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80387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68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docx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化

1、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缩,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2)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3)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岛屿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4)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

2、陆地与海洋地貌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75m。

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

地形: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等

(1)山地面积不大,陆地上有两条高山带:

一条是环太平洋带,它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平原面积最广,约占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m。

一般来说,大陆中部是平原。

平原的东西两侧多有高山耸列,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

这个特点,以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

陆地上还广泛分布着大片隆起的高原,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高原面起伏不大。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1)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m,宽度10~1000km以上。

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陡急斜坡。

其下限不等,一般为2000~3000m。

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

大陆坡的底部才是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

海沟即发育在此处,是洋底最深的地方。

(3)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

大部分深度为2500~6000m。

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000km。

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

第二章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P8图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1.定义——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2.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1.定义----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1)形成原因---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2)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

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

第三章亚洲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和轮廓特点有何地理意义?

1、经纬位置—-亚洲北部约达81。

N,南部达11。

3’S,亚洲大陆从东到西极辽阔,约跨全球经度之半,东西时差达11小时。

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在西南亚还濒临地中海和黑海与大西洋毗邻。

2、面积与陆地轮廓特点

(1)面积最大:

4400万km2,世界最大洲,占世界陆地面积29.4%,亚欧大陆总面积的4/5。

(2)陆地完整:

亚洲的大陆轮廓比较完整,略呈梯形。

(3)半岛多、岛屿面积大。

(4)海岸线曲折率较大,但缺乏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和海湾。

3、地理意义:

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显而易见,亚洲大陆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印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有密切的联系。

二、亚洲地形基本特征?

1、地势最高的大陆。

2、地势起伏极端,地形类型复杂。

3、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4、大陆东缘多岛弧带。

三、地形类型基本特点:

1、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化学风化强烈,广泛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河网密布,地表径流强,侵蚀力强,形成各种流水地貌。

2、北亚大部及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大陆性较强,地温低,土层上部常发生周期性冻融,使岩石遭受破坏,冻土层发生变形,形成冻土地貌。

3、亚洲中部广大内陆和西南亚

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强烈,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4、中南半岛和我国云贵高原、广西地区

具有深厚石灰岩地层,在温暖多雨条件下,进行化学溶蚀过程,形成各种岩溶地貌。

5、亚洲比较干燥的中纬地带

有深厚黄土分布,在流水和风力交互作用下,形成各种侵蚀沟和沟间地貌。

6、亚洲许多位于中低纬的高山

在雪线以上有永久积雪,形成山地冰川。

◆亚洲的构造地形是在地球内力作用的直接影响下,通过各阶段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它的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各个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和断块山地、隆起的高原、凹陷的低地、平原和盆地、起伏的丘陵以及濒太平洋岸的岛弧群。

◆构造地形类型以山脉和高原为主,全洲各级海拔高度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分别是:

200m以下为25%,200m以上为75%,500m以上为50%,1000m以上为33%,2000m以上为14%。

◆构造地形结构多呈东西向“镶嵌”式展布,并以中南部海拔最高。

四、气候

(一)气候主要特征:

1、大陆性气候强烈

2、季风性气候典型

3、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二)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形状的作用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的主体,地域辽阔,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有很大差异,这也是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本因素。

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另一方面又由于冬夏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

亚洲西接欧陆,远离大西洋,西南接北非,以致温带海洋性气候缺乏,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广大。

受大陆轮廓的影响,赤道带局限于撰(去手)他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

热带以阿拉伯、印度和中南三大半岛为主。

大陆主体则以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气候最占优势,分布最广。

(2)大气环流的作用

亚洲的天气和气候,直接受大气环流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气压场的变化,及其引起的风向和气团与锋带的活动上。

对亚洲气候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有四个大气活动中心:

冬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和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冷湿的阿留申低压;夏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印度热低压和在太平洋上形成的夏威夷高压。

这些气团的分布和季节位移,引起亚洲的锋带与气旋活动,形成一些独特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如寒潮、梅雨和台风等。

(3)地形的影响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下垫面,对亚洲气候有很大影响。

山地的走向对气流的运行有加强或阻碍作用。

地形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也很明显,亚洲很多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也呈垂直变化,并且在一定得地形高度内,降水量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天气和气候,也影响了高原四周广大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

(5)洋流的影响

寒潮经过的地区,每当春末夏初,使亚洲东岸高纬地带温度低于内部,形成鄂霍次克海高压,成为40N以北夏季风的源地之一,且此寒流的盛衰对东亚梅雨的多寡有一定影响。

亚洲夏季的东南季风经过黑潮暖流时,气流下层增温增湿,可给大陆带来丰沛的降水。

印度洋的季风漂流,既受季风的制约,又促使西南季风形成明显的雨季。

(三)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特征:

