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1595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 大题易丢分解析版.docx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备考黄金30题专题06大题易丢分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6分)

【答案】

1.AD

2.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2分)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2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

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

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

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

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

又如《卜算子•咏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题中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

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

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题中主要是情感比较;(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

弘治六年进士。

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

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

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

璋管卫河,亦忤中贵者也。

狱具,谪云南驿丞。

正德初,历云南佥事。

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

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

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

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

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

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

应期赉银币,以忧归。

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

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

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

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将行,籍上积谷数。

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

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

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

朝议大征岑猛。

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

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

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

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嘉靖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

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

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

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

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

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

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

世宁言:

“新河之议倡自臣。

今四月,功已八九。

缘程工促急,怨讟烦兴。

维熊反覆变诈,倾大臣,误国事。

自古国家偾大事,必责首议,臣请与同罢。

”帝不许。

后更赦,复官致仕。

嘉靖十四年卒,年六十二。

应期罢后三十年,朱衡循新河遗迹成之,运道蒙利焉。

(节选自《明史盛应期传》)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B.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C.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D.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

中,即禁中,指宫中;贵,地位显贵。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帝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宦官、内侍、中官、寺人等。

B.擢,提拔,是古代升任官职的常用词语。

擢右副都御史意思是提拔为右副都御史,本文中与擢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起、进、迁等。

C.忧即居丧,多指为父母居丧。

居丧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官员在家守丧期间,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之情。

D.致仕意为辞官退休。

致,交还;仕,官职。

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还有致事、致政等词,与乞骸骨、乞归等意思较为相近。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应期颇有政名。

李广的家人贩私盐,怕盛应期知晓,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在盛应期只身来武定时,知府凤应的妻儿吓得惶恐不安。

B.盛应期关爱黎庶。

为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奏免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申请了数以万计的救灾钱粮,并安排各府积极储备粮食以备荒年。

C.盛应期仕途坎坷。

得罪了太监李广,遭诬陷被贬为云南驿丞;开罪了抚宁侯朱麒,招来他们的流言;御史郑洛书还弹劾他以钱物结交权贵。

D.盛应期治河未竟。

盛应期接替章拯治水,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却遇旱灾,皇帝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工,最后还免去了他的治水权。

6.把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

(5分)

(2)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

(5分)

【答案】

3.A

4.B

5.A

6.

(1)(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2)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

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如本题根据句式的一致性原则,“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排除CD;句式一致性,“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排除B。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B项,起:

起用;进:

升迁;迁:

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

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

在文中指的是转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1表示举荐授予和提升官职的词语:

(1)表示举荐的:

举、荐、征、辟、察、召、策等

(2)表示授予和升迁的:

起、拜、授、除、迁、提、拔、擢、进、晋、升、封、陟等。

2表示罢免和贬谪的词语:

贬、谪、左、迁、罢、黜、废、免、夺、出(京官外调)。

3一般调动的词语:

迁、调、徙、改、转等。

4表示暂代或兼职的词语,表示暂时代理的:

摄、代、署、权、判、行、假(临时的,非正式的)。

5其他:

表示追封官职的,如“赠”,表示恢复官职的,如“复”,补另外,还有一些词语表示不愿就职或请求离职的,如:

去、不应、不就、不行、不受、辞、乞骸骨、致仕、告老、请老、归田。

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项,“扔掉私盐后跳入水中离开”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意思是李广的家人把私盐扔进了水中,不是人跳进水中。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实词要字字落实,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关键词:

(1)策、秩、寝、卒;

(2)条上、用、恚。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策”“寝”“用”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盛应期,字思徵,是吴江人。

弘治六年考取进士。

任命为都水主事,出京(赴任)管理济宁诸闸。

太监李广的家人贩卖私盐到济宁,害怕盛应期,把私盐扔到水中离开。

正好南京负责贡品的官员诬陷盛应期阻挠进献新船,李广从中陷害,逮捕盛应期和主事官范璋进了监狱。

范璋管理卫河,也是不顺从当权太监的人。

罪案已定,(盛应期)被贬为云南驿丞。

正德初年,担任云南佥事。

武定知府凤应死了,他的妻子代理知府事务,儿子凤朝鸣为非作歹。

盛应期只身进入武定境内,凤氏母子非常恐惧,归还了侵占的财物。

(盛应期)料想凤氏最终要叛乱,上奏(请求)降低她的品级,(专门)设置官职辖制她,(但)奏章被搁置没有处理,后来(凤氏)终于叛乱了.

