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案.docx
《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案
商业街区规划设计方案
一、规划背景
规划地区地处淮安城市商业中心区东北部,南临城市东西向轴线淮海东路,西临城市南北向轴线淮海北路,东临城市次干道银川路,北临交通路及市体育健身广场。
规划用地总面积9.3公顷(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该地区交通条件优越,商业金融地位十分突出,是全市最重要的黄金地段。
为促进淮安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树立良好城市形象,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淮安市商业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先对其东北片区进行城市意向设计方案竞选。
二、规划依据
1、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2、淮安市“十五”计划及2003年淮安市中心城市建设目标。
3、淮安市中心商业区东北片区概念规划设计任务书。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三、规划区现状分析与定位策划
1、现状概括与分析
(1)用地现状与构成
地块现状有商业设施、宾馆、办公、小学、新建小区以及旧住宅楼。
沿淮海东路从西向东依次为淮海宾馆,新亚商城(建设中),水利局勘察设计院宿舍,时代超市。
沿淮海北路从南向北依次为淮海宾馆,淮海永红商厦,新华书店(已设计待改建),东港大酒店,市公交公司,路灯管理处、万国物业,工商银行。
沿银川路向北到交通路依次为时代超市,时代花园小区,零散住宅的(底层沿街为小店面),清河小学。
地块内部多为住宅,多为低层(2-3层),也有少量多层(5-7层)。
沿师专路两侧为店面。
(2)建筑质量与风貌
淮海宾馆主楼为八十年代常见造型的15层大厦,略显陈旧,地处城市中心最重要的交通节点,难以体现时代感,达不到标志性建筑的要求。
沿淮海东路:
新亚商城在改建中,体量庞大。
可以由过街天桥直接进入。
水利局勘察设计院宿舍外观较陈旧。
时代超市新完成立面改造,用色鲜艳、明快。
沿淮海北路:
淮海永红商厦外观较陈旧,建筑质量一般;体量上类似于淮海大厦的裙房。
新华书店已经过建筑设计,待重新开发为书城,功能不变;附带宾馆住宿。
东港大酒店与市公交公司紧连,建筑外观质量一般;公交公司占地较大,容量极低。
路灯管理处与万国物业的外装饰为涂料饰面,仿古典欧式风格,与作为城市主干道建筑所要求的品位形象不甚相符。
工商银行主立面新做完外装饰,用材良好,能体现一定的时代感;但是次立面改善不大。
沿银川路:
时代花园小区面貌较新,质量良好。
清河小学建筑外观一般。
其它建筑质量较差。
(3)空间肌理与街巷
沿街建筑大都与相邻道路保持平行或垂直,并将机理往地块内部延伸。
师专路对向淮安师专大门,基本与银川路垂直相交;对内部房屋的机理和朝向有较大作用,并形成街巷空间。
淮海宾馆的布局略显突兀,与周边道路没有明确关系。
(4)道路交通与设施
区内道路网络不成系统,流线组织紊乱,人车混行,可达性不佳,机动车行进困难,停车无序;导致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增大。
(5)周边环境与景观
地处中心区,西南角与城市中心雕塑___淮海明珠相邻,参与围合城市节点,景象繁荣。
地块侧为体育健身广场,开阔美观。
路灯管理处的马路对面为昌盛路,要考虑对景。
银川路对面为淮安师专,景观绿化良好,文化氛围浓郁。
2、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显著
地处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带,交通便利,人气旺盛。
(2)文化底蕴与资源丰富
与师专和体育馆、健身广场相邻,发掘城市底蕴,人们易于共鸣。
(3)经济形势好
目前正好是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时代,人们对于商业开发有迫切要求,当然对开发形式的多样化也有要求。
利用中心区的原有基础,有条件建设成高品位、现代化、多样化的商业区。
(4)开发整体化、系统化
整合地块的一体化规划,便于引入新概念,形成功能、流线、商业模式、空间形式的系统;满足人们现代休闲娱乐的需求,树立城市新形象。
3、发展定位
该地区可以发展成最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商业中心区部分,包括大型商场和小型零售商业街结合的形式,兼有餐饮、娱乐、休闲;并且附带宾馆、办公、金融等功能。
四、规划原则与目标
(1)规划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将近期开发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营造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和地方化特色的新中心商业区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
