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1420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Nations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UNCTAD,简称“联合国贸发会议”)2015年6月24日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WorldInvestmentReport2015)显示,201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由2013年的1.47万亿美元下跌至1。

23万亿美元,下降幅度达16%。

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下滑相比,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继续快速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投资,对外投资金额高达1160亿美元,同期中国利用外商投资金额为1196亿美元。

如果将中国企业在国(境)外利润再投资和通过第三地的投资纳入统计范围,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为1400多亿美元,超出中国利用外资额大约200多亿美元,首次超过外商来华投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和全球对外投资流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同时,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占国际对外投资总额的11%左右,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

虽然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与美国之间的差距较大,但从投资增长率的角度分析,美国企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除2011年外,对外投资增长率均为负值,呈明显的负增长趋势。

与之相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2007~2014年以年均30%的速度持续大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以上的对外投资规模。

图1:

2014年第3季度—2015年第3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兼并收购图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特点分析

(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塑造国际品牌形象。

同时,相关部门修改了对外投资审批办法,放宽了对外投资的限制,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积极性。

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进行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积极建立国际产业价值链。

从2010年开始,尤其是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之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数量和金额方面突飞猛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到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无论从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规模方面,中国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差距较大,尤其在投资规模上不能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

但近年来,民营企业投资活动频繁,涉及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历练,民营企业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向发展品牌取得海外销售渠道、获取当地市场转变。

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主力,这虽然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对外拓展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二)中国参与主导国际金融体系,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协调众多国家货币制度、法律制度及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WoodsSystem),使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产生了两个主要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和世界银行(WorldBank,WB)。

美国等在这两大机构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掌握着话语权,尽管两个机构历经多次调整,美国的实际控制力有所削弱,但其基本性质和整体权力分配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Crisis)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缺位、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结构中缺乏发言权等问题一一凸显,同时,由日本掌舵的亚洲开发银行(AsianDevelopmentBank,ADB)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地区经济和完善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有限。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习主席曾多次提出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国际金融体系构建中,首先是亚投行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推进亚洲地区一体化进程,还将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进一步改革。

同时丝路基金也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搭起融资平台,弥补了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的缺口;其次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NewDevelopmentBank,NDB,又名金砖银行)的成立,在应急储备机制方面将保障金砖国家在面临经济金融风险时,有能力借助上述基金抵御潜在风险。

还有上海自贸区吸引了如英国、新加坡、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金融合作。

随着中国金融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完善国际金融秩序的积极参与者与改革者,不仅提高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而且对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有益补充.

(三)自贸区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新出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民营企业虽然已经克服了基础薄弱的劣势,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整体力量还相对单薄,存在资金实力弱小,融资渠道窄等困难。

比如民营企业直接从大型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难度相对较高,只能从高利率的其他渠道获得融资,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在利用外资方面,法律规定,境外投资的前期费用汇出一般不得超过境内企业申请的境外投资总额的15%,民营企业因自身实力弱小往往深受影响。

中国试点的自贸区鼓励双向投资,既鼓励中国企业通过自贸区“走出去”,也鼓励海外企业通过自贸区“走进来”,而且更强调以人民币或美元进行投资,使资本账户的处理变得很便捷,外汇管理方面的监管要求也相对放宽。

2014年前8个月,仅仅通过上海自贸区完成的对外投资项目就高达79个,有17亿美元的对外投资通过上海自贸区投向境外。

显然,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2014年9月,商务部发布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对中国企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投资实行核准管理,其余均实行备案.在这方面,自贸区走在了前面,以上海自贸区为例,目前对外投资项目在自贸区完成整个审批流程只需5天,不仅简化手续,而且把金融改革作为自贸区开放创新的重中之重,鼓励以人民币或美元对海外进行投资,为民营企业打开了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便捷通道。

(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高新技术输出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内及跨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凸显,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实施更需要交通网、信息网、金融网及各种各样的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而参与网络的建设不仅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和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由于投资空间很大,促使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

