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6015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docx

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综述

第1章:

绪论

1.1建筑抗震加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在过去的年里,世界各地的地震现象此起彼伏。

特别是近年,罕遇地震频频出现。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各大地震所引发的震害经济财产损失屡创新高,远超出了社会的预期和可承受的范围。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陆地地震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震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愈演愈烈。

如何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构筑物及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损伤,减少震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变得极其重要,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工程界开展了诸多工作,除了研发更为准确合理的抗震理论、方法、新技术外,以提高现有建筑物、构筑物抗震性能为目标的加固改造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前,世界各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大多采用“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准则。

该理论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效的保障了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但上世纪年代发生的几次大地震,引发了世界地震工程界对设防水准、结构安全和经济性之间合理关系的重新认识。

一次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土地人口密度的增加,地震引发的震害损失呈上升态势。

甚至于中等强度的地震都会导致远超社会预期的巨大经济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和建筑物使用者对于建筑物抗震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非单一的目标,现代以及未来的人类建筑不仅需要能够在地震中抵御倒塌的危险,还必须控制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延续结构的使用功能。

当前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的单一设防理念己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强化结构的抗震安全目标并提高结构的抗震功能要求,已经成为工程抗震领域鱼待解决的课题。

1.1.1建筑抗震加固的时代背景

地震灾害的主要属性是土木工程灾害,土木工程是灾害的主要载体,而土木工程手段又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防止并减轻震害损失的核心内容。

建国至今,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想从抗震不设防到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从无到有,历经变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建筑领域各时代建筑类型多样、条件多变、情况复杂的局面。

在我国的地震区内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建筑物、构筑物,其结构抗侧力不足,不能满足抗震要求。

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地震区划图的修订使得抗震设防烈度有所提高,或原结构设计时未进行抗震设计。

(2)建国前后甚至更早年代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己接近或超过其服务基准期,结构的安全性下降,是否满足抗震要求,需要进行抗震鉴定。

(3)建筑结构在设计、施工中存在失误,或在建筑使用基准期内出现使用变更、建筑物加层、附加设施改变等情况。

(4)经受过地震的结构,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处理。

因此,现在有大量的建筑物迫切的需要抗震鉴定及加固,特别是建造年代久远的、偏远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舍和多层建筑。

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并对不满足设防要求的建筑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1.1.2建筑抗震加固的社会意义

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建筑,有着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鲜明特征,首当其冲的是两类典型建筑。

(1)抗震能力不足且正在使用期限内的城市生命线工程、生产生活经营密集区域建筑物、构筑物。

此类工程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行,与社会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该类建筑的破坏会直接导致城市各项功能局部或全部丧失,并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

从国内外历次的震害资料显示,该类建筑的破坏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严重,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灾后重建工作。

生命线工程是连接城市生活圈的纽带,是城市生活群落物质、能量交换的大动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不仅可以将震害引发的次生灾害降低到最小,而且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恢复城市的各项功能,开展重建,从而在全局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处置。

(2)建造年代久远的古、近现代建筑物。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艺术世代相传,而留存至今的古代建筑无一不是文化的活化石,结构类型各异,技艺丰富多变,是凝结了古人智慧、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无价之宝。

近现代中国风起云涌,各种文化思想交织碰撞,更是孕育了一大批独具特色、中西合璧的珍贵作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风格独特的一席之地。

无论是中国古典的建筑珍宝,还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遗存,都历经风雨,代表着那个年代的技术和文化,有着其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有的古、近现代建筑,结构类型各异,历尽风雨,结构严重老化,功能丧失,远超自身的设计使用年限,加强抗震性能、加固修复刻不容缓。

古、近现代建筑的抗震鉴定、评价、加固与修复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息息相关。

对现有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意义重大。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震前建筑物加固与否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后果。

在天津地区,海城地震后进行加固的二万多间民房,在唐山地震过程中无一倒塌,而附近未加固的相同类型民房有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又如天津发电设备厂,所有64幢主要建筑单层工业厂房,在海城地震后进行了加固,消耗钢材约40吨,这些建筑物在唐山地震的袭击下,无一严重破坏或落架、倒塌,主震后仅72小时即恢复了正常生产。

相反的,仅一路之隔的天津重机厂,因震前未加固,许多类似建筑在唐山地震过程中严重损坏,被迫停产半年以上,损坏建筑物的修理与加固消耗了700吨以上的钢材,约为发电设备厂加固用钢量的17.5倍。

以上两个实际例子充分证明了对那些抗震能力不足的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1】

美国专家麦克罗斯基说“在地震中杀死人们的不是地震的震级,而是贫穷和不坚固的建筑物。

国内外无数地震灾害的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对现有结构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是减轻震害财产损失,降低震害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

