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5795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docx

咸宁市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

第一章环境状况与环境保护形势

1.1“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环保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关心与监督下,全市环保系统和有关行业职能部门按照《咸宁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化执法,规范管理,抓住机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切实巩固了“一控双达标”成果,推进了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1、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十五”期间,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仅污染物排放量没有相应增加,而且大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基本遏制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稳定。

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卓有成效。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的要求和部署,我市扎实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成立了严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查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2002年专项行动中,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次,检查企业数200家,抽查40家厂矿企业,立案查处4起,关停了陆水纸业制浆生产线,查处了通城县的马港炼油厂、塘湖钒厂,对崇阳县沙坪两家土法炼钒厂进行强制拆除,关闭了青山铸铁厂。

2003年检查267家企业,立案查处了17家企业,关闭了一些非法采金矿,烧毁选金棚11个,炸封采金矿口6个,拆除供电变压器2台。

2004年专项行动,突击检查了601家企业,关停违法企业67家,其中关停小钢厂27家,违法苎麻脱胶企业16家,其它违法排污企业24家,限期整改企业25家,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20家,结案13家。

2005年专项行动中挂牌督办11家违法排污企业,对省挂牌督办企业——咸安区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进行了重点查处。

在几年的专项行动中,我市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取缔、关停了160多家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前景的小钒矿、小金矿等“十五小”企业,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小苎麻、小钢铁、小水泥等,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环保部门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紧紧围绕重点污染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保热点问题开展重点督查,对“一控双达标”延期达标企业进行复查,促使企业治理污染。

按照省局和市政府要求,加大对省局督办的咸宁精华苎麻纺织、崇阳金昌纸业、嘉鱼三江纸业和市天化苎麻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咸宁市精华苎麻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苎麻废水治理工程,已正式运行。

咸宁市京汇药业有限公司在由于技术和资金原因要求延期达标后,多方考证治理技术,积极筹集资金,投资130万元按期建设了污水治理工程。

市中心医院投入近20万元对原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维修和改造,并配置了先进的医疗废水处理设备,使所排废水达到了国家标准。

晨鸣纸业公司投资2600万元按期完成了日处理能力2000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已正式投入运行。

积极履行《保护梁子湖协议》,市、区两级“四大家”领导和水利、林业、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形成了保护梁子湖齐抓共管的大局意识。

市政府与咸安区政府、咸安区政府与高桥、双溪、大幕和横沟镇签订了落实《保护梁子湖协议》的目标责任书。

加大了淦河水环境保护力度,淦河沿岸工业污染源,不论规模大小,工业废水一律要求达标排放。

关闭了马桥电站小苎麻纺织厂,关停马桥纺织有限公司苎麻脱胶生产线。

市政府颁布了《陆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办法》,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与有关政府协调关停赤壁陆水纸业和崇阳金昌纸业制浆车间。

督促赤壁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和嘉鱼华能热电厂等企业加大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工作力度,并作为全省试点城市,积极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

陆水河、淦河干流污染程度明显减轻,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基本控制。

“两控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酸雨范围和频率保持稳定。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对建设项目实施分类管理,认真做好审批工作。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总量控制”、“以新带老”等制度,并把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之一,有效地控制了新的污染。

市环保局成立了建设项目环保审查小组和技术专家库,实行了建设项目预审和听证公示等制度,力求审批科学、公正、合法;重视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对房地产开发、公路隧道建设、灾后重建等项目按生态保护的要求执行了“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对我市的一些大项目,如蒲圻火电厂、开发区工业园、国家电力公司50万伏变电站、鄂棉技改、国家粮食储备库、市阻燃板厂等项目的立项、选址、论证等工作,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论证和综合效益分析。

充分发挥环境监察队伍的职能,加大了对在建项目的现场监督检查,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部分县市区争取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落实了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

2、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实施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步伐。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我市生态工作情况,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咸宁市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市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任务以目标责任书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温泉开发区管委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并进行年度考核。

全市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四乡六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3%,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9.15%,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时期,全市城镇建设通过积极扩大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城市功能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1.45亿元(行业内),建成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项目210多个,到2005年底在建的33个,其中筹建和已立项的项目15个,其中咸宁市污水处理工程3万吨/日一期工程、赤壁市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一期工程、嘉鱼县污水处理厂2.5万吨/日一期工程、咸宁市垃圾处理场、赤壁市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正在建设和筹建之中。