(3)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为本地市民和游客创造一个休闲购物、娱乐游憩的现代化场所;改善该地块的城市窗口形象,增强淮安人民的自豪感。
(4)规划力求可操作性,要求既具有整体控制的刚性原则,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期实施;又肯有适应性,应对不确定开发需求。
五、功能区划与用地布局
功能以商业为主,兼顾各种互补功能。
功能组织根据任务书要求结合现有商业布局和地段条件考虑,强调功能多样化,使用时段尽量覆盖较长时间,使核心区保持热闹氛围。
地块内功能以商业为主,兼顾各种互补功能是国际步行商业街开发建设的重要经验。
城市步行商业街可以整合商店零售业、办公、酒店、文化娱乐设施等多种功能,发挥多元性市场综合效益。
商业设施的效益主要建立在人流聚集的基础上,如果把城市休闲娱乐活动引进商业步行街。
必将加强步行街的吸引力,聚集更多的人流,并延长其逗留时间。
休闲娱乐活动和设施所吸引的人流。
也将部分转化为步行街的购物及餐饮消费人流。
步行街的繁荣又将促进上述行业兴旺,起到多种物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成为淮安最具吸引力的商业及文化娱乐场所。
地块内的办公,金融等功能相对集中,便于车辆分流,并共享部分公共设施。
商业布置充分考虑人流的行进路线,在平面和空间层次上保持人流行进的连贯性。
在银川路一侧布置地块集中地面停车缓解城市主界面的停车压力,停车与绿化相结合可与周边的住宅小区以及大学、花园等相互渗透,充分共享。
地下层主要布置停车、商业和设备等辅助用房,地下车库主要分布在沿街高层建筑地块,解决办公与商业的部分停车,保证商业步行不受干扰。
另在地块南侧设集中地下停车与物流中心以解决现状新亚商城与时代超市的大量停车与物流的需要。
六、道路与交通组织
街区内道路与交通组织原则:
人车分流是首要的。
同时,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位。
车行路与步行街交路口实行步行优先原则,尽量保证步行街的连续性,货流与人流分流,互不交叉。
具体的措施如下:
(1)车行流线布置在建筑背面避开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尽端式道路,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
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街区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扰。
(2)自行车停车在入口处设集中停放处,在淮海北路与银川路沿街结合花坛分组设置部分小型停放处。
(3)为使步行系统连续化,通过地下商场,二层过街道连廊加强不同层面的行为连续。
等淮海明珠转盘改造后,地下商业可以与城市的地下步行人流衔接。
(4)货运:
大量集中货运可通过地下层解决,少量常规货运可通过与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决。
七、空间组织与环境设计
1、空间景观网络与轴线系统
商业街区的布局以线性的步行系统为主,同时与大型公共空间,庭院,以及广场绿化相结合,形成人性化的现代购物空间。
街区的空间景观轴线城市景观相结合,形成城市景观视廊,同虹将城市绿带引入街区,构成有机的形态。
根据美国经验,好的商业步行街不仅能吸引顾客,也能引来商家,根据经验,他们愿出高于平均价格20-25%的租金来租用这些零售空间。
步行街属于在一根轴线上水平展开的空间,本街区拟在步行轴线上选择若干节点,将空间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广场,打破线性空间的单调,有节奏地营造出空间的高潮点,如西段入口广场、南段市民广场和中心广场等。
通过不同形式和气氛的广场,营造丰富变化的外部空间。
沿街店铺形成尺度宜人、符合中国人购物心理的“骑楼”空间。
核心区内东西向人行路线的组织主要有两种空间形式,一种是宽度10M左右的步行商业街,一种是结合建筑的中庭空间。
上述的东西向人行路线以步行街为轴组织在一起,限定了主要外部空间形式以此为基础,结合总平面规划中建筑形态的考虑,核心区(步行街区)两侧以四-五层为主,街区延淮海北路布置一组小高层,形成城市
街区的标志性景观,在中心广场布置小高层宾馆,弧形的形态进一步完善空间构成,成为重要的地标,同时也在寸土土金的中心区保证一定的容积率。
通过联廊,天桥,整个街区形成紧凑的组织结构。
2、空间节点与标志性建筑
(1)淮海东路入口广场:
该广场集功能性与休闲性与一体,从交通上缓解新亚商城和时代超市人流集散的压力,同时地下物流与停车也保证了周边正常运转的需要。
广场上建设少量的餐饮服务(处理为景观建筑的形式),形成一定的空间围合,同时对时代小区起一定的遮挡作用,完善城市主界面的景观层次。
广场用喷泉引导人流路线,对景为街区的中心广场,加强景观的纵深感,绿化设计考虑隐蔽地下设施的出入口,同时形成一定的区域系统。
(2)淮海北路入口广场
广场与淮海北路沿街绿带结合,形成连续的步行景观界面的节点,广场成为商业街区西面的主入口,半圆的形态增强入口的标志性,水景由中心广场延伸而来,两者通过线性的水流联系,对人流起一定的导向性。
