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953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docx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西南大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一、目的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水平。

二、内容要求

与本门课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要求论点要正确,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论据要有说服力。

三、格式要求

课程论文由封面、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和主要参考文献几部分组成。

1.页面设置:

纸张:

A4;页边距:

上下2.5cm,左右3.2cm;装订:

一律左边装订;

2.字数:

在5000字以上;

3.打印:

A4纸双面打印;

4.文章页码:

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封面不显示页码;

5.层次标题:

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编号,

二级标题用1、2、3、……编号,

三级标题用

、……编号;

6.封面:

正面见附表1,背面见附表2;

7.标题:

正文标题(黑体,三号,加粗),正文内容中的层次标题一律(黑体,小4号)

8.摘要:

“摘要”二字(黑体,小4号),内容200字以内(仿宋,小4号);

9.关键词:

“关键词”三字(黑体,小4号),内容3—5个词(仿宋,小4号);

10.正文:

字号为小4宋体,行间距21磅。

要求:

文字和图表字迹清晰,数学公式表达规范,数据准确,图表内文字必须是中文,不是是外文。

文中注释应加注在该页下端,与正文之间划一条短横界线,界线划在该页左下方,每页的注号均应从

起,顺序编号,不能全篇文章连续编号。

11.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六个字(黑体,5号),内容(仿宋,5号)。

参考文献附于正文之后,所列文献应与文内相对应。

文献代码为:

专著M期刊文章J、报纸N论文集C、学位论文D;

文献格式为:

著者(译者)、书名、页码、出版者、出版地、年份(用阿拉伯数字,后面不加“年”字)。

如:

专著[M]:

XXX(作者):

《XXXX》[M](书名),XXX(出版社),XX(出版地),XX(版次),XXXX(年份)。

期刊文章[J]:

XXX(作者):

《XXXX》(文章名),《XXXX》[J](期刊名),XXXX年第X期。

报纸[N]:

XXX(作者):

《XXXX》(文章名),XX年X月X日,《XXXX》(报纸名)[N]。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

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

研究方向

级别2015级

学年2015-2016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

学号

类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6年1月17日

研究生院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

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附:

标准格式的课程论文一份供参详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考试科目区域经济学

院、所、中心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农业推广

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级别200x

学年200x-200x

学期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类别⑥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0x年x月x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

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可持续发展与毕节试验区研究

摘要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是毕节试验区跨世纪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中央政府致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分析研究毕节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对于促进毕节试验区的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跨世纪稳定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毕节试验区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与毕节试验区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995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定义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的中国“全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其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相协调。

总之,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人类发展的无限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基本矛盾。

2、毕节试验区概况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增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

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

位于云贵高原腹部的毕节地区喀斯特发育极为典型。

全区河谷深切、耕地破碎、植被稀少,人口压力极大,人民贫困程度很深。

为提高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这里的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毕节的干部群众相继提出了“五子登科(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坎树、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和经济发展应遵循“规模、规范、配套、系列、效益”原则等富有成效的开发构想,为从整体上打破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正确认识和把握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建设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实践,积累了众多的宝贵经验。

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日益尖锐的贫困、生态、人口问题深入研究后形成了广泛共识:

通过高投入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又不造成对后代人的生存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众多专家、学者们的思想成果,对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各界有识之士产生了积极启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为继续深入探索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路,中共中央于1987年1月下发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5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改革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章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构架,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解决长期困扰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历时一年多,在走遍全省86个县市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领省委、省政府一班人,集思广益,反复研讨,广泛吸收人类最新思想成果,认真总结大量实践经验,以科学的大无畏的开创性精神,积极探索构建新的科学发展观,变革传统发展思路的现实途径,经过长期探讨和比较,选择了在西部岩溶山区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并在探索人口、粮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过长期探索的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京邀请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进行座谈,介绍毕节的情况及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开展智力支边工作,指导毕节的改革试验与发展。

由上述单位组建的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接受邀请后,派出了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成员徐采栋为组长的专家组深入毕节地区,进行了长达13天的实地考察,并向国务院作了汇报,为毕节试验区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推进试验区健康发展,1989年,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特意组建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组长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

十七年来,顾问组历经四届,前三届一直由钱老任组长,第四届由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全国著名经济学厉以宁任组长;他们在杨纪珂、徐采栋、胡敏、朱培康、常近时等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协助下,为试验区的健康发展呕心沥血,贡献至著。