根据商务部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在铁路领域的海外累计签订合同额为247亿美元,其中中国铁建同尼日利亚签署的铁路建设合同金额高达119。

7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签署的最大金额的单笔合同。

中国南北车海外总合同金额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北车获得波士顿284辆地铁车辆装备的订单,金额为5.67亿美元,是中国轨道交通设备首次进入美国市场。

合并后的中国中车正积极投标美国的轨道交通项目。

此外,中国中铁参与俄罗斯的高铁建设,合同金额高达24亿元,意味着中国高铁技术真正地走出国门.同时,中国核工业集团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再出海,与阿根廷核电公司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

(五)投资行业结构逐步优化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日趋成熟,从早期的倚重寻求自然资源转向全球战略布局。

投资产业由早期集中在能源矿产类扩展到科技、地产、金融、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优化的多元产业格局。

同期并购市场上多元化趋势也日趋明显:

2014年,中国公司能源矿产类并购交易金额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61%下降到16%;而科技、媒体和通信(TMT)行业的比重则由6%增长到21%;农业、地产相关类行业也成为交易热点。

 

(六)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大规模投资增加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数据分析,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的投资案例数高达407起,其次是10~100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比较多,达到121起。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领域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同时,对这些传统行业的投资呈现下降趋势,对基础建设和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的投资有明显的增长。

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在发生改变,更有选择地吸收外资,重视提高本国的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

表1:

近期海外基建大单或洽谈中项目时间金额

时间

金额

国家

内容

2015年1月

1.5万亿人民币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中国拟构建莫斯科至北京的高速铁路,全程超7000公里,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

2014年12月

180亿美元

哈萨克斯坦

中哈两国围绕“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达成了初步共识,合作涉及基础设施、公路、住房等领域

2014年12月

678亿人民币

新加坡、马来西亚

由中国铁建等公司组成的财团,预计将获得吉隆坡到新加坡的340公里的高铁建设合同,这将是东南亚的首条高铁

2014年12月

106亿美元

泰国

中泰两国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合建总长800多公里的铁路

2014年11月

119.7亿美元

尼日利亚

中国铁建将参与承建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项目全长1402公里,全线设车站22座,设计时速120公里

2014年11月

600亿美元

巴西、秘鲁

中国与巴西、秘鲁将设立联合工作组,推动合作修建“两洋铁路”。

“两洋铁路"是指连接太平洋岸及大西洋岸的铁路项目,长约5000公里,需新建约3000公里铁路

注: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媒体公开报道

三、我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不断上升

传统上,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取决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该国的直接投资之差额,即约翰·邓宁所谓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NetOutwardInvestment)。

邓宁将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用以衡量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状况,认为一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通常呈现出一个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转移的发展轨迹。

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企业不仅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也不具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基础条件,故而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接近于零,处于国际直接投资低水平均衡状态。

随后会先经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加大,但尚无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高负值水平阶段;继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及企业能力成长,企业具备一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进入净对外直接投资负值水平不断降低的阶段;随着经济结构的日益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而吸收外资保持平稳,两者规模差距不断缩小,达到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保持于高位均衡的状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轨迹基本印证了上述理论的核心观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出口创汇、提升国际储备为主要特征,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国而非输出国.尽管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相比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却发展缓慢。

如今,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上升首先表现为,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增速的加快,我国年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2005~2014年间,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差已从期初的600多亿美元缩小至约125亿美元,可以说我国正接近进入双向投资高水平均衡的新阶段。

上述概念和衡量指标只是一国国际直接投资输出水平的纵向检验,国际直接投资地位更应该是在一国资本输出能力和全球资本配置能力的国际横向比较中体现。

因此,一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水平及其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动中的占比状况和相对地位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归属于该国的全球资本控制和配置水平。

自2003年中国对外经贸部门权威发布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实现连续12年增长,2003~2014年的年均增速高达39.8%.根据联合国贸发大会的统计,2005~2014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占比从1.45%上升至8。

57%;同期,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世界排名也从第18位逐级提升至第3位.

