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5603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学习重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观沧海》

【导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给下列词语注音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萧瑟(sè)

4.节奏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三、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第二层(3-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是作衬托用。

第三层(9-10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精讲点拨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5、当堂检测(堂堂清)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景物有: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动);日月、星汉(静)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恢弘壮观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

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学过程】

一、导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闻,听说。

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人。

他是作者的朋友。

左迁,贬谪。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二、自主学习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的诗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境贫寒,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合作探究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的啼叫悲哀凄惨。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处处蕴含悲痛之意。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深切的关心与同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情形。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心中不由感慨,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四、精讲点拨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五、当堂检测(堂堂清)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请简要分析。

  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

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交流展示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

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

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全诗和谐优美。

三、精讲点拨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跟“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还日东升,春意萌动的美景。

4、《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洛阳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5.默写全诗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

配套练习5

2.选做题: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反思与记载】

 

第三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二、合作、探究、展示: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和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游子有家归不得的悲苦与凄凉。

寒风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完整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4.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

5.“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后两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气氛的作用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6.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之人内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交流展示

1.这首小令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九个形象,九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当堂检测(堂堂清)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老树、

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_断肠人在天涯。

五、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

配套练习5

2.选做题:

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反思与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