也就自那时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试验区人民与各民主党派、各界志士仁人共探将岩溶山区经济、社会、自然通盘考虑,进行系统综合整治,寻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创举,揭开了毕节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篇章),促成了毕节试验区于198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作了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讲话。

他指出:

“我们必须对毕节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

”毕节试验区建设,“一要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

二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加快改革步伐。

三要注意智力开发和培养、引进人才。

四要全方位扩大开放。

五要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精神”。

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由各民主党派组建的北京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毕节地委、行署明确提出试验区的工作思路是:

“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启动商品经济,促进全面发展;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

这一思路闪耀着的智慧光芒,迄今仍为试验区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试验区建立十七年来,在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国家相关部委、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深圳市等的倾力支持;试验区各级干部和群众在试验区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鼓舞下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就。

1、开发扶贫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23.4亿元升到2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完成财政收入4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75%。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2043元。

全区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减少到57.31万人。

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一年的32.2:

38.1:

29.7转变为29:

40:

31,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由“二、一、三”排序向“二、三、一”排序的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合理的方向迈进。

2、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十七年间,试验区人民边和贫困作斗争,边努力恢复生态活力、改善环境、治理污染。

一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明显,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以平均每年50万亩左右的速度加快发展,19年来,全区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540多万亩,封山育林成林面积达268.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按现行统计口径)增加到33.92%,远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增幅。

二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成果喜人,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470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42.6%,土壤侵蚀量减少35%左右。

三是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充分保护相重的体系日趋形成。

3、计划生育工作取得进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全区符合政策生育率从1988年的36.8%提高到85.02%,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1.29‰下降到9.80‰,16年间少增加80万人以上;2006年年未总人口728万,占全省份额从1988年的19.4%下降到18.4%。

与此同时,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据毕节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至2000年,全区每万人中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63人,高中和中专程度297人,初中文化程度1465人,小学文化程度4246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41人、70人、407人、808人,十年平均增长11.1%、2.74%、3.27%、2.17%;全区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为20.7,比1985年降低了27.3个百分点。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75.04%,初中阶段入学率上升到90%。

伴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日趋合理,广大劳动者自主创业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4、综合开发实力明显增强,能源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十七年排难奋进,大纳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内昆铁路威宁段、黔北火电厂、金沙火电厂、纳雍火电一厂、洪家渡电站、引子渡电站等已投入运营;已建成装机达380万千瓦,通车里程达10538公里。

索风营水电站、纳雍火电二厂、黔西火电厂、大方火电厂、隆黄铁路黄织段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开工或立项。

织金火电厂、毕节头步电厂技改和一批大型煤矿(如中岭煤矿、比德煤矿、青龙煤矿等),织金、毕节市大型煤化工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立项和建设工作加快进行。

上述骨干工程加上大方、黔西、金沙、纳雍等县的城市供水及污染治理、草海污染治理和综合开发的国际项目,以及其余一大批已建、在建、待建的重点项目,如纳雍五轮山、金沙林华、龙凤,毕节市王家坝、岔河,大方对江、小屯等大型煤矿和金沙40万吨合成氨、织金45万吨二甲醚等煤化工项目,毕节市生物芯片、赫章县养牛等项目顺利推进,将极大地推动毕节试验区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至2004年的16年间,全区累计完成投资433亿元,投资总额从占全省4%左右提升到11.6%以上,年投资规模由1988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95亿元,增长38.6倍,平均年增25.9%,比全省高出5.66个百分点。

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大公司和知名大企业,如汉氏公司、兖矿集团、华电集团、西洋集团、新澳集团、国电集团等相继进入,为毕节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增强着试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5、执政能力日益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

得益于试验区十七年的不懈探索和建设实践,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的目标管理体制日趋健全和完善,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党组织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全区人民迈向全面小康的能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专家咨询委多年开展的工作使各方各界利益诉求得到较好的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暨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日益显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试验区精神日渐成为推动试验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毕节试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尽管毕节试验区十七年来在社会各方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但是毕节试验区与全国、全省其他发达地区横向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试验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本世纪20年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今仍有诸多制约性问题和因素存在:

1、人口总量大、劳动力素质总体低、人均耕地面积和资源占有量少,仍然是毕节试验区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2、缺乏铁路、航空运输,公路承载负荷过大的交通“瓶颈”制约问题尚未缓解。

“车轮子经济”的主导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和制约着毕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3、产业结构单一,科技自主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微乎其微,资源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极缺;大规模的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平台等等也是经济社会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