1.2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概况

抗震加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如何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加固效果,即实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就要求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对抗震加固设计进行优化,改进抗震加固技术方法,选取合适的抗震加固方案,综合考虑安全、合理、经济的多项因素,尽可能减少工程量,降低投资。

建筑抗震加固事业发展中,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

仅1977年到1989年底,国家、地方、部门和企业共加固2.9亿多平方米的建筑,用于抗震的经费共33.5亿元。

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我国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技术方案【2】,见表1.1。

从抗震加固的思路出发,抗震加固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减小地震作用和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两大类别,进而衍生出了众多相关的技术方法。

 

表1.1结构抗震加固方法一览表

Table1.1Seismicstrengtheningmethodsforstructures

结构类型

抗震特点

抗震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

1:

抗震墙抗震能力不足

提高承重墙体抗震性能:

(1)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

(2)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2:

砌体变形性能不足

增设墙体:

(1)增设抗震墙降低抗震能力薄弱构件所承受的地震作用

3:

房屋整体性不好

提高结构抗震整体性:

(1)增设圈梁和构造柱

(2)拉结钢筋

(3)压力灌浆

框架结构

1:

框架柱,梁抗震承载力不足

提高柱,梁抗震性能

(1)外部加设钢筋混凝土面层

(2)黏钢加固

(3)外包型钢

(4)碳纤维加固

框架柱,梁抗震变形能力不足

增设墙体

(1)增加结构抗震墙数量,减少抗震性能较差的梁,柱承受的地震作用

1.2.1减小地震作用的技术

地震作用和结构反应成正比例关系。

降低地震作用,即减小了结构的反应,也就保证了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度,变相的对结构进行了加固处理。

结合工程实际,减小地震作用的加固方法可分为增大结构周期隔震加固、加大结构阻尼消能减震加固和降低低阶振型被动控制减震加固。

(1)隔震加固法

结构刚度和地震作用成正比。

当结构周期变大时,刚度随之减小,进而降低了地震作用。

目前工程实践中,以增大周期为目的的加固技术方法多为隔震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铅芯橡胶隔震。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橡胶、铅芯两种材料阻尼值相对较高、水平变形比较大,且能大量吸收并散耗地震动能量的特点,将铅芯橡胶隔震布置在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使二者完全脱开。

地震中,隔震垫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吸收并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上部结构的周期,使得上部结构的地面水平加速度大幅降低,实现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力的目的。

(2)消能减震加固方法

在工程抗震原理中,结构阻尼与地震作用为反比关系。

在工程实践中,增加结构阻尼主要通过在结构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方法来实现。

利用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预期变形,通过降低建筑结构在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确保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出现严重的破坏。

(3)结构被动控制下的减震加固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的顶部加设阻尼器,也称为调谐质量,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顶层最大位移或降低结构降低低阶振型的地震能量。

该技术方法在对现役结构加层改造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在不对下部结构加固的情况下,直接加层,新建部分采用隔震橡胶支座同原结构连接,进而减小原有结构的地震作用,达到抗震加固的效果。

在新建的高层或超限高层建筑物顶部设置大吨位的风阻尼器,可以有效减缓建筑物的晃幅,也能够吸收地震作用对结构顶部的冲击,显著的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1.2.2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方法

(1)加强自身整体法

该技术方法适用于对一般结构构件自身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进行的提高,多见于对现有结构构件震后裂缝的修复或施工缺陷的修补。

提高结构自身整体性的加固方法一般不单独使用,同其他加固方法一同使用。

基于该方法的常见加固手段见表1.2。

表1.2提高结构自身整体性加固方法一览表

Table1.2Methodstoimprovetheintegrityofthestructure

分类

适用范围

压力灌注树脂浆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的加固

铁把锯加固

砌块墙体裂缝的加固

压力灌注水泥砂浆

混凝土构件,砌块墙体裂缝的加固

砌筑砂浆强度低于M1的砌块墙体的承载力加固

(2)外包加固法

该方法是一种通过在建筑结构外围设置加强层,来提高构建抗震能力、变形性能和整体性的常见方法,能够大幅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一般做法见表1.3【2】。