全市城市道路伸展长度105.6公里(面积161.75万平方米),总长达到594.6公里,排水管道延伸长度131.4公里,总长达到346.4公里,供水管网延伸长度19.4公里,新增供水能力26万吨/日。

与2000年相比,2005年自来水供水普及率由95.3%提高到98%,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由250升提高到294升,燃气普及率由58.24%提高到67%,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5%,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

城市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中,我市综合得分逐年上升。

4、环保技术推广和环保产业效益突出

“十五”期间,全市加强环境科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推进工业经济生态转型。

全市以园区经济为载体,鼓励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减少分散污染源。

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目前,我市环保相关产业涉及洁净产品、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与咨询、资源综合利用、自然保护等五类。

2004年市环保工程治理技术推广中心共推广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20套,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1套,油烟治理装置2套,有效改善了中心城区环境质量状况。

同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引进了湖北汇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和湖北天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

5、环保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得到加强。

在机构改革中,六县市区环保局均已独立出来,并升格为直属政府管理的正科级局,同时我局积极争取省局的支持,省局向我市各县市区局补助了升格后的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了全市环保部门的自身建设。

市环保局投入资金改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先后对局办公楼和环境监测大楼进行了装修和改造,添置了空调、工作用车、文件档案柜,建成环保服务大厅、环保信息中心、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大、中、小会议室。

开通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

为加快我市污染治理步伐,完善环境管理机构,市编委批准我局成立了正科级事业单位——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推广中心和机动车尾气监控中心,全市环境监理站规范了机构名称,改为环境监察支、大队。

加强了环保人员业务培训,选派了30人次监察人员到省环保局培训学习,在市人才交流中心招聘四名环保专业的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环保队伍。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比较完整的应急监测体系,提高防范和控制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

大力开展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扩大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

已建成2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

6、广泛开展了环境宣传教育,公众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市环保局在《咸宁日报》、《南鄂晚报》办了环保专刊,与咸宁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多期“环保视点”专题片,宣传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环保工作成绩。

全市各级环保部门在“六五”期间开展了有创意、有声势、效果好的宣传活动,配合“咸宁环保世纪行”活动宣传了先进典型,揭露和批评了违法行为,促进了一批“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环境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大、中、小学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了环保教学内容。

开展了咸宁市首批市级“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评选活动。

积极支持和参与环保志愿团体的环境保护活动,咸宁学院绿舟环保协会在“追寻通江湖泊—湿地使者行动”活动中两次脱颖而出,以“湿地使者”身份调查了有关湖泊的环境状况,咸宁电视台对此活动也作了专题报道,使人们认识到通江湖泊对长江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我市环境宣传教育日益贴近群众,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提高。

1.2环境(质量和总量)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1.2.1环境质量状况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咸宁城区空气质量较好,环境空气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的天数占全年的95%,为二氧化硫的天数占全年的5%,为二氧化氮的天数占全年的0%。

城区主要超标的污染因子为PM10(TSP),而NO2和SO2总体状况较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市酸雨污染仍较重,酸雨检出率以咸宁城区最高,其余县市状况略好,但咸宁城区SO2的监测数据却不高,究其原因,依据咸宁城区近几年气象参数监测结果和省有关专家的意见,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周边城市对我市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赤壁市SO2、NO2浓度值较低,没有出现超标现象,“十五”期间基本没有多大变化,符合二类区标准要求。

TSP在2001年超标天数最多,最大超标倍数为0.08倍,2002年和2004年逐年减少,赤壁城区首要污染物为TSP,污染呈逐年好转的趋势。

结论:

咸宁市空气环境总体良好,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可吸入颗粒物、降尘污染面较广,有超标现象存在,是我市城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说明我市大气污染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

另外,二氧化氮年均值有上升趋势,可见,我市空气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仍要大力控制煤烟型污染,同时,有效控制城市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及净化工作应提上议事日程,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2、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全市地表水系发达,河流众多,长江干流与我市赤壁市和嘉鱼县擦肩而过,主要有富水、陆水、淦河三大水系,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汇纳中小河流250多条。

