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4808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docx

高中生物第5章生物的进化章末滚动卷苏教版必修二

第5章生物的进化

章末滚动卷(五)

(时间:

4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图是某植物的生殖周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合子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B.个体发育包括a过程和b过程

C.c过程表示减数分裂

D.d过程中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同源染色体联会

解析 d过程表示受精作用,不会发生联会。

答案 D

2.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

选项

患者

胎儿性别

A

妻子

女性

B

妻子

男性或女性

C

妻子

男性

D

丈夫

男性或女性

解析 D项中妻子若不携带致病基因,则男性胎儿和女性胎儿基因型都是确定的;若是携带者,男性胎儿和女性胎儿的基因型均不确定且均有患红绿色盲的可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 D

3.通过下列育种方法产生的后代,其染色体数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D.多倍体育种

解析 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后代是多倍体,比亲代染色体数多。

答案 D

4.如图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N、P分别代表16、9、3

B.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C.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D.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

解析 根据AaBb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是12∶3∶1推知,该植株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2∶1∶1。

答案 D

5.科学家以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是遗传物质为RNA的病毒

B.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C.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完成繁殖

D.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6.如图表示DNA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图中连接碱基A与T的是氢键

C.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DNA由两条同向平行的链组成

解析 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的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答案 B

7.图中a、b表示某生物体内两种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中a、b过程可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

B.真核生物在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a过程的基因存在差异

C.转运1号氨基酸的RNA含有起始密码子序列

D.分生区细胞,核DNA在分裂中期能进行b过程,不能进行a过程

解析 起始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

答案 C

8.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的是(  )

A.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解析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现代科学认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答案 D

9.如下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适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每一种生物都能产生很多后代,即过度繁殖,众多的后代要想生存下来,即获得必需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空间等,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就要发生生存斗争;生存斗争使大量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下来;所以曲线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距。

答案 B

10.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了变化,就说明生物进化了。

当基因频率变化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后,才能产生新的物种。

答案 A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C.每个新的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D.地理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的种群;异源多倍体的形成不需要经历地理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

答案 B

1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 杀虫剂只是对害虫中的抗药性差异进行定向选择,A、C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设抗药基因是显性A,那么Aa自交的后代可能有aa(不抗药),所以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不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选项错误。

答案 B

13.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通过共同进化而达到相互适应的是(  )

A.虫媒花和采粉昆虫

B.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

C.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

D.海洋中的鲸鱼和河流中的淡水鱼

解析 虫媒花和采粉昆虫是花和采粉的动物的关系;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是共生关系;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这些生物之间都存在共同进化关系。

答案 D

1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出现地理障碍

D.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D

15.生物分界的五界系统没有解决的问题是(  )

A.生命发展史的阶段

B.生物进化的方向

C.细菌的归属

D.病毒的归属

解析 五界系统认为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但病毒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界,所以五界系统没有解决病毒的归属。

答案 D

16.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正确。

答案 C

17.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种。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下图。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环境的影响

解析 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是生存环境不同导致的,但仍是同一物种,A错误;不同海拔高度蓍草是同一物种,能够杂交,B错误;若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还需原海拔处的株高数据,C正确;图示的自变量是海拔高度,不是花园环境,D错误。

答案 C

18.下列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A基因频率控制的性状不利于该物种适应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而实现的

解析 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因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A基因频率在降低,说明显性性状易被淘汰;从题表可以看出该种群有自然选择作用,生物已经进化,不适用PAa=2PAPa;生物进化虽然以种群为单位,但环境选择的仍然是个体。

答案 C

19.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的气温下生活能力很差,但当气温升至25.5℃时,突变体的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突变是不定向的

C.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D.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解析 突变体在21℃时生活能力很差,此时突变是有害的,而在25.5℃时生活能力大大提高,这时突变就是有利的。

由此可见突变的利或害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 D

20.如果在一个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

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

A.23.7%B.20%

C.18.2%D.15.6%

解析 由题知,种群中aa占25%,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一年后aa为25%×80%=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为75%×120%=90%,所以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20%÷(20%+90%)≈18.2%。

答案 C

21.早期的自养型生物出现的次序可能是(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自养、需氧异养

解析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不同,生物的代谢类型也不同,原始地球没有氧气,故原始生命是异养厌氧型,随着有机物的逐渐耗尽,自养型生物开始出现;出现了绿色植物后,由于其能产生氧气,故需氧型生物开始增多。

答案 D

2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解析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也可进入自然环境。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相关酶因温度低而活性降低,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为其他物质,而不是为了防止冻害。

抗药性类型属于适应环境的类型,抗药性基因属于有利变异,因此会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 D

2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解析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与环境无关;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答案 C

24.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

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

答案 C

25.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

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子比例为

解析 根据题意,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

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A项正确;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

,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对应图中b点,B项正确;当p=a时,由图可知,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

,F1代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

,C项正确;当p=c时,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

,则F1代,HH=

,Hh=

,hh=

,F1自交一代,其子代杂合子Hh=

×

,纯合子比例为1-

,D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4分)在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蝇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害虫处理的曲线为______。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____________,能________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________________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____________的后代。

(3)用电离辐射使雄性不育的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

(4)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消灭害虫的方法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________________,这对保护环境是有利的。

解析 电离辐射导致雄果蝇不育,使果蝇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数量的降低;若用农药处理这种果蝇,其数量会暂时下降,但在种群内变异是不定向的,对农药有抗性的个体会大量繁衍后代,因此,一段时间后,果蝇的数量会回升。

答案 

(1)b 

(2)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3)人工诱变  (4)农药污染

27.(9分)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基因(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

(2)据图分析,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故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与③。

(3)种群分布区域扩大了,这样⑥与⑦的生活环境就可能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从而导致生殖隔离的形成。

答案 

(1)遗传  

(2)②与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或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28.(15分)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是该种群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由图可知____(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____(填数字)代表a基因频率的变化。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将________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

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物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1-20%-40%)+1/2×40%=60%。

(2)对羽虱有抵抗能力的A的基因频率会不断上升,所以用曲线1表示,a的基因频率下降则用曲线2表示。

(3)由于三组鸟的尾羽起始长度是相同的,若将A组的尾羽剪下并用黏合剂粘在另一组雄鸟的尾羽上,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物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则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答案 

(1)60% 

(2)1 2 (3)①A ②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

29.(12分)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20

22

4

20

12

3

9

8

2

100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196

168

36

400

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____。

②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

③已知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解析 

(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

(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

=0.7。

种群乙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

答案 

(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①基因库 ②0.7 ③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