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7734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docx

外国文学复习资料讲解

名词解释

1、巴罗克文学:

起源于16世纪后期的意大利、西班牙,17世纪在法国达到高峰,因风格与巴罗克艺术相似而得名。

巴罗克文学在内容上偏向于描写宗教狂热状态和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展示世界、生活的丰富性和官能感受,风格夸张,语言雕琢。

在叙事手法上把生活的偶然性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至17世纪中期,“巴罗克”成为带有贬义的艺术评语。

主要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戈拉、卡尔德隆。

2、古典主义:

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沿袭文艺复兴时期注重模仿古代、模仿自然、要求艺术真实的传统,作品多从古典文本中汲取素材,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反拨。

它肯定男女爱情、个人幸福,又用理性收敛已经泛滥的个性解放和纵欲主义。

它以规范、严整、简练、崇尚理性为其特征。

法国古典主义成就最高的是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和喜剧作家莫里哀。

3、三一律: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法则,即同一个情节,在同一个地点完成,时间不能超过一天。

这是古典主义者根据自己对亚理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文艺理论的理解提出来的,由法国戏剧理论家布瓦洛的《诗的艺术》中作出总结。

“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在艺术上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中,但又导致人物概念化,缺乏个性,戏剧结构绝对化、程式化等。

18世纪以后,“三一律”受到浪漫主义的冲击,法则逐渐被打破。

4、百科全书派: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编纂《百科全书》上,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被人成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由狄德罗和达朗贝主编,全面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并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5、散文滑稽史诗:

18世纪英国作家亨利·菲尔丁进行的一种新文学形式的尝试。

它既有史诗的特点,呈现比悲剧和正剧更宽广的画面,包括更多的事件和多样的人物,又是没有韵律的含有幽默滑稽成分的散文体。

他以讽刺和取笑作为修辞手段,并使小说像史诗一样内容博大丰富,展现了18世纪英国乡村和城市的生活全景。

代表作是《汤姆·琼斯》。

6、感伤主义:

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感伤之旅》而得名,又称主情主义。

排斥理性,崇尚感情。

代表人物有斯特恩、卢梭等。

感伤主义文学夸大感情的作用,重视自然景物的描写,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画。

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表现了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

有的感伤主义作家脱离现实,甚至赞美过去,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作品多用第一人称。

7、狂飙突进运动:

是在德国文学和音乐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代表作品,小说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8、湖畔派:

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湖畔派诗人早年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站在保守的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德观。

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

9、拜伦式英雄: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他们四方游荡,性格忧郁,常自觉高居人群与习俗之上,论古讽今;虽有强烈的男性中心意识,对女性却有不断的魅力;他们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但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他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又孤独高傲,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

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反抗、孤傲、浪漫。

代表人物是哈罗尔德和曼弗雷德。

10、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连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不同生活阶段和侧面,最后构成这个人的整体形象。

这种手法也能使各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

“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的内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11、威塞克斯小说:

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总题名为“威塞克斯小说”。

“威塞克斯”是他的家乡古称,他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各部独立的小说联系在一起。

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同的是巴尔扎克用人物再现法把各部小说串联在一起,而哈代的人物都只在一部小说中出现,但威塞克斯的乡村环境却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

12、多余人:

来自于屠格洛夫的《多余人日记》,它是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一个人物系列。

这类人物基本出身贵族,有一定的才华和理想,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看到贵族的没落,意识到沙皇专制农奴制的腐朽,但阶级的局限又使他们没有勇气参加革命斗争,也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前景,是游离于贵族与人民之间的多余者。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标志着“多余人”形象的结束。

13、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列夫·托尔斯泰早期创造中独特的心理描写的概括。

托尔斯泰从不静止地描写人物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

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心理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冲突。

14、精神探索型人物: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带有自传性质、表现作家精神探索历程的人物。

他们思想敏锐,对社会问题敏感,并紧张探索,努力寻找答案。

但得不到结果时,往往转向宗教,从宗教中寻求启发。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这类人物。

15、忏悔贵族:

l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的理想贵族地主形象。

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追求。

但由于腐朽、堕落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做了错事,伤害了别人。

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恶果后,能深刻地反省和忏悔,并以实际行动赎罪,背叛本阶级,向人民靠拢。