(盛应期)提任右副都御史,管理四川。

讨伐平定了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

正逢泉江僰蛮人普法恶暴乱,富顺刁民谢文礼、文义依附于他。

普法恶死了,(盛应期)指挥何卿等人先后讨灭诛杀了谢文礼、谢文义。

应期被赏赐银币,因居丧而辞官回家。

嘉靖二年,以原来官职起用他,管理江西。

宸濠之乱后,人民遭受战祸未曾恢复,盛应期上奏请求免除了几十万缗钱的赋税,请求留下调拨给南京的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来解决饥民问题。

又命令各府储存了百余万的谷物以备荒年。

不久(他)担任兵部右侍郎,总管两广军务。

将要赴任时,登记呈报储存谷物的数目。

皇帝用陈洪谟代替他,并且奖励赏赐盛应期。

后来陈洪谟积储的粮食更多,也被赏赐。

盛应期到了两广,偕同抚宁侯朱麒监管参将李璋等,讨伐平定了思恩的土目刘召,又被赏赐银币。

朝廷商议大规模讨伐岑猛,盛应期备文上陈七条策略,说两广的士兵疲惫衰弱不能征用,朱麒等人很怨恨。

正好御史许中弹劾盛应期暴虐,朱麒等人趁机共同制造流言。

御史郑洛书又弹劾盛应期贿赂结交权贵。

盛应期已经转任工部侍郎,称病辞官回家。

嘉靖六年,黄河水泛滥涌入运粮河道,沛北庙道口淤积几十里,粮船被阻,侍郎章拯不能治理。

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求在昭阳湖东另外开凿运粮河道,作为长久打算。

商议还未决定,因为御史吴仲言召回章拯,于是盛应期在家被授任右都御史前往(治理)。

盛应期于是商议在昭阳湖东,北起江家口,南到留城口,开掘疏浚一百四十余里,比疏通原河道省力并且一劳永逸,民工六万五千,白银二十万两,限期六个月。

工程还未完成,正逢旱灾(上面责令)修身反省,言官大多认为开凿河道不是好办法,皇帝就立即下令停工。

盛应期请求宽限一个月完成工程,不被准许。

当初,盛应期请求让郎中柯维熊分管疏通支河,柯维熊全力支持开凿新河的决议,到这时也说工程不适宜。

盛应期上书请求自己负责治理,皇帝大怒,下诏,(盛应期)与柯维熊一起被免职。

胡世宁说:

“(开凿)新河的商议由我提倡。

到如今工程已经四个月了,已经成功了八九分。

因为工程工期急促,导致怨恨诽谤不断发生。

维熊变化无常,诡变欺诈,排挤朝中大臣,耽误了国家大事。

自古以来,国家中的大事失败,一定要问责第一位倡议之人,我请求和他们一起免官。

”皇帝不答应。

后来又赦免了盛应期,恢复了他的官职,(直到)退休,(后)嘉靖十四年去世。

年纪六十二。

盛应期新河停后三十年,朱衡依照沿袭他的新河的遗迹而将之开凿成功,水路运输通道得到很大的便利。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智慧与国学

王小波

物理学家海森堡给上帝带去了“相对论”和“湍流”两道难题。

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

当然,不是上帝的人对此倒有些答案,但我总是不信。

相比之下我倒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

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还有些妙论我更加喜欢: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

如果说我们都一无所知,中国的读书人对此肯定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

后世的人则以为:

天已经生了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

再后来的人则以为,精神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

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

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次遇到了一个人,自称能让每个死人的灵魂附上自己的体。

他决定通过这个人来问候一下死了的表兄,就问道:

你在哪里?

死表哥通过活着的人答道:

我在天堂里。

当然,马克•吐温很为表哥高兴。

但问下去就不高兴了——你现在喝什么酒?

灵魂答道:

在天堂里不喝酒。

又问抽什么烟?