“十五”期间,全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在II—III类水标准之间,长江潘家湾、温泉一号桥和赤壁陆水水库3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境内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陆水河、淦河、富水河等河流水质总体良好,各河流上游监测断面中枯、丰、平水期监测数据均没有超标现象,各单因子指数均小于或等于1,基本上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能满足各河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但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致使我市河流水环境容量迅速下降,河流自净能力逐渐降低。

部分湖泊和河流下游均呈现出不同的污染,不能稳定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如陆水湖2001年到2003年连续三年都出现大面积的水华,各河流城区段和下游藻类繁殖茂盛等都为我市水环境质量亮起了红灯。

3、声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1)区域环境噪声

我市各县市城区区域环境环境等效声级均值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二类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标准。

局部地区由于建筑施工和生活噪声,略有超标,但基本达到功能区的噪声标准。

噪声污染源的构成为建筑施工、交通、工业和生活四部分。

(2)交通噪声

咸宁市部分城区交通干线平均等效声级昼间72.8分贝(温泉)~73.7分贝(通山)之间,夜间为62分贝(通山)~69.1分贝(温泉)之间。

除赤壁市城区以外,其余各城区交通噪声均超过了《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4类标准(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区域)。

4、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及评价

(1)工业固废

2004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6.81万吨,排放量为0.63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6.12万吨,处置量为0.0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6%。

在行业分布上,主要分布在采掘、电力、造纸和化工行业,其产生量占全市固体废物产生的77%以上。

(2)生活垃圾

随着我市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市城市生活垃圾也在逐年增加。

2004年咸宁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5万吨,处理量为10.2万吨,处理率68%。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都还没有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大部分生活垃圾都只进行了简单填埋处理。

5、生态环境建设

(1)森林生态环境现状

全市森林面积发展到660万亩,活立木蓄积87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2.3%,分别比1999年增长了86万亩、83万立方米和3.3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累计人工造林160.9万亩,比“九五”期间的141.6万亩增长13.6%,累计封山育林2136.5万亩次,比“九五”期间的1330.7万亩次增长37.7%,累计义务植树3493.1万株。

完成退耕还林83.5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37.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6.0万亩。

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15.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0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

虽然全市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但普遍存在林相差,残次林多,混交林少,林分结构不合理(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林分质量不高(单位蓄积量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生态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森林质量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2)土地资源现状

根据1986年土地详查结果以及每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截止2004年底,咸宁市土地总面积974983.91公顷,其中农用地总面积722032.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07%,农用地中耕地193771.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87%,园地29699.83公顷,占3.05%,林地431598.18公顷,占44.28%,牧草地15.97公顷,占0.002%,其它农用地66947.55公顷,占6.87%;建设用地土地总面积62323.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0%,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542.85公顷,占3.74%,交通用地4046.93公顷,占0.42%,水利设施用地21733.44公顷,占2.23%;未利用地190627.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52%。

与1996年末相比,农用地在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上升2.64个百分点,建设用地的比重上升0.32个百分点,未利用地的比重下降2.96个百分点。

农用地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导致林地和养殖水面的增加。

建设用地总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较快,建设用地量相对增大。

未利用地减少则主要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部分将未利用地成为农用地。

(3)水土保持现状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582.9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3%,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685.15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47%;中度流失面积1044.97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29%;强度及以上侵蚀面积852.82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24%。

(4)湖泊水库

咸宁市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面积在500亩以上的19处,主要有西凉湖、斧头湖、黄盖湖、大岩湖、密泉湖,分布于沿江平原地区属地壳沉降、洼地积水而成。

根据2003年统计手册,我市共有各类大中小型水库505座,其中大型水库4座,即:

淦河的南川水库,库容1.119亿立方米;陆水支流青山河的青山水库,库容4.29亿立方米;长江支流陆水河的陆水水库,库容7.06亿立方米;嘉鱼县的三湖连江水库,库容1.047亿立方米。

全市中型水库18座,其中通城县境内有云溪、百丈潭、左港、东冲、阁壁、龙潭6座,崇阳县境内有台山、石壁、香山、杨林桥4座,赤壁市境内有松柏湖、黄沙、双石3座,嘉鱼县境内的有渗子湖1座,通山县境内有石门、雨山、石门塘3座,咸安区有四门楼1座。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斧头湖、西凉湖为代表的城镇近郊湖泊和部分水库,由于长期受纳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过度围网养殖,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5)生态农业建设

