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842285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docx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

收稿日期:

2006-12-14

[作者简介]乔翔,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政教室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

生。

[摘要]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

科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综述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980(200701-0014-04

2003年10月,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它一经提出,特别是2004年2月党中央举办省部级干部“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之后,受到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涌现了大量的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和理论深度。

现将近年来对于这一问题探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有的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客观需要。

目前还存在诸如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为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机制。

而新的发展动力、机制的确立,就要求有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

有的学者指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事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呈现出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这些矛盾如更为激化,不仅经济本身的发展无法持续,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因社会的失衡而被部分抵消。

因此,理性分析与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及时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总结,就成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事实依据。

有的学者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更快,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现实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它将进一步指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有的学者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

一个大国的腾飞和兴起,不仅取决于该国领导人和人民的努力,而且还取决于历史机遇。

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需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做指导。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

乔翔

(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政教室,河南洛阳471003

《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的历史主体论是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的整体性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的理论来源;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

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系统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而灵活的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毛泽东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铺垫;邓小平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的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直接的思想来源。

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和引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和用语,但在他的著作和一系列讲话中,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及涵义。

因此,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这主要表现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原则;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实施步骤;关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南;关于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论述为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战略重点;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的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出了现实课题;“三个有利于”论断为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与此同时,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积极阐释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有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哲学解读:

第一,科学的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有学者指出,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方面:

一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强调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二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三要认识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

有学者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第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还有学者在方法论意义上试图构建“四要素”(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分析框架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合理内核,吸收了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新发展观的科学合理元素,构建了一个涵义充盈的立体发展观,其科学的内在逻辑,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赋予人的发展以核心(重心地位;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手段,与自然和谐为前提,赋予经济、社会、自然以支点的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大体系中,构筑了人、经济、社会、自然的四要素“金字塔”型结构的科学发展系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

赋予了发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二维发展向度和丰富思想内涵。

四、科学发展观的特征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其特点主要展现在它的理论品格上:

(1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具有辩证发展性品格;(2科学发展观凝聚了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党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体现着时代特征,具有时代性品格;(3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继承、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理论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具有与时俱进性品格;(4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发展为民性品格。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

(1它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观,既具有很强的倡导性和激励性,又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2它是一个总体的发展观,既具有很强的全局性、战略性,也有一定的过程性和系统性;(3它是一个求实的发展观,既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概括性,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4它是一个辨证的发展观,既有很强的统筹性和原则性,也有一定的区别性和灵活性。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特征主要有:

(1人本性。

以人为本,通过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整体性和协调性。

发展是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价值观念变迁、社会转型、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并进的综合过程;(3持续性或长远性。

发展是持续的和长远的;(4内涵性。

发展的动力主要存在于民族、国家内部,发展是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5开放性。

科学发展观是融入世界发展大潮的发展。

五、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有学者从发展的思维范式、内涵、依靠力量、目标和政府的建设方向五个方面来概括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在发展的思维范式上,实现了从通过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向根据人民的需要谋发展以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思维范式的重大转变;第二,在发展的内涵上,进一步突破两个文明建设的局限,要求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第三,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对人才进行正确的定位,要求最充分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在发展的目标上,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第五,在新时期政府的建设方向上,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执政党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了从善于破坏旧世界到善于建设新世界的根本转变;第二,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了从“革命为民”到“执政为民”的根本转变;第三,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把阶级阶层作为“社会甄别机制”到作为“社会激励机制”的根本转变;第四,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真正完成了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观念”的根本转变。

也有学者把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九新”:

第一,“以人为本”厘清发展宗旨;第二,城乡统筹辟出“三农”新路;第三,“和谐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第四,土地利用走向集约型;第五,“循环经济”跃上发展前台;第六,缩小贫富差距,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第七,以科学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八,政府转型服务科学发展;第九,“经济外交”牵起两个发展。

还有学者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分析,指出科学发展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重要的创新。

第一,明确和突出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则,鲜明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的根本的原则和要求,将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作为评价发展效益的最终标准,这在发展学说史上是个创新。

第二,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概括地提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下,又针对当前的实际,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现阶段要着重贯彻的“五个统筹”的方针,这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第三,重视系统的制度化推进。

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

因此,

《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它要解决的发展问题,既具有有利因素,更具有难度和深度。

这就必然要求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规范务实,通过系统深化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强化对发展的制度化推进。

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色。

六、关于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学者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转变观念,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在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是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真正做到弃旧迎新,使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一致。

有的学者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并从五个方面解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性。

第一,正确的政绩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解释;第二,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第三,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第四,正确的政绩观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第五,正确的政绩观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根本尺度。

