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c
APC^-
Y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I。
消费函数:
C=a+^
式中,「-■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
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二)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减去消费的余额。
从公式Y=C+S可得:
S=Y-C
储蓄函数的公式(掌握):
S汀d(G+盼F+(l-圳
(1-血为边际储蓄倾向(MPS,或用S表示。
边际储蓄倾向同边际消费倾向相似:
投资函数:
-:
-1二―二
e表示自主投资,-dr表示引致投资。
(四)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国民收入增量/投资增量
投资乘数的公式
s为边际储蓄倾向。
上式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五)失业的经济影响(熟悉)
失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正常的水平或者说潜在的增长率。
奥肯定律:
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I个百分点。
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的政策含义:
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
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62页图I-26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表明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一一当代贸易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第二部分财政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二、税收的特征与原则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掌握)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它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理解税收的概念时,应该把握:
(1)税收的征收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税收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基本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
含义:
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
(2)税收的无偿性
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是区分税收收入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3)税收的固定性
(三)税收原则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税收原则不同。
1.古典税收原则(熟悉)
—
税收原则
威廉•配第:
最早提出税收原则一词
公平、确定、简便、节省
亚当•斯密: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税收原则的人
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
瓦格纳
财政政
策原则
又称为财政收入原则,具体包括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国民经
济原则
具体包括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
社会公
正原则
包括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税务行
政原则
包括确实、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
2.现代税收原则(掌握)
效率和公平是现代财政理论中强调的两大重要的税收原则。
(1)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
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方面的内容。
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
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税收行政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
(2)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如何衡量征税和纳税是否公平,一般有两种主张一一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受益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能力原则要求根据纳税能力来确定税收总额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比例。
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相同的纳税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是指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测量可具体分为收入、财产和消费支出三种尺度。
三、税负转嫁
(一)税负转嫁的方式(掌握)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形成税负归宿。
税负转嫁的方式主要有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和税收
资本化六种。
方式
解释
1.前转
又称“顺转”或“向前转嫁”。
前转是税负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
2.后转
又称“逆转”或“向后转嫁”。
3.混转(散转)
这种转嫁方式在现实中比较常见。
4.消转
自我消化税款。
消转是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形式。
5.旁转
也叫侧转,是指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6.税收资本化
也称为“资本还原”,是指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当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较具永久性质的政府债券等资本物品的交易中,税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最典型的
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税收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
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
素。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供
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课税商品的性质
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容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
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容易转嫁。
4.课税范围的大小
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难以转嫁。
5.商品的竞争程度
(五)李嘉图等价定理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二)财政政策的功能(掌握)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等出现的某些失衡状况的调节和制约。
3.控制功能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企业和居民等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控制。
4.稳定功能
在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措施,控制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在经济萧条、存在通货紧缩时,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扩大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三)财政政策的目标(掌握)
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P118)和经济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掌握)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等。
政策措施
运用或作用
1.预算政
尺$
策
(1)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米用赤字预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
(2)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米用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
(3)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时,米用中性财政政策。
2.税收政
尺$
策
(1)税收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在繁荣时:
增加税收,降低社会总需求;在肃条时:
减少税收,增加社会总需求。
(2)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3.公债政
尺$
策
(1)流动性效应:
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
(2)利息率效应:
通过调整国债发行利率水平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
4.公共支
出政策
「
(1)狭义的购买性支出:
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5.政府投资政策
(1)通过调整政府投资规模,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和未来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供求总量。
(2)通过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可以对经济结构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
过热时,降低投资支出水平:
萧条时,提高投资支出水平:
[当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时,但总供求结构存在问题时,有保有压。
」
6.补贴政
尺S
策
(1)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热时:
减少财政补贴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萧条时:
增加财政补贴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
(2)财政补贴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财政政策的乘数P121
P122的第三行
(2)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时…
财政乘数效应表明:
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才扩张效应的紧缩效应。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主要是指我国的现行国情相结合的政策,套用符合国情的说法就是,“稳健的”或是“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或是货币政策。
这个政策可以贯穿全书的财政与货币与金融这两部分。
什么样的国情现状或什么样的金融市场采用什么样的政策。
第十五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二)传统货币数量说
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是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熟悉)
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
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KxY
真=
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式:
二
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持现金来表示的,
它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
商品价格和货币
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
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的基本观点是: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
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一流动性偏好论(掌握)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即人们基于货币的流动性持有货币。
流动性偏好理论指出货币需求是由三类动机决定的(掌握):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把货币需求分为两部分:
前两项构成交易性需求,Li=Li(Y);后一项是投机性需求,
由利率的高低决定,L2=L2(i)。
L=Li(Y)+L2(i)。
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增大。
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就具有绝对性,产生“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掌握)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有四个:
①财富总额,弗里德曼提出了“恒久性收入”的概念,并认为“恒久性收入”越高,所需货币越多;②财富构成一一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
富之比。
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持有货币的数量就越少。
④其他因素。
M/P=f(Yp;W;imib,ie;1/p•dp/dt;卩)(掌握)
四、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各种定义的共同点:
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二是物价持续上涨。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
掌握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熟悉)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具体解释
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特点:
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2.
按表现形式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
开放性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
隐蔽性通货膨胀。
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3)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一一过度的信贷供给
2.主要原因
(1)财政原因;
(2)信贷原因一一信用膨胀
3.其他原因
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4)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1.紧缩的需求政策
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
1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削减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②增加税收;③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2.积极的供给政策
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
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被称为供给学派,其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
(三)货币政策工具
类—-,
运用
特点
1.一般性政策工具
(掌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将其所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咼存款准备金率
缺陷:
①超额存款准备金掌控在商业银行手中;②作用力度强;
③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
(2)再贴现
中央银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咼再贴现率
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
但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卖出债券
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具有优越性
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熟悉)
(1)消费者信用控制(重要)一一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一一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
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3)优惠利率
(4)预缴进口保证金
(四)货币政策的中介(中间)目标(熟悉)
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中间目标。
1.利率
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
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五、巴塞尔协议
(二)1988年巴塞尔报告(掌握)
1988年巴塞尔报告一一《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1.资本组成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
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_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2.风险资产权重
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
和100%权重越大,表明该资产的风险越大。
3.资本标准
到1992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
4.过渡期安排。
1987年年底~1992年年底
(三)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掌握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
1.最低资本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
但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1)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
当前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委员会也注意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和破坏力。
(2)计量方法的改进。
(3)鼓励使用内部模型。
(4)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巴塞尔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
(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
(2)培育银
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3)加快制度化进程。
3.市场约束一一强调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