16、托尔斯泰主义: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主张。

其基本内容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全人类的爱”。

“勿以暴力抗恶”主要是指解决社会矛盾,“自我完善”主要针对统治阶级上层的道德修养,“全人类的爱”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社会问题剧: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造的旨在指出社会问题的剧本。

易卜生把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相结合,深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妇女等各种问题,从而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目的是呼吁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

代表作是《玩偶之家》。

简答

1、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1)拥护中央集权,赞美开明君主,抨击和嘲讽腐朽和愚昧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

(2)崇尚理性和自然。

强调个人情感服从公民义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以理性克制私欲。

(3)形式、语言上强调严整、典雅,尤其是戏剧作品要遵守“三一律”。

2、莫里哀的《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按“三一律”写成:

发生在奥尔恭的家里,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于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面目;

(2)精巧紧凑、层次分明的情节结构。

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家庭成员的冲突引出主要角色;冲突的的展开和高潮,正面展示达尔杜弗的虚伪性。

最后的结局在戏剧到达顶点时又突然峰回路转;

(3)打破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严格界限,在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接连而至,陷入绝境,而结局则以大团圆收场;

(4)语言生动灵活,富有个性化色彩。

达尔杜弗矫揉造作,长篇大论,言必称上帝,符合他的伪善性格。

奥尔恭作为专制家长,语言粗俗强硬,但谈及达尔杜弗时又显得急躁尊敬,表现出对宗教的狂热信仰。

桃丽娜泼辣犀利、率真朴实,表现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智慧;

(5)汲取民间戏剧艺术的因素,如打耳光、桌下藏人、家庭吵架、父子反目、隔墙偷听、情人拌嘴等,增强喜剧表现效果。

3、启蒙文学的特点:

(1)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

(2)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

(3)摒弃古典主义体裁高低之分的观念,平等地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文体,打破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

(4)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尤其采用“外方人”的视角观察、评论习以为常的生活和传统。

4、鲁滨逊形象分析:

(1)新兴资产阶级除了攫取财富和领土外,还强烈要求表现独立人格和能力,对身边自然与社会有极大的好奇心,以及要通过与恶劣生存条件较量来印证个人力量,并从中无止境地追求精神满足感;

(2)以自省和祈祷作为自我检讨和寻求鼓励的主要方式,表现出清教思想的影响和实用主义精神;

(3)热爱诚实劳动,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4)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

5、雨果的《克伦威尔·序》提出的艺术新原则:

(1)糅合“滑稽”和“崇高”,以反映完整的人;

(2)取消“三一律”,只保留情节的一致;

(3)强调“地方色彩”,包括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

(4)提倡艺术自由,反对模仿,正剧也可以像悲剧那样使用诗体。

6、雨果的艺术成就:

(1)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

(2)善于塑造下层人物的形象;

(3)以史诗的气魄和规模再现社会和历史;

(4)情节的传奇性;

(5)注重心理描写;

(6)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7、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1)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2)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4)解剖物欲驱动下人的心灵世界的千奇百怪,探讨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

8、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9、《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和安玑·克莱的形象:

(1)苔丝的形象:

①“自然的女儿”:

童真、生命、美丽、质朴。

吃苦耐劳,自我牺牲,有一颗高尚的心,以出身农家为荣、憎恶侮辱她的亚雷、爱安玑·克莱的正直、善良、有理想,向他坦白一切。

②具有反叛性格的女性。

宁可忍受“失身的女人”的社会地位,也不嫁侮辱过她的亚雷。

最终杀死亚雷;自已给将死的孩子授洗礼,当教堂拒绝埋葬她的孩子时,她宣布从此不再进教堂;指责安玑·克莱给她的不公正待遇。

③具有男性中心的道德观念和悲观宿命论思想。

(2)安玑·克莱:

①有进取心却受着金钱的驱使,一心想在英格兰或殖民地务农,既保证精神自由又能获得可观财产。

②能冲破等级观念,却搀杂着自私。

③是一个正在转变中的人:

从偏见到解脱。

 

10、《叶甫盖尼·奥涅金》艺术特色:

①作品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声音”;