有的学者认为,树立和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着重解决三个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

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农民利益的保护;变革和完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和方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抓住战略机遇期和利用战略机遇期的关系。

有学者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从根本上说,要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着手:

第一,要从全面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努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法制化,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道义行为、行政行为转变为法律行为;第二,要改革和完善政府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标准;第三,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决策机制,有效约束政府偏离科学发展观的决策行为;第四,必须有切实有效的手段保障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五,应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大力培育社会发展事业机构和社会团体,并加强它们的能力建设,促进其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自主服务的意识;最后,还必须考虑一些更为具体的制度安排,例如,适当调节和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遏制造成不良社会与环境后果的消费行为等。

有学者指出,针对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原有的发展模式转向新的发展模式。

第一,要从过分突出经济增长,特别是实际上存在的“GDP中心论”,转向保持适度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政府政绩、官员政绩的评价上建立一整套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考核体系。

第二,要从过分突出发展中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更加突出注重全面提高人的发展能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要从过分突出发展的物质成果的增加,特别是GDP总量的增加,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全面降低发展成本,减少发展代价,特别是降低资本消耗,减少生态环境成本。

第四,要从过分突出以物质资本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以制度创新、提供体制保障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要从过分突出国有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转向使民本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经济力量。

第六,要从过分突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大多数人分享发展成果,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步伐,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程度。

第七,要从过分突出城市发展、城乡发展的相对隔离,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农村发展,立足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而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

第八,要从过分突出经济发展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九,要从过分突出对外开放中引进外资扩大生产规模,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通过吸引外资促进结构升级,增强参与国际竞争与世界分工的能力,拓展开放发展的空间,提高整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第十,要从过分突出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发展的职能,转向更加突出地注重政府通过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设定评价指标体系,指出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应,是评价科学发展观实践的着眼点;用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观点对发展效应的综合评价进行科学分类,是设定评价指标体系必经的先导性步骤。

它包括投(下转第23页

《长江论坛》2007.1期总第82期武汉、中部与长江流域发展研究

构建和谐开发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

从宏观决策如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布局、做出重大决策,到微观管理如日常工作,审批小项目、市容市貌管理、建筑工地管理,都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审视,凡是符合人民长远利益,有利于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就大胆负责的拍板决策,坚定不移的组织实施,锲而不舍的抓好落实;反之,就要舍得放弃,决不蛮干,不能出现顾眼前不顾长远、讲数量不讲质量、图经济增长却破坏生态环境等得不偿失的现象,保证和谐开发区的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迈进。

二是把加快发展作为构建和谐开发区的根本。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开发区只有保持持续快速经济增长,区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才有资金投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构建和谐开发区才有物质保证。

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开发区的第一要务抓住不放,为构建和谐开发区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开发区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在于让广大人民共享和谐成果。

在构建和谐开发区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要围绕“以人为本”做文章,凡是有利人民、惠及百姓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认真做好,如此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构建和谐开发区才有可靠的群众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开发区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要联系实际,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从解决开发区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开发区的和谐程度和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将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再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责任编辑陈卫民]

(上接第17页入产出顺利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效应评价;城乡一体、内外互动,实行统筹发展的效应评价;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其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效应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东岳论

丛,2004(1.

[2]龚培兴、刘雪明.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J].求实,2004(1.

[3]张德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J].马克思主义

研究,2004(1.

[4]张学森.科学发展观:

背景、内涵及创新点[J].中共四川省委省

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1.

[5]张广宇.“科学的发展观”产生的背景与诱因[J].中共济南市委

党校学报,2004(2.

[6]张华军、何忠国.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3.

[7]常樵.邓小平理论和新的科学发展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4

(4.

[8]季明.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长江论

坛,2004(4.[9]徐正兴、傅莲英.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J].求

实,2004(4.

[10]洪大用.试论科学发展观及其实施限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4(5.

[11]张书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义[J].天府新论,2004(6.

[12]葛焕东.邓小平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J].天府新

论,2004(6.

[13]陈全生.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J].唯实,2004(6.

[14]侯远长.中国共产党与科学发展观[J].中州学刊,2004(7.

[15]孙广军、朱建成.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J].理论学

刊,2004(7.

[16]阮正福.实施科学发展观面对的困难和问题[J].江西社会科

学,2004(7.

[17]侯远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发展观[J].理论前沿,2004(15.

[18]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组.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4(10.

[19]杨云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05(3.

[20]吴长清、陈若松.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J].湖南社会科

学,2005(4.

[责任编辑邓念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