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2、内流流域广大

(二)外流水系:

1、北冰洋流域---亚洲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2、太平洋流域---亚洲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黄河、珠江、长江和湄公河等。

3、印度洋流域---亚洲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分两个系统:

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有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一为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三)湖泊

1、贝尔加湖---是世界第一深湖和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湖长636km,最宽处几乎达80km,面积为31500平方千米。

在湖盆成因上,贝加尔湖是一东北-西南向的断层地堑。

贝加尔湖具有明显的水文特征。

由于有色愣格河等流入和安加拉河流出,它是一个外泄湖和淡水湖,并且矿化度很低,宜于饮用。

贝加尔湖的湖水虽深,但透明度较大,湖水非常清澈。

湖中的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古老性。

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大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向是苏联重要的渔场之一。

2、四海---是一个内陆咸湖,位于西南亚约旦河谷,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

死海地沟是东非大断裂带延续部分。

死海东西两岸都是悬崖绝壁。

死海南北长75km,东西最宽16km,面积1000平方千米。

死海的水盐类含盐很高,被称为“大盐库”。

第四章欧洲

一、地形基本特点:

1、欧洲山地、高山面积小,平原面积广大,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洲,平均海拔300m。

2、欧洲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欧洲以平原占绝对优势,地形比较单一;西部欧洲则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地形比较复杂。

3、冰川地貌广布。

二、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现代地貌的影响:

在欧洲地质发展史上,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现代地貌的形成起了不小作用。

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

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占优势,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冰蚀地貌,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在那些地方散布着终渍化、鼓丘、蛇形丘、冰渍阜等冰渍--冰水地貌。

北欧以冰蚀地貌为主,也有冰渍—冰水地貌,东欧和中欧基本上是冰渍—冰水地貌。

冰川作用的结果使欧洲北半部的地貌更趋复杂,但是它对冰川前地形只起雕塑作用,并不能改变地形的基本结构。

二、欧洲气候的基本特征:

1、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海洋性气候显著。

3、具有世界最典型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4、气候类型少。

三、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40~60之间,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冬暖夏凉,全年降水丰富。

2、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40~30之间,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处于西风带,温和湿润,降水充足;夏季受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炎热干燥,降水少。

四、河流与湖泊

1、多瑙河

多瑙河发源于黑林山的东坡,水量丰富,东流注入黑海,干流全长2860km,流域面积为817×103km2。

自源地到维也纳的河段是上游,上游河谷窄而深,河床坡度大且多浅滩和急流。

上游支流很多,但干流的水文状况主要取决于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几条较大的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支流,因此高水位发生在春末和夏季。

从维也纳到铁门一段是中游。

中游河谷宽广,河床坡度不大,河道弯曲,常出现河汊,牛轭湖也多。

有许多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支流在这一河段汇入多瑙河,与上游一样,多瑙河的基本水量仍来自右岸各支流。

水文状况与这里的气候及上游水文状况有关。

春季,由于积雪融化,水位达到最高,高水位一直延续到夏季;夏末秋初由于蒸发强烈,河水明显下降;秋季,由于蒸发减弱和雨水补给,水位再次上升;冬季,多瑙河也会封冻,但时间不长,而且也不是每年都封冻。

铁门以下是多瑙河的下游,河谷很宽。

下游河道没有中游那样弯曲,但河汊很多,在入海以前形成一个长80km总面积达3500km2的三角洲。

三角洲上河汊纵横,其中以基利亚河、苏利纳河、格奥尔基也夫河三条汊河最为重要,其中苏利纳河可以通航。

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流经八个国家,航运价值很大,从乌耳姆以下都可以通航,并有美因-多瑙运河与莱茵河相沟通。

多瑙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其中以铁门地区最著名。

铁门附近,多瑙河进入峡谷段,峡谷长140km,有的地段谷宽仅150—200m,河中多浅滩和岩岛,水深流急,是兴建水电站的理想地方。

1965年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合作,开始兴建铁门水力枢纽工程,1972年竣工,在两国各建有发电能力为105万千瓦的水电站。

2、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注入里海,干流全长3350km,流域面积为136×104km2,占东欧平原总面积的1/3。

伏尔加河是一条平原河流,因此流速非常缓慢,河道弯曲,河中多沙洲和浅滩,河漫滩上有大量牛轭湖和废河道。

伏尔加河及其支流从北到南约跨15个纬度,流域内自然条件多种多样。

上游气候湿润,径流量大,河网密布,愈往下游气候愈干,河网愈稀。

从50°N到河口的800km内,完全没有支流,形成典型的树状水系。

伏尔加河诸支流中,以奥卡河和卡马河为最重要,

–奥卡河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在高尔基城附近与伏尔加河汇合,奥卡河的注入使伏尔加河的水量增加70%以上。