表1.3外包加固技术措施一览表

Table1.3Technicalmeasuresforoutsourcingreinforcement

分类

实现方法及加固原理

优点

局限

适用范围

外包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

支模板现浇或喷射混凝土,在构件外部增设钢混面层,增设钢筋,增大构件界面

显著提高构件承载力,延性和刚度,效果可靠,易控制工程质量,耐久

施工周期长,限制结构正常使用,湿作业,现场环境不好

范围较广泛

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

铺设钢筋,将钢筋网与原构件固定,分层抹灰,养护

能提高构件整体性,施工简单,效果好,耐久

增设配筋量较少,加固面层厚度有限制

加固砖柱,砖墙等

钢构套加固

在构件外围包以型钢加固,根据使用粘结剂与否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

施工方便,能有效提高构建抗震性能

需注意对钢构套表面涂刷防锈漆,或用水泥砂浆面层保护

适用于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柱,以及砖柱,砖烟囱等

粘钢加固

采用粘结剂粘结钢板与原构件,提高构件承载力,抗裂性和延性

施工方便,快捷,施工场地环境条件好,对使用影响小

需对钢板进行保护,环境温度不能大于60℃

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及受拉构建

碳纤维加固

采用树脂类高性能复合材料将碳纤维片材黏贴于构件表面,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强度

碳纤维弹模和强度高,质量轻,体积小,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好,便于施工

费用较高,使用环境不能大于60℃

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木结构

(3)外加构件法

通过在原建筑结构构件外部增设构件,加强结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整体性的方法称为增设构件法。

该方法可以对建筑物中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不足的构件进行加强,但使用该方法进行构件的加固设计时,需重点关注新增加的构件对加固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

常用的技术方案有增设构造柱圈梁加固、增设墙体加固、增设柱子加固、增设拉杆加固、增设支托加固、增设支撑加固和增设门窗加固等,具体使用范围见表1.4。

表1.4增设构件加固技术措施一览表

(4)增强连接加固法

构件的可靠性连接是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可以有效降低地震中结构倒塌的风险。

在原结构构件承载力满足,但构件连接较差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增强连接的处理。

常见的方法有:

a:

钢夹套加固

钢夹套加固适用于隔墙与顶板、梁的加固连接。

使用钢夹套连接墙体和梁板,可有效防止砖墙的倒塌。

b:

拉结钢筋加固

该方法适用于对砖混结构中硅梁柱与砖墙无有效连接的进行加固的情况。

新增设的拉结钢筋一端弯曲后锚入砖墙的灰缝,另一端锚固到梁柱斜孔或与梁柱通过膨胀螺栓进行焊接。

c:

压浆锚杆加固

该技术措施适用于改善砖混结构中纵横墙连接较差的情况。

加设长锚杆,一端嵌入内横墙,一端与外纵墙或外加柱相嵌固。

(5)替换构件加固法

当建筑结构中存在部分因为强度低、延性差而不满足规范抗震要求的构件时,可采用强度高、延性好的新构件对原有构件进行替换加固。

常见的构件替换有:

a:

钢筋混凝土替换砌块

b:

钢结构替换木结构

第2章: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2.1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明确规定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的“三水准”和“两阶段”原则。

其中“三水准”是指:

第一水准(小震不坏):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中震可修):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抗震设计的“两阶段”是指:

第一阶段抗震承载力验算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一水准的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防倒塌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和提高变形能力的构造措施。

现行的“三水准,两阶段”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涵了两方面的问题。

(1)基于地震重现周期、基本烈度和设防标准的大、中、小震的概念

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符合极值三型,设计基准期一般为50年时。

50年内超越概率为63.2%的众值烈度为第一水准烈度,即多遇地震水平(小震),地震重现周期为50年;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影响为第二水准烈度,与国家现行地震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中震)大致相当,地震重现周期为475年;50年内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影响为第三水准,即罕遇地震大震,地震重现周期为2475~1641年。

(2)对应与地震烈度的性能目标

小震不坏,即一般意义上的抗震计算范畴,以多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保持弹性为判定依据。

在设计中,通过基于小震的弹性分析、可靠度计算和构造措施共同保证。

中震可修,要求结构在遭受基本烈度的地震的情况下,依然具有修复的余地。

设计中主要用包含保证构件、节点言行的构造措施加以实现,即通常意义上的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强锚固。

大震不倒,除正常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外,需要补充罕遇地震下的结构验算。

以计算机模拟罕遇地震下的静力、拟静力、动力弹塑性分析为基础,通过保证结构的延性来实现性能目标。

2.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地震中,结构基本上都经历了相当大的非弹性变形,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理论基本上多采取二级或三级设计思想,该思想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可以在地震中基本保证建筑物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却无法有效控制结构在罕遇地震、甚至是中小震作用下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随着城镇化、楼宇智能化进程的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破坏远远超出建筑设计人员的设计预期,更超过了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的范围。

1989年及2001年版本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本上均采用保证人类生命安全为目标的一级设计理论,通过基于强度或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及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抗震效果。

但该设计方法在抗震设防理念等方面都略有不足,需要在满足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和发展。

现代社会,建筑物使用者对于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具有多层次的需求,区别于传统建筑,现在及未来的建筑不仅需要满足安全、不倒塌的要求,还必须将地震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并且