 

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上升还体现为中国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及交易规模屡创新高。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不仅从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转向同时进军美欧成熟市场,而且从主要进行绿地投资转向开展大规模跨国并购。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2004~2014年中国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复合年增幅达9.5%,交易规模复合年增幅达35%。

与国际直接投资交易总额及交易数量同步上升的是中国大额海外并购数量的提升,以及跨领域投资和系列化投资案例的出现。

国际上一般将10亿美元以上并购称作大额并购,30亿美元以上则为巨额并购。

根据普华永道统计,仅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就有14宗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交易,占同期176宗中国海外并购交易的约8%[3]。

复星集团是跨领域系列化投资的典范,仅2012年就在海外完成6笔并购交易,横跨医疗、保险、旅游等多个产业领域.2011年复星集团以2500万欧元收购希腊FolliFollie集团、度假地运营商地中海俱乐部(ClubMed);2013年投资遍布全球:

收购美国奢侈品女装St。

John、意大利顶级男装品牌CarusoSpa和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公司AlmaLasers;2014年收购葡萄牙最大保险公司CaixaSeguros旗下全资附属公司Fidelidade、Muhicare、Cares各80%股权和德国私人银行BHF股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日益全球化是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上升的又一表征。

截至2013年底,中国1。

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54万家,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地区),覆盖率为79%。

其中,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7。

9%,欧洲为85。

7%,北美洲为75%,不仅改变了以往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地区),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的基本格局,而且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由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反向流动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地区分布更倾向于向北美洲和欧洲等高技术和品牌成熟市场挺进。

2004~2014年,中国企业对东亚市场的并购数占比已从53%降至15%;同期对欧洲市场的并购占比则从13%上升至37%;北美市场占比也从11%升至23%;即欧美发达国家占比达60%,已经成为中国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地.

但与此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其一是与当今中国庞大的经济产值、国际贸易和外汇储备规模相比,中国明显缺少能与西方一流跨国公司相抗衡的本土跨国公司;其二是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失败案例和冲突案例时有报道,显示中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国际化经验和社会责任意识偏弱.近年来,国际上多个机构和学者(DanielH.Rosen和ThiloHanemann,2009;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15)先后发布了有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投资能力的分析及预测报告,较为集中的观点是:

中国目前具有主权背景或国企背景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加,而私人资本投资海外却受到限制;中国企业最大的困难是缺乏长期国际直接投资的管理经验,中国虽然已经跻身国际资本输出的大国行列,但却并非是国际投资的强国。

四、我国国际直接投资存在的失衡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已从国际直接投资单向吸收大国转变为双向投资大国,但从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持续十多年的净国际债权国身份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失衡状况仍不容忽视。

(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国际地位失衡

目前,中国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排名已跻身世界第三,2013年与流量第二名的日本差距为279亿美元,2014年已反超日本,与第二名中国香港的差距为267亿美元。

但就存量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排世界第11位,且存量规模远远落后于美、英、德、法、日各国。

截至2013年就存量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仅为美国的10。

4%、日本的35%、德国的38。

6%和法国的40.3%。

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净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较看,差距则更为明显。

首先,世界经济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超过外来直接投资存量,从而显示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主导格局;其次,虽经历了金融危机和失落的二十年,但2008~2013年,排名领先的美国和日本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都还在日益扩大,显示其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的地位只升未降。

反观中国,虽然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大幅提升,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仍远低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存量,显示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依赖仍远超于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倚重,与中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国际地位失衡

在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和收益率却并不令人满意.来自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2011年的研究报告称,过去二十年里,在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而中国的跨国并购成功率约为三成,即有67%的国际直接投资不成功。

而波士顿咨询集团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5年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处于较低水平。

2008~2014年,美、欧、日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分别为85%、84%和75%,而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仅为67%。

来自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级参赞梁才德的观点也透露出同样信息:

在境外投资的1。

8万家企业中,“1/3不成功,1/3勉强维持”.2012年,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披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约为40%.