4、生态承载力仍然脆弱,水土流失、高能耗工业污染在一定范围内依然严重,总体发展模式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初期迈进阶段。

5、教育、文化、科技发展仍然落后。

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金投入渠道少,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四、推动毕节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及主要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落后与先进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关联的。

近现代以来,由于新兴部门的出现使得先进国家或地区与落后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从而使当今的落后已主要地不再是数量差距而是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实践也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且后者的作用日渐增大。

因此,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才能持续较快增长。

当前,从全国来讲,同以前填补空白式的结构升级过程相比,今后通过引进常规性的新产业新产品继续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大为缩小,从国外引进更多尖端的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加大(因为今后需要引进的技术已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二、三流技术,而是真正的前沿技术——只有拥有前沿技术才能确保跨越式发展)。

基于此,后发展地区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着重进行新兴产业的培育,并通过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结构改造,从而跨入拥有先进生产力者行列;继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自然和谐发展。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毕节试验区近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主要是:

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合理有序可持续地开发优势自然资源。

中国是一个贫油少气人均能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资源供给特别是能源供给、能源安全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正是基于此,拥有江南最丰富无烟煤的毕节试验区,要积极适应国内外科技进步、结构重组、社会化分工和市场经济深化的新趋势,加快培育煤资源开发、转化和深加工产业。

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进入国家重要煤炭生产基地规划的有利契机,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花大力气重点培育壮大煤化工产业,最大限度地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资源转化增值,努力推动煤基合成油、二甲醚等新型燃料生产基地的建设,争取在近期内有大型、特大的煤化工企业落户毕节试验区;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大并重,引进先进技术对传统气化、焦化产业进行改造,多管齐下,初步建成在国内有影响的煤化工基地。

继续加大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力度,尽快落实毕节发电厂、织金发电厂建设事宜。

利用全国烟草业资产重组和布局调整之机,实施品牌战略,做强“两烟”产业。

着手做好前期工作,为下一步发展硫、磷化工以及重稀土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性条件。

要通过开发特色资源,推动以公路铁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以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开发。

努力争取在2010年全区骨架公路达到二级以上,通乡油路基本建成,积极参与和促成杭州至瑞丽、成都至厦门高速公路立项建设。

要与各帮扶单位加强合作,加大争取力度,推动隆黄铁路、毕节机场早日动工。

2、坚持“三化互动”,着力夯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积极推进改革,大力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争取在2010年贫困人口整体解决温饱。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科技兴农和水资源有效利用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特别是应对市场风险和满足市场需求(包括劳务经济需求)的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农村的自发展能力特别是文明富裕村建设和各种合作组织建设为关键,不断夯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三化”互动。

大力开发丰富的生物资源,搞好大宗农产品加工,推进无污染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开创产业化建设新局面。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落实中央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的突破口,围绕特色工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不断延长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为经营城市提供产业支撑,实现从政府造市向产业扩市的市场化机制转变。

制定积极推进教育(特别要明确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公共品,凡公民均可享用)、安居、社会保障的政策举措,改革户籍和城镇管理制度,降低门槛;对城镇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整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人口从行政性聚集向市场性聚集过渡。

紧密结合毗邻地区和县市未来发展趋向,认真研究城镇功能分工体系和组合效应,科学编制试验区城镇建设体系规划,逐步提高城镇的生产生活要素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实现从外延性城镇扩展到内涵型城市拓展的转变。

3、创造性地推进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结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在试验区建设中的重大意义,要继续坚定不移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

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旨归,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机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

在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工作中,广泛动员各种要素参与生态建设,特别是适应发展需要的速生坑木林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投入,大力发展沼气。

充分发挥国家赋予试验区的探索功能,通过明晰产权,使林木产品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处置、收益、分配、让渡等权益在实践中得到统一,更好地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造林、谁受益”的相应法律法规,让形式上的林权变为实实在在的权益,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从而调动各类营林实体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性。

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尽快启动石漠化治理工程,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突出引导和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增长方式和新型工业化格局。

4、有效控制人口,努力化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

制约试验区长足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人口众多而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人地矛盾尖锐突出。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能力培养、人口结构改善、人力资源开发五位一体,通盘考虑,形成有机整体和合力,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继续下大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建立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计生工作机制,着力把工作重心落实到村组自治。

通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科技手段服务人、以具体利益诱导人、以贴近群众的宣传舆论影响人、以法律政策规范人等综合举措,积极地变“他律”为“自律”,引导农户自觉计划生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