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6247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docx

福建省四地六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

高三

2011-01-0221:

56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

四地六校联考

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携飞仙以遨游,(《赤壁赋》)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蜀道难》)

(3)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

(4),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5),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钉头磷磷,;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

(8),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9)既见复关,(《氓》)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

陈群字长文,熲川许昌人。

祖父实,父纪。

群为儿时,实常奇异之。

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年在纪、群之间,先与纪友,后与群交,更为纪拜,由是显名。

刘备临豫州,辟群为别驾。

时陶谦病死,徐州迎备,备欲往,群说备曰:

“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

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备遂东,与袁术战。

布果袭上邳,遣兵助术,大破备军,备恨不用群言。

随纪避难徐州。

属吕布破,太祖辟群为司空掾属。

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才,太祖辟之。

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

后模、逵皆坐奸宄诛,太祖以谢群。

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太祖皆用之。

后吴人叛,乾忠义死难,矫遂为名臣,世以群为知人。

青龙中,营治宫室,百姓失农时。

群上疏“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况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加边境有事,将士劳苦,若有水旱之患,国家之深忧也。

且吴、蜀未死,社稷不安。

宜及其未动,讲武劝农,有以待之。

今舍此急而先宫室,臣惧百姓遂困,将何以应敌?

今中国劳力,亦吴、蜀之所愿。

此安危之机也。

惟陛下虑之。

初,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

群言之太祖,太祖曰:

“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

”乃复位。

廙深德群,群曰:

“夫议刑为国,非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

----------(《三国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国孔融高才倨傲倨:

傲慢        B.更为纪拜更:

C.属吕布破属:

适值        D.太祖以谢群谢:

道谢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群“知人”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②群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

③臣惧百姓遂困;④群言之大祖;⑤吾亦欲赦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群出身名门,少年时就被人们所推崇。

连才高气傲的孔融,也因与陈群交往,而把过去视为同辈朋友的陈纪尊为长辈。

B.陈群因为“识人”,而受到太祖的尊重,后来又让同僚佩服。

C.陈群能审时度势,忧国忧民,敢于主持公道,讲实话,难能可贵。

D.陈群知人善任,对贤才力荐,对庸君力谏,对无德者力阻,对蒙冤者力辩,这些都出于公心。

5.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6分) 

(1)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

(3分)

译文:

(2)禹承唐虞之盛,犹卑宫室而恶衣服。

(3分)

译文:

(三)、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请简要分析。

(3分)

二、文学文化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二次出游的一天,堂吉诃德遇见了两个修士和一位贵妇人及其随从。

堂吉诃德把走在前面的两个戴面罩、撑阳伞的修士当成劫持公主的强盗。

他提起枪冲了上去。

一个修士从骡背上吓得跌了下来,另一个落荒而逃。

接着,他和贵妇人的仆从比斯盖人大战一场。

结果他的剑击中了仆从的脑袋,车上的贵妇人便连忙恳求堂吉诃德宽宏大量,手下留情,饶了她仆从的生命。

堂吉诃德乐意地答应了。

这样,他便赢得了出游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桑丘佩服得五体投地,以为跟随这样一位英勇的主人,不久他的总督的封赠就可以到手了。

(《堂·吉诃德》)

B.爱斯美拉达躲在巴黎圣母院避难,想见弗比斯而不得,迁怒到卡西莫多身上,叫他滚。

卡西莫多想让她醒悟,在夜晚唱忧伤而又古怪的歌曲。

一天清晨,他在窗台上放了两瓶花。

一个是水晶瓶晶莹剔透,非常耀眼,但有裂缝,里面的花早已枯萎。

一个是陶罐非常粗糙,但里面贮满了水,罐里的花娇艳欲滴。

可爱斯梅拉达却整天把那枯萎的花抱在怀里。

(《巴黎圣母院》

C、为了躲避巡逻队的追究,堂吉诃德不敢走大路,他和桑丘走进了一座深山。

在这里,他们遇见了一个叫卡迪纽的青年。

卡迪纽因爱人多若泰被花花公子堂费南铎夺走,悲观失望,躲进深山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

堂吉诃德受了启发,决定自己也要为意中人受苦,在深山过过修炼的生活。

他打发桑丘回家去。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使桑丘大为诧异,但他最后改变主人的意见。

(《堂·吉诃德》)

D愚人节这天晚上,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着这天仙般的爱斯梅拉达,误入居住着巴黎的下层人民的乞丐王国,该王朝的乞丐王克洛潘按乞丐王国的法律被判死刑。

