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完美格式.docx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完美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完美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完美格式
东城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4.6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卷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4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翘首(qiáo)粗犷(kuàng)耳濡目染(rú)
B.脂肪(zhī)颠簸(bǒ)随声附和(hé)
C.自诩(yǔ)涨红(zhǎng)杳无消息(yǎo)
D.修葺(qì)参差(cēn)迥然不同(jiǒng)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恻隐敞亮各行其是
B.犀利琐屑既往不咎
C.隔阂急躁谈笑风声
D.映衬蒙蔽一筹莫展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期盼不期而遇B.云霄气冲霄汉
C.鉴赏前车之鉴D.负载载歌载舞
4.初三
(1)班准备出一期黑板报参加学校优秀黑板报的评选。
宣传委员征集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积极响应。
有的同学在内容设计方面提出了十分巧妙的想法,有的同学在版式编排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构思。
根据这些建议,班委会出了黑板报,效果出色。
同学们请你为这期黑板报的参评说出一句推荐的话。
最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同学们的精雕细刻,没有人不夸这期黑板报是优秀的。
B.同学们别具匠心的设计,使黑板报的效果十分出色,你说呢?
C.在同学们的精雕细刻下,这期黑板报的效果太棒了!
D.同学们的设计别具匠心,黑板报的效果十分出色。
5.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苇塘的秋天到了,苇顶的穗子由绿变黄继而变白,
。
一些带着绒毛的草籽在风中
,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
A.
像一塘白发的老人
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
B.
像涌起的白色浪花
飞扬起来,落在人的肩上、头发上
C.
像一塘白发的老人
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
D.
像涌起的白色浪花
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脚
6.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和表达需要,在横线处补全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乡愁打动观众心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2》)开播后,在网络和电视上创造了收视奇迹,并跃居微博话题榜首位。
许多观众说,喜欢《舌尖2》就是因为它不仅拍摄了美食,更讲述了做美食的人和事。
其中浓浓的乡情更让不少背井离乡打拼的人留下了眼泪。
也有网友说,看到人们为准备食材付出的艰辛,让我们在体味美食的同时,学会感恩。
A.温情催人双泪垂B.体味美食学感恩
C.佳片掀起收视潮D.新作追求国际化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鹰张开翅膀在蓝天上摆成一个一字。
许久,身子一斜,任凭气流托着它回旋。
B.试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然后比较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C.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
D.“怎么对珍珍说呢”?
路上,我低着头,掂着漂亮的折叠伞,心里一阵犹豫……
二、填空(共11分)
8.默写(8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2),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1分)
(3)刘禹锡《陋室铭》中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2分)
(4)下面一组图画根据《桃花源记》绘制而成,描画的是渔人刚一出山洞时看到的景象。
请你在图片2与图片3的横线处填上最恰当的语句(用原文回答,每空不超过4个字)(4分)
图1: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图2:
图3:
9.名著阅读(3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
时期的诗歌305篇。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如运用大量的重章叠句,描绘某种场景,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例如我们学过的《
》中,写主人公与“伊人”隔水而望,通过反复咏叹,突出了③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三、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板》,完成第10-12题。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填空。
(4分)
(1)《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中“具”通“俱”,是“全、皆”的意思,《核舟记》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一句中“具”是“具备、具有”的意思,文中“则第二板已具”中“具”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一句中“为”是“被”的意思,《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中“为”是“成为”的意思,文中“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中“为”的意思是: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有奇字素无备者翻译:
12.本文内容简明,条理清晰。
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②空用原文回答,其它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每空不超过4个字)(3分)
文章第②段,首先介绍活板的①方法;其次介绍制版和印刷的方法,并且说明了印数越多越能体现的优点是②;然后,介绍了贮字的方法;最后与木制字模作比较,介绍③的优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
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一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
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
保姆说曾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
“红烧虾。
”医生再问,她回答:
“橘红糕。
”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
③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④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工作,都由她包办。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
至今我仍记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
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了一个老式瓜皮帽。
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我当成了谈心对象。
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儿紧张,害怕因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
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
只有我知道,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二
⑥医生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
妻子问:
“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
”医生说:
“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
”我们决定:
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
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
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
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
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
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
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个人情,只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
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
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三
⑩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弟弟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
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
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
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所以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⑪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
我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
妈妈,那4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
⑫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
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的有些故事,只有您和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⑬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14.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
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5.作者是如何做到把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的?
试举例分析。
(不超过150字)(7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6-17题。
(共12分)
文段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之后,汉朝与西域的使者、商人开始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和欧洲,又把西亚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东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交通贸易要道。
从广东出发,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在此,中国的瓷器、丝绸、糖、五金等多种货物被运送至埃及、罗马,并进口香料、宝石等。
有的学者根据陆上丝绸之路加以引申,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
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16.根据文段一内容,请写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的两个表现。
(4分)
文段二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称,因为他经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是丝绸。
而另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由东向西运送过丝绸。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主要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的主要是什么呢?
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和田玉首开了我国中原与边疆、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
到了汉代,丝绸商人利用这一古老的“玉石”通道又发展了丝绸贸易,中原地区的西域玉石消费量更是随之大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来的玉石广泛用作饰品、礼器、艺术品等。
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物品。
可以认为“丝绸之路”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17.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另一些学者”关于“丝绸之路”名称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8分)
答:
看法:
理由: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20题。
(共8分)
①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人格的养成具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作用。
时下一些人没有敬畏,不知珍惜,究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