从各国对外投资收益率比较看,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债权和股权类证券投资收益基本持平,甚至更高。

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率水平为4.3%,远低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长与收益率仍处低位间的失衡状态。

(三)对外直接投资类别的国际地位失衡

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类领域看,金融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和数量间失衡严重.截至2014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6463亿美元,而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345。

53亿美元,占比仅为20%;如以2014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看,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148.68亿美元,占比更是仅为12。

81%。

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达15300家,而拥有海外业务的中资银行数仅为18家;中企设立的境外机构数25400家,而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数仅1127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的地有184个国家和地区,而中资银行设立海外业务网点的国家和地区仅有51个。

这一状况与世界主要投资大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银行追随工商企业国际直接投资步伐、加速国际化的情形相去甚远。

根据《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2015》的数据,中资银行境外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占比远低于国际大型银行。

近八年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平均境外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占比分别为8。

09%、6。

12%和6。

30%。

同期,花旗银行的境外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占比依次为60.29%、50。

59%和50。

32%;汇丰银行的境外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占比为48。

36%、62.35%和69。

o5,两家外资银行的水平均达到中资五大行平均值约8倍左右。

(四)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国际地位失衡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但国有企业仍占据55%,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力,然而国有企业的跨国化水平和品牌国际影响力却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贸发大会《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世界最大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平均值约为60。

0%,发展中国家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平均值为52。

1%,其中金砖国家俄罗斯、南非、印度人榜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分别为33。

0%、52.7%和50。

1%,而中国入榜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仅为24.5%。

另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及其分析报告》,2013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化指数不仅远远低于2013年世界100大跨国公司61。

06%的平均值,而且也低于2013年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37.91%的平均值。

即使是与同为国有企业的海外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国有企业地位也相对落后。

在按海外资产统计的全球前10大国有跨国公司排名中,中国仅有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家入榜,而这唯一一家人榜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却最低,为17%,与领先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差距悬殊,远低于49。

9%的均值水平.

四、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未来发展路径分析

起步于资本和外汇“双缺口”现实的中国外向型经济,长期以来呈现出单向国际化和浅度国际化的倾向,即以引进外国资本、扩大对外出口为典型特征。

中国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失衡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单向国际化和浅度国际化下的不利结果.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已实现历史性跨越,在资本和外汇“双过剩”的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失衡局面不仅与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不相适应,而且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出路是需要立足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全球资本重组和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背景,构造以中国企业配置全球要素,以中国资本整合世界资源,从而实现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新追求。

(一)着眼于加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能力

在世界经济经历重大格局变化和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开放型经济面临由外资推动、出口导向为主转向由创新驱动、投资引领转型的挑战。

其本质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亟需从以商品贸易为纽带的“浅度国际化”和以引进来为主的“单向国际化”转变为以投资为纽带的“深度国际化”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国际化",实现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充当相对被动角色,向在构造全球价值链中充当主导配置角色的转换。

立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现阶段中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应从服务于商品出口的“顺贸易性”角色,向建立全球价值链,成为生产力提升和产业创新的引领者转变。

我们应借助全球产业资本调整重组、产业创新呼之欲出的历史性机遇,扩大海外资源收购、产能收购和经营性股权收购,积极探索中国资本嫁接全球资源的路径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直接投资方式,形成以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服务贸易、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的新格局,实现从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向海外生产力提升的转型,使之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为此,我们需要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积极推动建立全方位投资保护、服务和促进体制框架。

在国际层面,不仅通过积极参与双边、区域和多边各层面投资自由化和保护协定及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扫清外部体制障碍,寻求有利的投资准入和公平待遇,更要主动倡导投资自由化新理念-—强化国际直接投资与当地发展的有机连接;在国内层面,以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审核制改备案制为起点,仍需要从构建高效开放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出发,对当前多部门管理和多重监管的不利体制进行改革。

为促进国际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的有机互动,需要进一步放松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进出人管制,制定便利于“走出去"企业整合海内外投资点要素跨境流动的投资便利化政策,探索有利于海外研发创新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