回答是不抽烟。

再问干什么?

答案是什么都不干,只是谈论我们在人间的朋友,希望他们到这里和我们相会。

这个处境和我们有点相像,我们这些人现在就无事可干,只能静待外国物质文明破产,来投靠我们的东方智慧。

这话梁任公1920年就说过,现在还有人说。

洋鬼子在物质堆里受苦,我们享受天人合一的大快乐,正如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拿人间的朋友磕磕牙,我们也有了机会表示自己的善良了。

要不是达•伽马找到好望角绕了过来,我们还真闲着没事干。

从汉代到近代,全中国那么多聪明人,可不都在闲着:

人文学科弄完了,自然科学没得弄。

马克•吐温的下一个问题,我国的一些人文学者就不一定爱听了:

等你在人间的朋友们都死掉,来到了你那里,再谈点什么?

是啊是啊,全世界的人都背弃了物质文明,投奔了我们,此后再干点什么?

难道重操旧业,去弄八股文?

除此之外,再搞点考据、训诂什么的。

过去的读书人有这些就够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未必受得了。

把拥有这种超级智慧比作上天堂,马克•吐温的最后一个问题深得我心:

你是知道我的生活方式的,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上天堂而下地狱,我倒很想知道!

言下之意是:

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是啊是啊!

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7.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对某种偏向是种解毒剂”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6分)

8.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

(6分)

9.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案】

7.中国人自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或“自以为拥有一种超级知识,足够博学和聪明”),除了教育别人就无事可干。

(2分)苏格拉底对“智慧”的理解,(2分,如答“苏格拉底的话”或“苏格拉底的妙论”给1分)恰如一剂苦口良药,可以疗救国人自高自大的毛病。

(2分)

8.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2分)批判(或“讽刺”)了国人的抱残守缺,不思进取,(2分)呼吁跳出传统,寻求新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

(2分)

9.首先,由海森堡的难题引出苏格拉底关于智慧的论述;(1分)接着,分析中国人有一种自认为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偏向”;(2分)然后,用马克•吐温的故事讽刺国人的固步自封;(2分)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要努力去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

(1分)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

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

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8.【试题分析】题干“文章第三段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主要有哪些作用”这是一道考查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引述马克•吐温的故事”“作用”,作用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就是内容+结构。

就内容而言,须要结合议论文这一文体特点。

对此,我们要首先明确马克吐温故事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论述什么问题时引用这一故事的。

问题定位在文章第三段,注意阅读故事后的相关文字,就可看出用天堂里的人闲着没事谈论人间朋友和国人自以为拥有最高智慧可以拯救世界的盲目自大作类比,从而来说明作者要阐述的问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段落作用题解题思路:

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

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

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

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

中间:

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

结尾: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3.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

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

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本题答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入手。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这是论述类文本常考的题型。

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可按下面的思路来进行。

提出问题:

要具体答出提出了什么问题,怎样提出问题的。

文章一开始,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

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

辨明重要文句。

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

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

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

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

(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

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05年,瞿秋白进入冠英小学读书,学校校长庄苕甫是清末的举人,但他却具有维新思想,主张废科举、办学堂。

1909年春天,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学校校长屠无博在学生中间经常进行反清革命思想教育。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

1916年,17岁的瞿秋白进入社会谋生。

先在无锡乡间当国民学校校长,继而投奔武昌的堂哥寻找出路。

翌年,瞿秋白到北京进入俄文馆,学习俄文和哲学,开始“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

“五四”运动前后,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外来思想目不暇接,瞿秋白进行了广泛阅读与涉猎,他研究过美国的宗教新村运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狄德罗、卢梭等人的著作,而本着惠及人民大众的内在尺度,他的兴趣开始倾向于共产主义。

不久,瞿秋白觉得书本上的求索和朋友间的探讨,对社会主义仍如“隔着纱窗看晓雾”,看不真切。

这时,翟秋白有了以北京《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到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苏维埃俄国采访的机会。

在俄国,瞿秋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参观采访和调查研究,他觉得“共产党始终是真正为全体工人阶级奋斗的党”,他认为“共产主义学说在苏俄的逐步实行,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桩伟大事业,是世界第一次的改造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