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1458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4课)

  【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是否改变。

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沉浮作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的习惯。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法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

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

水槽1个,物体11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牙签、纽扣、药丸盒、玻璃球),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

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胶带、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观察物体的沉浮

  大家看老师是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呢?

(石头和木块),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它们会怎么样呢?

我把石头从水面轻轻的放入水中,石头沉入水底,我再把木块轻轻放入水中,木块浮在水中。

如何判断沉和浮呢?

标准是什么?

物体和容器底部接触是沉,物体和容器底部没有接触是浮。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物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板书课题)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

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袋东西,快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物体吧!

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3.谈话:

大家想不想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想啊,先别急,我们先来预测一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好不好?

请同学们把你预测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4.学生预测。

  5.谈话: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动手试试吧,看和我们预测的结果是不是一样。

我们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轻轻放入水里。

  6.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7.汇报实验结果。

  8.谈话:

我们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

  9.学生回答。

  0.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胡萝卜、橡皮。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

我们预测沉的物体它却浮了,我们预测浮的物体它却沉了,那你们觉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呢?

如果我们改变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会改变吗?

  2.讲述:

下面我们就以橡皮和胡萝卜为例研究一下,我们要用小刀把它们切分开,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3.谈话:

在实验之前我们还是先来预测一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册里面的“预测”、“理由”这两列。

  4.分发实验材料:

小组长来前面领小刀,把实验结果填在记录单上。

我们在切的时候下面垫上木块,免得把桌子切坏,要注意安全,千万别切手。

  5.学生实验。

  6.汇报交流。

  7.谈话: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

同一种材料

  体积变小

  沉浮不变)

  8.(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

  刚才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木块在水中是浮的,如果我们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把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会改变吗?

大家赶快试试吧!

  9.学生实验。

(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

  0.组织交流,怎么样,沉浮改变了吗?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呢?

  1.学生总结。

  2.教师小结: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

体积变大)

  3.小结:

把上面的两组实验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四、巩固置疑

  .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问题请提出来?

  【板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体积改变

  同一种材料{

  重量改变

  }在水中的沉浮不变

  教学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科学方法始终贯穿于课堂。

在刚开始创设情境的环节中,首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紧接着在观察实验中观察多种物体在水中的是沉还是浮的活动。

实验首先强调、示范把物体逐一放在水中再进行观察,并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提醒指导,让学生在正确地方法指导下亲历活动,最后在拓展活动中。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内容是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的重点又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

学生的认识经历是“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一知半解弄混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理清并强调:

上一节课的实验是“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这一节课是“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之间的比较。

在学生有这样一个认识上才能进行本节课的活动。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主要研究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法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

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

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

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实验二:

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层次: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

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轻重?

  体积?

  

  小球

  体积相同:

重的物体易沉,轻的物体易浮。

  

  变量控制

  

  圆柱体

  轻重相同:

小的物体易沉,大的物体易浮。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主要研究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以及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习惯。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法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7个,记录表(教材第8页)。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导入: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

  提问:

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3.讲解什么是排开的水量。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

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4.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5.学生动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思考上述问题。

  6.学生讨论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

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排开的水量增大了(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

  2.小结: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3.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就是因为排开的水量很大。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是以橡皮泥作为载体,研究改变物体形状导致排开的水量变化,从而影响物体的沉浮,所以要及时观察排水量的变化。

课前考虑过用量筒,也用量筒做过实验,若用小的量筒,量筒的口比较小身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若用大的量筒,量筒身比较长,不方便放橡皮泥,且放了之后再将其取出来也是个问题。

这种彩色橡皮泥一遇水即软化,在水中的时间应该尽可能短,因此,做完实验后应尽快取出来。

最后我还是用量杯来作容器,它上面的刻度分别是50、100、150、200、250毫升。

学生用的橡皮泥体积比较少,放入一块排开的水量大约是6-10毫升,然而,受刻度限制,读出只能是估计。

不过实验效果还算理想,基本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物体排开水量与沉浮状态的关系,即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排开的水量越小越容易沉。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4

  造一艘小船

  

  

  【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主要研究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了解船文化,体验船的承重和船舱的大小是和船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若干,。

  学生准备:

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法学法】

  讨论法

  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船的发展史

  .船一直以来是水上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欣赏完这些图片后,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船的发展史?

  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船的发展史。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解)

  4.我们可以通过“古观落叶以为舟”就知道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

人骑坐在圆木上,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在里面,并随身携带自已的物品,这就是人们最早的船---独木舟。

从这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做面积大的筏,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

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随后人们又在长期经验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帆船,刚开始帆不能动,只有顺风时才可以用。

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浆。

后来人们明白只要使用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帆就可以推动船前进,于是发明了转动帆。

  经过几千年发展,18世纪欧洲出现了明轮,后又出现蒸汽机,船开始向更现代化,更完善的发展。

  二、做一艘橡皮泥小船

  .欣赏完这些船,了解了船的发展史,大家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船?

  2.出示材料:

橡皮泥

  3.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我们如何造出一艘载重量大的船呢?

  

(1)把船造得尽量大

  

(2)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大后,载重量也多。

  4.今天我们用老师发的垫圈来表示载重量,垫圈越多,意味着----载重量越大,我们要做的是比比哪个小组在橡皮泥一定的情况下,哪组的小船载重量大。

  5.那把垫圈放入水中有什么要求吗?

四人小组讨论

  6.出示实验提示:

  

(1)先把船平稳地放入水中,不可以浸水。

  

(2)放垫圈的时候尽可能平稳,一个个的放,当最后一个放入水中而船沉浮了,那么最后一个不算船的载重。

  (3)边放边数,实验三次,注意卫生。

  7.出示小船制作要求:

装载量大,平稳,美观,大方。

  8.现在我们就按大家说的这些评比条件,用橡皮泥开始制作小船,相信大家一定很棒。

  9.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去欣赏别的小组小船。

  四、用其它材料造船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事先做的小船,展示给同学们看,介绍一下你的小船,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有什么优点?

  2.没有带材料的同学,请你按书本P10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小船,用什么材料,自己觉得小船有什么优点,写在作业本上。

其它同学按自己做好的小船写在作业本上。

  3.各小组把船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4.没有带船的小组,老师这里有一些纸,试着用纸去实验一下。

  5.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你的小船还需改进什么?

试航之后,你觉得它还有什么优点?

  6.请各小组把船拿上来,开一个小型船展览会,全班欣赏,评一评你认为哪艘小船比较好。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小船的载重量越大,上升的水位就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