–卡马河是伏尔加河最大支流,发源于乌拉尔山脉西坡,约占伏尔加河流域总面积的2/5,河网发达,水量丰富。

它在喀山以南与伏尔加河汇合,河口流量几乎与汇合处的伏尔加河流量相等。

与卡马河汇合后,伏尔加河水量约增加一倍。

伏尔加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春季的融雪,因此最大流量见于春季,春季径流在全年的比重愈往下游愈大。

伏尔加河冬季结冰,封冻期长达140天到100—90天。

上游封冻期较长,中下游较短,大体上从11月末开始封冻,到第二年4月开始解冻,封冻从上游开始,解冻从下游开始。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平均每年有255km3的水注入里海,占里海流域总径流量70%,对里海的水平衡起关键性作用。

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水运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把俄罗斯中央工业区和乌拉尔工业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各地及里海联系起来;它还可通过伏尔加-波罗的海水道与波罗的海相连、通过伏尔加-顿运河与黑海沟通。

第五章非洲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海陆位置: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欧洲的南面。

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分界。

–非洲大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两者在非洲大陆南面相连。

人们把厄加勒斯角所在的经度(20°02′E,)作为它们的界线。

•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东、西两极点是哈丰角(51°24′E)和佛得角(17°33′W);

–南、北两极点是厄加勒斯角(34°51′S)和阿比亚德角(37°20′N),

•赤道大体上横贯大陆中部。

•非洲的范围

–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印度洋中的索科特拉岛、塞舌尔群岛、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等。

•面积:

–非洲大陆与岛屿面积合计3020×104km2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地理意义: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在气候上绝大部分处于热带,一小部分属亚热带。

–大陆北宽南狭,东北信风带的面积远大于亚洲和北美洲,而非洲的东北方又和亚洲紧邻,中间仅隔不宽的红海,因而非洲的东北信风特别干燥;加以非洲缺少半岛与海湾,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风吹拂,因此,非洲气候具有干热的总特征。

干热气候区的范围超过其他各洲。

–土壤的发育,植被的演替,动物区系的发展,无不反映出这种气候特点。

•非洲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人类文化发展最早、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它紧邻亚、欧两洲,自古以来就和它们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带又成为西欧、东亚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本地区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更为增加。

–好望角在大陆南端,十六世纪以后曾是东、西方船运必经之地。

目前,好望角在交通上的重要性虽比以前大为降低;但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船只仍须绕经非洲南端,所以它在海洋运输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大陆轮廓简单,缺少天然良港,这对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

为了进一步发展非洲的经济文化,必须大力克服这种自然障碍。

非洲大陆地形基本特征:

•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有三:

–1、高原大陆(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

•1)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除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外,整个非洲大陆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原,平均海拔为650m,略低于亚洲大陆;但高原面积之广,则冠于各洲。

•2)北非高原(撒哈拉干旱为主),东非高原裂谷(湖泊为主)。

南非高原最古老。

•3)地形起伏情况:

高原表面基本上呈微波状起伏,单调的景色可延展几百公里。

有些地区在海拔和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如穹形隆起和盆状凹陷,熔岩高原和火山锥,陡崖和幽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原地形复杂化,但改变不了高原的基本面貌。

–最高:

乞力马扎罗山5895m(最高处居世界第四)。

–最低:

阿萨尔湖-150m(最低居世界第二位)。

–极端起伏:

6045m。

–2、断裂地形广泛发育(东非大裂谷)

•非洲大陆边缘的陡崖是冈瓦纳古陆分裂时地壳断裂的产物,广泛分布于西非的那些延伸几百公里、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阶地也是断裂作用造成的。

断裂地形最发育地带是东非。

•东非大裂谷:

发育于最古老大陆上的新构造带。

(1)范围:

起于约旦河谷,止于赞比西河口(中部分为两支)。

(2)特征:

长6500km,非洲境内4000km,平均宽度30-60km,山地高出谷底1000-2000m,裂谷带上有30多个大湖泊,东非高原阿法尔三角区无地壳,地下热流值非常高,洋底的热流值1.28微卡/cm2·s,而阿法尔三角区为3.8微卡/cm2·s,温泉温度可达150-230℃。