②“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叙事作品;

③采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性格;

④把诗的精练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结合起来,创造出典范的俄罗斯文学语言;

⑤主要采用“奥涅金诗节”。

 

11、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思想者形象”的内涵:

(1)非功利性。

他们不计算利害,不考虑得失,愿为自己的思想付出代价,愿为之受苦,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2)经常被置身于一种极具悲剧性的情节之中,浮沉于一个凶险的世界中,在一种边缘处接受考验。

(3)有一种生长性或未完成性,甚至于是一种永远的未完成性。

(4)常常把思想的逻辑推到极端。

(5)反省性,思想本身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

(6)这些思想不仅不能给思想者带来好处,甚至可说是极其伤人、致人死命。

所以,总是有死亡,总是有谋杀和自杀。

 

1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罪”与“罚”的内涵:

(1)小说里真正的“罚”不是服苦役,而是折磨着他的和人性脱离的苦恼,是针对良心的斗争,这才是最大的罚。

(2)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不是他本性的罪,而是他思想的罪,他从沉湎幻想回归现实生活的历程,标志着他的复活,他从“改造社会”走向“完善自我”。

(3)拉斯柯尔尼科夫相信杀老太婆是为社会除害,然而“逻辑只能预测三种情况,实际情况却有千千万万”。

他想不到在杀死老太婆的同时,还不得不杀死其他无辜的人,想不到他的行动会导致其他人的苦难。

(4)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把它们分开的,不能为了行善而去作恶。

一17世纪古典主义

一、巴罗克时代:

1、巴罗克:

意为不合常规,尤其指长得不规则而且有瑕疵的珍珠。

这种风格首见于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建筑,其特征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与自然、宁静、古朴的古典派背道而驰。

2、巴罗克文学

二、法国古典主义:

1、历史背景:

(1)路易十四专制

(2)法兰西学士院成立,任务是编纂一部字典、一部语法、一部修辞法、一部诗学

2、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和三一律

(一)皮埃尔·高乃依

《熙德》成就最高,遭到“抄袭”、“违反三一律”、“混淆悲剧和喜剧”等罪名的攻击。

罗狄克与施曼娜父亲互撕,摩尔人入侵,施曼娜以为罗狄克死于决斗,最后结婚。

在荣誉和爱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先保全荣誉,然后以死来表示爱情的忠贞。

这种选择表现了依靠理智控制感情的意志力量。

(二)让·拉辛

《昂朵马格》《费德尔》感情压倒理智

(三)莫里哀

《可笑的女才子》

《丈夫学堂》标志着由情节喜剧转向风俗喜剧创作

《太太学堂》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形成,同时开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先河

《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代表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达尔杜弗、奥尔恭、桃丽娜

《吝啬鬼》阿巴贡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守财奴、高利贷者形象,作品里最富喜剧性

《唐璜》《愤世嫉俗》《无病呻吟》

他的喜剧是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代表着“法兰西精神”

(四)约翰·弥尔顿

政论文作家,“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

三大史诗《失乐园》主题:

堕落诗人认为人类缺乏理性

《复乐园》撒旦对耶稣引诱未果

《力士参孙》没头发就没力气的货

清教:

欧洲宗教改革时代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

信奉“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

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反对奢华纵欲,但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

这些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

 

二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

一、启蒙文学

1、特点

2、主要代表作家:

(1)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是启蒙文学第一部代表作

(2)伏尔泰:

《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

(3)狄德罗:

《修女》、《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

3、百科全书派

(一)卢梭

《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忏悔录》文学史上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

《新爱洛伊丝》贵族都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敌”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二)霍布斯

《利维坦》

 

三18世纪英国文学

一、古典主义诗歌

(一)蒲伯

把英雄双韵体推到近乎完美的境界;把英国讽刺文学推向新的高峰

《夺发记》英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滑稽讽刺诗

长诗《论批评》

哲理诗《人论》

二、18世纪英国小说发展的先驱

(一)丹尼尔·笛福

第一个把流浪汉小说推向现代小说,使其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并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鲁滨逊漂流记》代表作

【鲁滨逊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不满足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背着父亲出海冒险。