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八十年代初期已着手建设生态农业,特别是1986年农牧渔业部在我市召开全国生态农业工作会议,极大地促进了对我市生态农业工作。

1995年7月,我市参加了国家农业部在辽宁本溪市召开的全国地市级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研讨会,与会的全国11个地市代表提出了建设地市级生态建设倡议书,我市当时是湖北省的唯一代表。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生态农业有一定规模和基础。

一是成立了农业环保机构。

全市六个县市区均成立农业环保站,目前全市有专业农业环保人员33人,兼职农业环保人员220人,形成了一支能承担和完成我市生态农业的基本队伍。

二是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构思。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将我市划分为四个生态农业区。

即“粮茶果渔”生态农业区;“草林畜经济林”生态农业区;“农牧特”生态农业区和“农林牧”生态农业区。

三是开展了生态农业试点。

1984年配合省农业环保站在赤壁市赵李桥镇柳林村严家湾办起了全省第一个生态农业试点,1986年配合农业部环保所在嘉鱼官桥8组进行“全国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试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累计建设生态农业试点达47个,其中试点县1个(嘉鱼),试点乡镇15个,试点面积超过300万亩,生态点人均纯收入2590元。

累计建设沼气池4.5万口,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25个,示范户8000户。

近几年来我市开发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近50个,面积100多万亩,将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存在问题:

——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潜伏着危险。

耕地资源短缺,土壤质量、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农田面源污染严重。

——水域面积大量减少,严重削弱了抗洪能力。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

水利设施失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减少。

——农业生态经济整体功能差,利用率不高。

(6)自然保护区建设

2004年12月18日,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通过了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24万亩。

此外,全市还建立了多个省级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达21.57万亩,并积极开展了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

目前,我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谁建谁管,谁管谁建。

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属于林业部门管理的占绝大多数,其余属国土等部门管理,暂无环保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分部门管理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管理权限交叉等问题上一直未理顺关系,全市环保部门无法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

1.2.2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按省环保局核定的总量,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的产生,所有新建的大型建设项目都进行总量核定工作。

2004年,全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77万吨、1.62万吨、1.74万吨、2.82万吨、0.28万吨、0.63万吨。

2004年COD、氨氮、粉尘、固废达到“十五”计划指标,SO2和烟尘其余指标均超过计划指标。

2001年到2003年,各项总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04年,由于华润电力湖北有限公司的正式投产运行和水泥行业生产态势良好,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我市“十一五”期间总量控制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1.3“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历史欠帐,还要面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因此,应更加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构建和谐咸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面临的挑战

(1)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市的造纸、苎麻、电力、化工、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治理技术难,且需大量资金投入,同时能耗、物耗比国内先进地区普遍落后,我市多年来延续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2)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我市地表水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有限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匮乏和饮用水污染问题将成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3)城市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

活污染负荷将大幅度增加。

预计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将达135万人,城镇化率达49%。

如不采取控制措施,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量将是2000年的1.5倍和2倍,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将比2000年上升1倍左右。

县城、乡镇的土地占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空气质量和垃圾污染等问题将更加突出。

(4)乡镇企业污染问题愈显严重。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一些地方盲目引进项目,一批批耗能高、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在不断建设,尤其是沿海地区一些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市,造成了我市的环境污染。

这种状况,若不及早控制,乡镇工业污染将更加严重,将对农村环境质量构成威胁。

(5)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成为主要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品质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及农作物自身污染,农药、化肥流失对水环境带来的面源污染将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6)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造成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土地生态系统长期存在的良性循环的模式,土地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呈下降趋势,严重制约着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7)污染源构成将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十五”期间工业污染治理实现“一控双达标”,工业污染比重将有所下降,生活污染比重将会增加。

由于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城市空气将由煤烟型污染逐渐转变为煤烟和光化学烟雾综合型污染。

(8)环保投入少,环境管理能力弱,与环保要求不相适应。

要实现所有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所需要的治理投资缺口还很大,再加上历史欠账较多,远不能改变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我市环境信息网络尚未形成,手段落后,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连续自动监测和计量设施缺乏,严重影响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

2、主要机遇

(1)“中部崛起”和咸宁融入武汉市“1+8”城市经济圈,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四乡六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和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机电及汽车配件等五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为我市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环保科技的发展将给我市环保产业的腾飞注入新的活力,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