爱斯梅拉达为了救他的命,按乞丐王国的规矩,答应做他的“妻子”,她供给他食宿,却不准他近身。

爱斯梅拉达同往常一样,出现在街头巷尾。

她的名义丈夫甘果瓦每天跟着她,帮助她收集卖艺的钱币。

(《巴黎圣母院》)

E堂·吉诃德主仆在海边闲逛,碰到了由参孙学士装扮的“镜子骑士”,并被他激怒而进行了决斗。

堂·吉诃德决斗失败,只好答应“镜子骑士”从此结束游侠生活。

回家后,堂·吉诃德一连六天都躺在床上,高烧不醒。

第七天醒来后彻底醒悟,立下遗嘱,强调外甥女只能嫁给没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得放弃全部遗产。

(《堂·吉诃德》)

8.简答题。

(任选一题.每题l00字左右)(5分)

(1)简述“一滴水换一滴眼泪”的故事。

(2)简述堂•吉诃德自封骑士的趣事。

选()

(二)文化经典阅读

9.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孟子曰: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①,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勋曰②: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膝文公上》

【注】①契(xiè):

传说中商的始祖,曾任舜的司徒,掌管教化。

②放勋:

尧的称号。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当时人们的通病是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

B.孟子认为百姓应当要懂得伦理道德,否则就和禽兽没有区别了。

C.慰劳百姓,纠正百姓,帮助百姓,使百姓自得其所,随后赈济百姓给百姓恩惠是圣人的职责。

D.圣人不去耕作是因为他们有比耕作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教育百姓,使他们有别于禽兽。

(2)阅读下面文段,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的理解。

(3分)

子适卫,冉有仆③。

子曰:

“庶④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论语》

【注】③仆:

驾车。

④庶:

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

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

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

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

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由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

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

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

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

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

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

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

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

二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

三是?

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有删改)

10.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B.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C.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D.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12.联系全文,为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处补写句子。

(3分)

答:

(二).

本题为选考题,这次只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3—15题。

(15分)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韵序幕。

单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便觉丝丝雨意温润心间。

这趟子,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

你看不见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发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

你好奇地驻足,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一层湿意。

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

兴致浓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么轻轻挠着似了,痒痒的、酥酥的。

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着这春雨了。

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如针,斜织空中。

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

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

偏爱在这寂静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

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燕翼贻谋”,庄严、肃穆。

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有重重影幻在眼前掠过。

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

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

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亮。

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

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多。

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不同的大宅,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

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

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

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写姑苏城的细雨,为全文营造了一层迷蒙的湿意,展示出古老的苏州城穿越岁月尘埃的独特魅力。

B.作者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和叙述抒情的载体,因雨而思,因雨生慨,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春雨的真切感悟。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14.“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4分)

答:

15.联系全文,试分析“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的丰厚意蕴(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依照下面示例的句子,另选一花卉,写两句有一定寓意的文字。

(3分)

例:

玫瑰——你娇艳美丽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刺,是不是因为你懂得:

既要展示美丽,也要保护自己?

1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7分)

据1月24日《长江日报》报道,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4所高校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据一位高校招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之所以考英语不考语文,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

(不超过18字)(3分)

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100字左右)(4分)

答:

五、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四地六校联考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一、

(一)、(9分)

1、

(1)抱明月而长终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固前圣之所厚(4)久在樊笼里(5)别有幽愁暗恨生(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多于在庾之粟粒(8)无边落木萧萧下(9)载笑载言

(二)、四、16、(9分)

2.D(应为“道歉”或“谢罪”;)3.B(③句为“忧民”,⑤句说的是“太祖”。

4.D(陈群非“善任”,“庸君”在文中没有根据。

5.(6分)

(1)如果吕布袭击我军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2)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尚且只建低矮的宫室,穿粗陋的衣服。

(划线处各1分)

参考译文:

陈群,字长文,熲川郡许昌县人。

祖父陈实,父亲陈纪。

当陈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陈实就觉得他不同凡俗。

鲁国的孔融才高意广,生性高傲,目中无人,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

他先和陈纪是好朋友,以后又与陈群交往甚密,于是改视陈纪为长辈,陈群由此声名显扬。

刘备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征聘陈群为别驾。

当时陶谦刚刚病死,徐州的佐吏迎接刘备,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他说:

“眼下袁术的力量不可低估,若现在东取徐州,一定与袁术发生争斗。

如果吕布袭击我军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刘备不听劝告,就带着人马东进,和袁术缠斗不休。

吕布果然乘机袭取了下邳,然后又派兵去支援袁术。

刘备一败涂地,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

他便跟随陈纪一起到徐州避难。

适值曹兵大破吕布,曹操征聘陈群为司空府西曹椽属。

当时有人推荐乐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曹操使征召二人。

陈群把征召的教令原封不动地退还给曹操,认为这两个人品德不好,早晚会败亡。

曹操不听。

后来王模、周逵果然由于为非作歹而遭杀之身之祸,曹操为此向陈群道歉。

陈群推荐广陵的陈矫和丹阳的戴乾,曹操都任用了。

以后吴人叛乱,戴乾忠义赴死,陈矫则成为名臣,世人为此都称道陈群是慧眼识人青龙年间,朝廷营建宫室,致使百姓耽误了农时。

陈群上疏说:

“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尚且只建低矮的宫室,穿粗陋的衣服,何况当今自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老百姓数量剧减,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现在的户口还比不上那时的一大郡。

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

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灭,国家还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反击侵略的准备。

现在陛下舍弃这些当务之急,反而忙于兴建宫室,臣下恐怕老百姓会日见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

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劳力,正是吴国、蜀国所乐意看到的。

这可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希望陛下慎重考虑。

当初太祖在世时,刘廙因为受弟弟参与魏讽谋反一事的株连本当斩首,陈群向太祖讲了自己看法,太祖说:

“刘廙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赦免他。

”于是令刘廙官复原职,刘廙由衷地感谢陈群的恩德,可陈群说:

“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情,况且决定来自明主,我又知道什么呢?

(三)、6、(6分)答案:

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反战情绪。

(3分)

答案:

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或虚实相照)(1分),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1分),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诗意深挚,情景凄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1分)。

二、

(一)、7、CE(5分)(C多若泰应为陆莘达,他要改变主人的意见是根本不可能的E、镜子骑士应为白月骑士)

8、(5分)

(1)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加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受鞭笞。

跪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他口渴难熬,愤怒地吼叫:

“给我水喝!

”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声。

这时,美丽的埃斯梅拉达拨开众人,她把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犯人干裂的嘴边。

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

(2)堂•吉诃德来到一家客店。

他把客店主当堡垒,把店主当长官,硬要店主封他骑士的名号。

店主乐得捉弄他,就当起他的“教父”。

在受封“典礼”上,店主拿记骡夫草料的账簿当《圣经》,念念有词,然后举手给堂•吉诃德狠狠一掌,并用剑在他肩膀上使劲拍一下,命令鞋匠女儿替他挂剑,磨坊主女儿替他套上马刺,整个仪式就此结束。

(二)、9.

(1)(3分)A(孟子认为如果人们只在意吃饱、穿暖、居住安逸却不在意教育就和食兽没有区别了,而不是指现在的人们就是如此。

(2)材料体现了儒家“富民”“教民”的政治思想,并且强调“先富后教”,因为“富民”是“教民”的基础(1分)。

有了教育才使得人与禽兽有所区别,人们才能懂得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繁荣,更应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分)

三、

(一)、10.D(3分)(A、B、C三项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概括,D项的概括最全面。

11.B(3分)(根据原文第①段推测,应该是“‘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12.(3分)三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

(二)、13.B、D(B“对春雨的真切感悟”错,作者通过雨去触摸古城,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D“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错)(5分)

14.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姑苏春雨过渡到对雨中古平江路的叙写,从而揭示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不喜喧嚣,远离尘嚣,独寻一方宁静的精神空间的思想感情。

(每点2分,共4分。

15.①悠长、寂寥的雨巷让作者穿越岁月的尘埃,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②雨天的幽静让作者找回遗失在烦躁现实之中的精神慰藉;③从历史与人文中找寻到个体精神的血脉,因为“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④雨巷的悠长拉伸了历史的画卷,雨巷的寂寥更能让人多一份诗意与人文情思;⑤细雨中的古平江路远离喧嚣,丝丝湿意给人以轻松自在之感;⑥表达了作者对姑苏古城的敬仰之意、感激之情。

(答出其中4点即可,共6分。

四、16.示例:

昙花——你特意在夜间开放,又在瞬间凋落,是不是向人们昭示:

美丽常常是短暂的,惟其短暂才更可贵?

(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