第一次船遇大风浪,第二次到非洲做了一些生意,成为一个“几内亚商人”,衣锦还乡。

第三次被海盗劫持,当了几年摩尔人的俘虏,后来历尽艰险逃到了海上,搭乘贩奴船到了巴西,当上了庄园主。

可他并不满足,与人合伙买船从西非贩运奴隶,遇上风暴全船覆没,只有他一个人逃到荒岛上,开始了长达28年2个月19天的落难生涯。

他搭帐蓬、树栅栏、开山洞、盖住所、捕鱼猎兽、驯养野生动物、种庄稼、做面包、制家具,并解救土人“星期五”为自己奴仆,本着“不成功绝不放手”的顽强意志,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了他的小王国,“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鲁滨逊制作雨伞:

就在我自以为找到窍门以后,我还是做坏了两三把,……我觉得主要的困难是把它收拢。

我可以把它撑开,但如果不能放下,收拢起来,那就除了把它撑在头顶上,没有别的法子携带它……可是最后,……我终于做成一把勉强合用的伞,用皮子做伞顶,毛面朝上,可以像所小茅屋似的把雨挡住,并能有效地挡住阳光……在我用不着的时候,还可以把它折起来,挟在胳膊下面。

《摩尔·弗兰德斯》被诱奸、嫁错弟弟、当小偷、最后发家致富才忏悔的老女人

 

(二)江奈生·斯威夫特

《书战》

《一只木桶的故事》宗教讽刺寓言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游记、巨人国游记、飞岛游记、慧骃国游记,揭露那个时代人类文明掩盖下的野蛮

·《格列佛游记》与笛福小说比较:

①笛福使鲁宾逊落难荒岛,艰苦创业,表明文明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斯威夫特让格列佛证明文明人的堕落。

②笛福的人物历尽磨难,终于改邪归正;斯威夫特的人物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③笛福的小说基本上是新闻报导之类的写实主义风格;斯威夫特却极度想象,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离奇古怪的世界。

《一个小小的建议》吃爱尔兰婴儿、把反讽技巧推向英国文学的顶峰

三、18世纪英国小说的繁荣

(一)塞缪尔·理查逊

18世纪英国重要的书信体小说家,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描写男女爱情婚姻,重视道德说教

《帕美勒,或美德有报》女仆通过拒绝勾引成功上位

《克拉丽莎,或一位闺秀的历史》富家女落入花花公子圈套,主题是激动人心的爱情和残酷现实的矛盾,描写对妇女人格的严峻考验

(二)亨利·菲尔丁

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汤姆·琼斯》菲尔丁最成熟的小说,散文滑稽史诗

【汤姆:

性情急躁、冲动鲁莽,不能遏制自己的情欲,经不起女性的诱惑。

但是他天性善良,光明磊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从不有意地损人利己。

汤姆生机勃勃,体现了健全、善良、真诚的人性,合乎“自然道德”。

忍无可忍时也会不顾宗教道德而坚决抵抗。

(三)劳伦斯·斯特恩

感伤主义小说鼻祖,首次使用意识流手法

《商第传》“史无前例的小说”

《感伤之旅》

 

四歌德

1、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德国作家

2、克洛普斯托克:

狂飙突进运动先驱,代表作《救世主》,是德国文学第一部近代史诗。

3、《少年维特的烦恼》

【市民出身的青年维特富有才能和学识,但他高傲的人格和独立的见解为庸俗的社会环境所不容。

在一次舞会上他结识聪慧美丽的绿蒂,陷入感情的激流中。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的归来粉碎了维特甜蜜的恋情。

他带着痛苦离开绿蒂,到一个公使馆当秘书,可是他在这里遇到的是更加令人痛苦的冷遇和鄙视。

贵族因他出身微贱而公然对他进行侮辱,从伯爵家的晚会上将他驱逐出去。

官僚上司的刻板挑剔更令他不堪忍受,只好愤而辞职。

他受爱情所驱又回到绿蒂身边,但绿蒂已经结婚,为了家庭的安宁而疏远了他。

绝望的维特从绿蒂的丈夫处借来经她亲手擦拭过的手枪自杀,死时穿着第一次与绿蒂跳舞时穿的衣服。

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小说

4、《浮士德》:

(1)浮士德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

知识悲剧:

作为学者,皓首穷经而一无所获。

爱情悲剧:

对于格蕾琴,爱之,实则害之。

政治悲剧:

长久侍奉统治者决非他的志趣所在。

美的悲剧:

海伦的消亡证明美亦不足恃。

事业悲剧:

得以兑现的不是他为人类造福的雄心壮志,而是向魔鬼抵押灵魂的契约。

(2)尽管如此,浮士德一生从未满足于或屈服于个人渺小的物质享受,并且是带着自己将进一步为人类造福的信念倒下的(非邪恶之道);魔鬼同浮士德所订的契约虽然兑现,他却丧失了应得的赌注,浮士德的灵魂在天使们的护卫下进入天界。

(3)主题:

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贯穿于其中的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

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4)浮士德形象分析:

①善和恶的矛盾统一体,在他身上存在着灵与肉的矛盾,因此受到魔鬼的引诱。

②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主要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积极肯定的精神。

③他对于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贯穿着积极的辩证的精神。

④他的思想和行动都立足于对现实的认识的探索,立足于实践创造。

(5)梅菲斯特形象分析:

①恶和否定精神的代表,在他身上概括和揭露了人类社会中丑陋的现象、罪恶的事实和人的恶劣品质、原始情欲等共同本质。

②他的虚无主义的彻底否定和幸灾乐祸冷漠无情的讽刺嘲笑,包含着对社会罪恶的激烈否定和辛辣嘲讽。

③他既是浮士德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又是一种磨炼、激励的力量。

他对浮士德所作的各种引诱,是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要把他引向沉沦和毁灭。

这种引诱的结果却是浮士德从迷误和错误中接受教训,不断追求更高境界,并在浮士德的生活实践中转化为“造善”的结果,最终完成了他的精神性格的发展。

④他本来就是浮士德形象中消极一面的体现,是居住在浮士德胸中的私欲和恶念的体现。

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一、英国浪漫主义:

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雪莱、济慈

二、湖畔派

三、恶魔派

代表:

拜伦、雪莱

(一)威廉·华兹华斯

《抒情歌谣集·序》: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二)乔治·戈登·拜伦

人称“拜伦勋爵”

长诗:

《少侠哈罗尔德游记》早期代表作

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批叛逆者形象,“拜伦式英雄”

压卷之作:

《唐璜》

 

六维克多·雨果

(1)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2)《巴黎圣母院》:

实践了崇高和滑稽相结合的原则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孚罗洛、敲钟人伽西莫多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街头卖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孚罗洛对她产生邪念,指使教堂撞钟人伽西莫多夜间在街上拦路劫持,但爱斯梅拉达被弓箭队队长法比救出,她从此爱上这个轻薄的军官。

副主教趁这对男女幽会之际刺伤法比,嫁祸于爱斯梅拉达,法庭判她死刑。

伽西莫多从教堂前的刑场上抢走她,藏在教堂顶楼上。

孚罗洛教唆她名义上的丈夫甘果瓦传假信息给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和流浪人团体,他们为了营救爱斯梅拉达,围攻圣母院。

国王听孚罗洛一面之辞以为平民暴动,派法比率领骑兵前去镇压。

混战中,爱斯梅拉达与生母重逢,但孚罗洛抢走她并再一次进行威逼,遭到拒绝后她被抓。

行刑之日,伽西莫多将孚罗洛从楼顶上推下摔死,自己失踪。

两年后,人们在墓地发现他的尸骨和爱斯梅拉达的尸骨拥抱在一起。

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他们化为一堆灰烬。

人物对照:

爱斯梅拉达-孚罗洛:

善—恶

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

美、善—丑、善

爱斯梅拉达-法比:

美丽、真爱—英俊、伪爱

(3)《悲惨世界》

冉阿让、珂赛特—芳汀—马里于斯、米里哀主教、沙威、泰纳迪埃夫妇

【贫农出身的工人冉阿让一直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19年后出狱。

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

为了解救被误认为是他的无辜者又自首,再度入狱。

为了兑现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

珂赛特长大后,与青年贵族马利于斯相爱。

马利于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

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他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最终精神崩溃。

冉阿让向新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