主对景为街区的中心广场的张拉膜结构,加强景观的纵深感,吸引人流进入。
(3)银川路入口节点
广场与银川路沿街绿带结合,地块沿银川路一侧留处较多的过渡空间,一方面考虑到地面停车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降低对淮安师专的环境压力,提供充分的缓冲空间。
广场以硬地结合绿化,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与淮安师专形成对景。
(4)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为该区域最重要的空间节点,是整个街区的“核”,空间组织的最高潮,中心广场采用圆形的形态,揉合了由于街道走向而形成的复杂多向性,广场上的建筑这充分呼应广场形态,强化特定的空间气氛,张拉膜结构下为地下商业的出入口中,同时其自身也成为重要的标志性景观,广场水体和绿化设计打破各向均质的圆形构图,体现现代空间的多重涵义,暗示多元的城市生活和市民文化。
3、环境构成要素
(1)基面要素,即构成环境底面的要素
车行道设置在建筑相对游客的背面,表面铺装不做过多装饰,根据需要可以选择混凝土板成品、混凝土或优质沥青路面。
步行结合购物街道和广场处理,地面铺装设计得既能对人流起到引领和停留的暗示作用,又富有商业气氛和休闲情趣。
广场地面结合绿化布置,通过细致的环境设计,根据人群的多种行为模式,选择相应的材料。
适当布置小块水池,结合喷泉,动态的给予活跃因素。
建筑的顶部也可以适当布置环境,形成休闲平台。
地面停车场结合绿荫带,选用植草砖和透气混凝土材料。
(2)围护要素,即构成围护面的要素
步行街两侧的建筑立面,以店面、灯箱、广告、橱窗等混杂的语言,表明了街道的性质,烘托出商业氛围。
围护机与街面的高宽比例,符合商业行为模式,对商业气氛起重要作用。
连廊、绿篱、树木等延续的界面也对空间的限定有重要作用。
(3)设施小品、城市家具要素
设施小品和城市家具是商业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方便人们使用,满足心理和实用需求,创造舒适环境,增加文化氛围,保障安全。
商业区内的设置包括以下几类:
信息设施:
指路标志、方位导游图、广告牌、信息栏、时钟、扩音器、电话亭等。
卫生设施:
垃圾箱、烟蒂箱、痰盂、洗手器、公共厕所等。
娱乐服务设施:
室外坐具、桌子、太阳伞、游乐器械、休息廊、售货亭、自动售货机等。
照明安全设施:
室外灯具、消火栓、火灾报警器等。
艺术景观设施:
雕塑、艺术小品、壁画等。
无障碍环境设施:
包括为残疾人设置的各项设施。
4、夜景照明
中心商业区作为淮安市的公共活动场所,为满足日益丰富的夜生活需求,须实施夜景亮化工程,运用各类灯光照明器具,精心设计得多姿多彩,成为城市中名副其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夜景照明可根据商业区的具体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及灯具选择,计算照度,色调搭配。
其中泛光灯使用最多,灯具类型也较丰富,且随部位的不同作相应的隐蔽处理。
花坛部位选用灯形小巧的彩色投光灯,绿色光可以使花坛中的植物显得更加郁郁葱葱;草坪上布置低矮的庭院灯作点缀,高干型的树木下采和地埋性筒关射灯,在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将树木照亮;而在次入口等处对称成组布置杆状装饰灯,起到人流导向作用。
广场开阔部位设置大照度高杆灯,便于人群活动;为烘托气氛,于喷泉等处布置低照度彩灯,结合建筑顶部布置的彩色激光射灯,光柱摇曳,音控喷泉水柱组合不断变化,交织成完美的动感空间。
通过灯饰照明体系组合,形成疏密有致、主从分明的连续性夜间景观。
八、规划实施策略建议
1、公共开发为主,与严格统一规划要求和控制下的私人开发相结合。
2、统筹安排开发设计与建设周期
(1)首期整体建设4、5、6、7、8、13地块,使商业中心区初具规模。
(2)沿淮海北路的2号地块也可先行开发。
(3)原为清河小学所在的3号地块,鉴于小学搬迁的周期相对长于一般地块,作为第二步建设。
(4)原工商银行所在的1号地块,相对独立完整,开发时间对整个商业区影响稍小。
(5)淮海大厦附带永红商厦,是城市交通焦点的首要围合界面,建议结合淮海明珠转盘统一规划,包括结合地下步行系统,将商业区的地下商业与城市地下步行系统形成连接。
九、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总建筑面积:
162507.4平方米(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地下建筑面积:
48471.3平方米(地下商业:
12647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总用地面积:
9.3公顷(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停车:
地面:
115辆地下:
400辆
容积率:
1.8(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绿化率:
31.6%(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建筑密度:
34%(不含保留现状部分)
投资估算:
土建部分按1000元/平方米计算,约16250万元。
水电部分按180元/平方米计算,约2925万元。
广场绿化另计。
都市传统商业街的再创造——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旧城商业街在现代生活中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其在新的时代浪潮中逐渐走向衰落。
然而,这些历经沧桑的老街却往往是最具本土文化特色和深厚地方人文思想精髓,最能唤起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城市空间。
如何延续这些老街传统文化特色并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是许多历史文化城市面临的课题。
近年来,步行街这一城市设计概念在我国一经引入,立即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为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 建设步行街的意义
步行街起源于欧洲,它的出现实质上是一场“步行者的革命”,倡导的是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对环境的更新,重新审定了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巨大价值,其现实意义在于:
社会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旧城中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质空间环境,增强了人与人交往的乐趣。
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市民自我约束力,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
此外,步行街通常是由传统商业街改建的,那些熟悉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建筑环境最能激发人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引发对其的深切热爱。
环境效益——步行街建设本身就是整体环境的再创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景观设计。
通过对汽车交通的限制,空气更清新自然,街道上增添了富于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创造出一切为“人”服务的和谐、优美的都市环境。
经济效益——步行街建设使商业老街从原来单纯商业零售功能拓展为综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化、全方位经营服务。
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地区地价、房租升值,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江汉路步行街建设背景
近年来,武汉市提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将突出滨江滨湖自然景观特色,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作为江城建设指导方针,逐年实施环境创新计划。
继1999年中山大道改造整治后,建设江汉路步行街成为市政府在新千年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百年老街江汉路是武汉市民的骄傲,80年代初曾被誉为“华中第一商业文明街”,进入90年代,尽管市政府多次组织力量对其进行环境改造,但由于每次均限于局部的改建和整治,因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江汉路面临的诸多矛盾:
道路上人车拥挤不堪;曾一度为解决职工下岗就业被辟为摆摊夜市,以致小商贩长期占道经营现象屡禁不止;许多历史风貌建筑缺乏统一管理,被商家装修得不伦不类,加之市政基础设施老化,整体环境杂乱无序,导致近年来商业街零售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呈逐年下滑趋势。
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市政府办公会议上,市政府决定投资兴建江汉路步行街,建成后同中山大道一起共同构成中心城区商业十字轴,加强地区金融商业辐射功能。
建设范围南起沿江大道,北至江汉四路,全长1210m,按全步行街方式建设。
相对于毗邻的中山大道,江汉路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商业环境。
江汉路原名歆生路,是武汉市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