东非大裂谷活动性非常大。

•东非裂谷带各段走向不同,宽狭不等,深浅各异,谷壁和谷底的海拔也高下不齐,但裂谷的形态都很明显,都有陡峭的谷壁和平坦的谷底。

裂谷的形成主要由于张裂作用,但局部地区也有压性征象。

•东非裂谷带通过红海北接西亚裂谷带,从而形成陆地上最长的一条裂谷带;它是遍布全球陆面和洋底的巨大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3、褶皱山脉很少且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

•褶皱山脉很少且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

非洲高原上的巍峨高山绝大多数是火山体。

只有东非的鲁文佐里山是个例外,它是一座断块山地。

•非洲大陆只有两条褶皱山脉:

•一是大陆南端的开普山脉,一是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

它们虽然占有一定面积,但从全大陆看,它们的范围还是很小的。

•褶皱山脉少的原因:

–非洲古陆的历史久远,古造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山脉早已夷平。

–古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只能使刚硬的地台发生断裂,而不能使其形成褶皱;也就是只能造成块状山地,而不能造成线状褶皱山脉。

•开普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都是古陆外缘较晚期地层在较晚期构造运动中被挤压褶皱而附加到古陆上来的。

构造地形区(刚果盆地尼罗河马达加斯加岛):

•结构——地形分区

(1)东南高,西北低,界线:

宽扎河口——米通巴山脉——巴腊卡河口(埃塞俄比亚境内),东南为主,非洲(1000m以上)西北为低非洲(500米以下)。

(2)中间为盆地(刚果盆地)、四周为高原

(3)中间盆地(乍得盆地),西边高原,再向两边是山地

(4)分布:

9个区:

(一)阿特拉斯山地区;

(二)北非高原区;

–(三)上下几内亚高原;

–(四)刚果盆地区;

–(五)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高原

–(六)东非裂谷高原区;

–(七)南非高原区;

–(八)马达加斯加岛区。

(九)海岸

刚果盆地:

•刚果盆地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这是个构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扰动的厚层沉积岩,形成平坦单调的地形,只有断层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单调的景观。

沉积岩是在内湖沉积的。

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原始的刚果河(扎伊尔河)切穿盆地西缘,内湖才逐渐消失。

现在盆地西南部的两个大湖就是它的残迹。

•盆地周围是相邻高原的边坡,其基底结晶岩广泛出露。

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是面积达59×104km2的世界第四大岛。

它以前和非洲联成一片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它西侧的海水比东侧浅得多,而且莫桑比克海峡中还有许多浅滩和迤逦分布着一些小岛。

但在白垩纪末,马达加斯加肯定已经是一个岛,因为它的整个海岸都有这个时代的海相地层。

•马达加斯加岛基本上是由古老的结晶岩和变质岩基底构成的。

基底现在出露的面积占全岛面积的2/3。

这个褶皱后又经夷平化的结晶地块向西倾斜,它的东坡陡急地没入印度洋底,但向西,它的坡面却在远较东侧为广的地段内,在沉积岩层的掩覆下,向莫桑比克海峡缓缓倾斜。

•在基底出露的地区是一片高地,海拔介于700—2600m之间,最高点都偏于东部,但彼此不相连续,中间隔着一些盆地。

原有的南北向地质构造线,现在还在许多地区可以看到。

高地常被称为高原,但真正的高原只见于它的西部边缘地区,海拔800—1300m。

高原面切过复杂的地层,向西缓斜,表面有砖红壤覆盖,并散布着岛山。

•除此之外,更广大的高地地区是多种地形的集合体,其中有片麻岩波状丘陵,花岗岩的穹地和鳞片状山地,石英岩的尖峰和山脊,和更引人注目的由各种硬岩层组成的山丛,另外还有一些由断裂作用造成的小盆地和地堑。

•高地东侧以50km宽的斜坡下临印度洋,坡脚是冲积平原联成的狭长低地。

形成斜坡的原始断层面被流水切割而向后退缩,整个斜坡已被深切的谷口割裂成许多向海倾斜的丘陵。

由于信风及海流的阻碍,从高地流出的河水难于进入深海,泥沙在海边沉积形成沙嘴,并构成直线型海岸。

•岛的西部是向西缓斜的侧坡,坡地的基底岩系上覆盖着白垩纪及其以后的沉积地层,地表相当崎岖,堆积的盆地与侵蚀的残山错杂分布。

在沿海一带发育着一片宽狭不等、若断若续的平原,平原的下方常是三角洲、沙嘴或潟湖。

尼罗河: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Nile),非洲主河流之父,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探险者们相信尼罗河的发源地应该是位于卢旺达境内的纽恩威热带雨林,有关尼罗河发源地的争论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

干流自卡盖拉(Kagara)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

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

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