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326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套卷安徽省望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望江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某清代档案史料记录“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六日内阁奉上谕:

和世泰等奏,英吉利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急派苏楞额、光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3.《宋史·职官志》记载: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正式形成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

5.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

“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

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  )  

A.捍卫平民的权利                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C.维护贵族的利益                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6.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7.恩格斯说: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8.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9.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到3.3%。

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

A.贵族阶层B.工业资产阶级

C.城市工人D.农业工人

1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787年美国宪法

11.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2.右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被肢解瓜分

 

13.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想持续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第一国际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国际的成立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革命

15.“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

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16.马克思说:

“现在,(巴黎公社)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

由各公社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

”材料中的“真正目的”是指(  )

A.使工人阶级取得民主权力B.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C.使人民成为巴黎公社的主人D.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支持革命

17.新中国1954年12月召开第二届政协会议的时候,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列属于变化表现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在形成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确立

C.新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根本改变

D.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18.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

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

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少数民族。

这表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

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

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

19.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

“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

”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

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2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21.周恩来说: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22.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23.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4..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25.某课题的中心词汇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填他处不给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

26.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1933年9月23日 )

材料二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若是傍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芦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以的办法---芦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芦事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

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3分)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3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

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的?

(10分)

 

材料二 1949年4月周恩来指出:

“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 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

一一摘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三上合组织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原则,致力于地区稳定、安 全和发展,同1955年为对抗“北约”而成立的“华约”有质的区别。

上合组织……同当初那个受苏联主宰并拥有强大超国家机构的“华约”大相径庭。

一一摘自《新民周刊:

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凸显务实合作》

(1)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

从中反映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一趋势?

 (5分)

 

(2) 概述材料二中周恩来的外交观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些外交方针体现了这一 观点?

(5分)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比较上海合作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在性质上的不同。

 (4分)

 

28.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4分)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6分)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4分)

 

答案

 

 

(3)相同:

进行持久抗战。

(2分)不同:

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4分)共同因素:

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