保证建筑结构震后的使用功能延续等一系列问题。

改进现行的抗震设防理论,使结构能在地震中符合人们的预期目标,成为了世界工程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就成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诞生的土壤。

2.2.1基于性能设计理论的概念

1963年,挪威奥斯陆的NKB(NordiskaKomittenforByggbestammelser)对北欧5国现有建筑法规进行统一化,取名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4级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分别于1980年、1984年颁布了基于结构性能建筑法规的初步使用标准;英国(Heseltine1991)、新西兰(BIA1995)和澳大利亚(ABCB1996)都对本国建筑法规进行了基于性能设计方法的修订;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以NKB框架体系为基础,出台了建筑条例法规(ECE1996);1998年,日本也进行了相应的建筑法规修改。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的J.Rmoehie教授首先提出了基于性能/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概念(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PBSD),并最先应用于桥梁的设计。

Rmoehie教授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保证结构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变形能力能够满足的预定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在整体上控制结构的层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水准。

基于性能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用量化的位移设计指标主动控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与以往强调力的概念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较,前进了一大步,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土木工程界。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被认为是未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BSD)的主要防治方向,成为21世纪世界抗震设计规范的大潮流。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结构自身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其性能目标,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使设计的结构在使用期间和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性能目标要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并不是全新的概念,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实质上就属于强度承载力十延性的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建筑结构“多级抗震设防”思想的具体细化,通过对结构抗震的性态设计,以期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物在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下的破坏状态,实现预期的结构性能水准。

从而使建筑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在遭受地震作用后,总体费用达到最小,实现结构使用基准期内的总体费效最优【3】。

2.2.2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在建筑加固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发展了当前使用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但却不排斥当前的抗震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同样是对当前加固思想的发展,与现行的结构加固设计方法并不矛盾。

在现有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和位移性状的强调。

与目前的抗震加固设计理论相比,基于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具有如下特点【4】多层级设防众多研究文献表明,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和加固设计理论较多的采用多层级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将地震设防等级按能量和重现期等因素划分为大震、中震和小震。

该多层级的地震等级划分,与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和现行设计方法相似,又略有不同,即基于性能理论的结构抗震加固设计的性能目标由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两部分组成。

(1)全面性分析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实际受力情况、业主使用需求和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抗震设防目标。

按预先设定的抗震加固性能目标进行设计,而非单纯的抗震验算,全面分析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及内部设施的破坏影响,优化抗震加固设计方案,,达到费效最低的目标。

(2)灵活性选择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加固设计理论对地震作用、层间位移等重要参数设定了最低的容许值,同时又可以给予设计人员更多的灵活性,进行符合业主要求、满足规范且具有设计师风格的“个性化”设计,在实现业主需求的抗震性能目标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构造措施的同时,有利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3章:

结构抗震加固

3.1结构抗震加固程序

首先,应根据原设计图纸、工程现状和当前载荷要求,按一《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对己有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查清现有建筑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方面。

一般而言,对现有房屋的鉴定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整体结构是否满足抗震要求。

主要指整个建筑的设防烈度、结构总体方案是否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二是,单个构件能否满足抗震要求。

单个构件的检测可利用超声仪、回弹仪、裂缝显微镜、原位轴压仪、万向取芯机、点荷仪、拔出仪、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检测建筑构件强度、缺陷评定建筑物性能。

依据鉴定结果制定合理的加固方案。

同时,应保证其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并以提高建筑的综合抗震能力,作为衡量抗震加固的标志。

其次,对已确定的加固方案,做进一步的细化,绘制施工图纸,并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施工用料、施工注意事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尽量避免损伤原构件,以防止加固过程中对原有结构造成新的破坏。

3.2传统抗震加固技术

传统抗震加固是指通过增强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来抵御地震作用,利用构件的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以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几种传统抗震加固方法主要包括:

增大截面、置换混凝土、外包钢、黏钢、粘贴纤维、改变结构受力体系等加固方法。

3.2.1增大界面加固法

这是一种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材料增大构件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性能的加固方法,如通过外包混凝土或增设混凝土面层加固混凝土梁、板、柱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还可增大构件刚度,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使结构和结构构件的适用性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改善。

在我国,增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面广,可广泛用于一般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缺点是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期较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影响,截面增大对结构外观及房屋净空也有一定影响。

增大截面法的加固效果与原结构在加固时的应力水平、结合面构造处理、施工工艺、材料性能以及加固时是否卸荷等因素直接相关【5~7】

3.2.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是将原混凝土构件中的破损部分凿除至密实部位,用强度略高的新混凝土浇灌置换,使新旧两部分黏合成一体共同工作,提高构件的安全性能。

该方法适用于承重构件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局部加固。

对构件进行局部加固,加固后能恢复原貌,不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