自己忙乎自己的事情去了,家长到校看班,监考。

哪个学生捣蛋了,家长就会向老师汇报,然后老师来负责“收拾”捣乱的学生。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位老师说觉得自己班级的午休纪律好,没有乱就行了,我说这不是乱不乱的问题,而是这种做法会使您和学生之间产生巨大的隔膜,还赶不上您就告诉学生中午老师就来晚一点,看看谁的表现更自觉。

班主任叫家长来,学生怎么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