在近代史上,曾是华界和原英租界商业金融区衔接地带,至今道路两侧仍存留着13幢近代优秀历史建筑和许多具有风貌特色的建筑,成为江汉路繁华商市的历史见证。
目前,江汉路上不仅拥有许多百年老店,更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商业连锁店,是武汉市民心中最负盛名的商业街。
在区位上,江汉路将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这三条横贯汉口城区的主道路串联起来。
京汉大道轻轨正在建设,并且市政府已于今年展开对沿江大道环境整治,重现汉口江滩滨江景观风采。
随着三条道路建设工程的实施,将创造出汉口中心城区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互为融合的都市景观。
三江汉路步行街规划设计理念
1保护优秀的历史建筑和景观风貌
传统商业街是城市历史与文化最核心的载体,是最具独特风格的都市景观。
通过分析,本次设计对江汉路上的建筑做了三级分类:
第一类为13幢优秀历史建筑,设计原则是通过整旧如旧、修复破损残缺等保护措施,恢复建筑原貌,保证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续性;第二类为有风貌特色的一般性建筑,改造重点为力争保持原有风貌,但在外墙色彩方面允许做修改;第三类为现代建筑,处理原则是粉刷涂新,与环境相协调统一。
2 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创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象
街道景观是由不同的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的空间艺术形象。
在人的视域中所感觉的各种元素的组合,反映出街道的形象特征和文化特质。
在江汉路这条跨越百年的老街上,我们希望能通过设计引发人们对往昔的追忆,对未来的畅想。
与江汉路相邻的交通路上原有一段青石板路,后因道路扩宽而拆除,在这次方案中,我们特在与该处相近的花楼街口地面按原尺度设计一段青石板路面,以唤起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可惜当年的青石板已难寻觅,只能以灰色花岗岩来替代。
骑楼是江汉路作为传统商业街的空间特色,我们原希望通过本次的改造,恢复这一传统特色,但由于许多商家已将骑楼侵占,牵涉诸多经济利益,因而未能实现。
3 开辟公共活动空间,促进都市更新
在封闭、线形的街道上,利用建筑界面的围合开辟几处开敞的活动小广场,让空间产生张弛交替的节奏变化,增添了街道的趣味和生机,为旧城市民提供了难得的休憩、交流、聚会场地。
通过对江汉路景观特点的分析,利用拆迁近1万m2破旧建筑的场地,在商业最集中繁华的区段创造三个主要空间节点和二个次要空间节点,为狭长街道带来节奏的变化。
南端以海关大楼为背景,由古典建筑围合的江汉关广场隐喻着江汉路的过去,与北端展示着未来的现代化喷泉中百广场遥相呼应,其间串连着三个风格各异的街道广场,成为街道上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场所。
4 创建“以人为本”的空间环境
步行街将人从喧嚣的城市交通中解放出来,树立的是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进行设置。
为人们提供可小憩的坐椅,设立“人性化”的“街头家具”(小品、电话亭、钟架等),提供为现代人资讯服务的电子咨询设施,一切建设活动以“人”为服务对象,力争创造舒适、优美、富于情趣的街道环境。
四 江汉路步行街的设计要素
步行街是一种由两侧建筑和街道地面围合而成的街道式都市空间,只有把握步行街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才能创造出步行街的环境艺术个性,江汉路步行街的设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铺地
标准路段:
将平均15m宽的道路分为3块板,中部4.5m宽,用600mm×600mm×600mm的印度红花岗岩铺设,两侧铺以同型号灰色火烧花岗岩,每隔3.6m做石板打磨,地面色彩与整体环境在统一中求变化。
节点:
为营造步行街丰富多彩的商业繁华气氛,在江汉路与各垂直交叉路口处均做统一图案化设计,另在三个主要广场节点(江汉关、鄱阳街、中百)进行了突出环境特征的地面图案设计与所在环境相呼应,增添街道的趣味,吸引人们在此驻足观赏、逗留。
2 街道设施
丰富、精致的街景离不开“街道家具”的设置,主要包括:
坐椅、IC电话亭、时钟、垃圾筒、路标等设施。
由于江汉路路面狭窄,在布置中将可组合的设施整体设计,如坐椅和花池、路标与指示牌结合形成统一的小品形象。
一些高新技术也在改造中得以应用,坐椅下安置了高质量的音响设备,给人们送来悠扬的中外名曲。
中百广场上设立大型电子显示屏,即时传送信息,每天都吸引大量人流在此观赏。
3 景观小品
雕塑、喷泉、小品是点缀街道的饰品,可增添商业街的文化历史意蕴。
在江汉路的三个广场节点上创作了以代表武汉文化生活特色的仿真铸铜雕塑——“热干面”、“竹床”、“挑水”,这些反映老武汉市民真实生活场景的雕塑,市民们百看不厌。
回想当时对这些雕塑设计方案定案时,我们专业设计人员存在不同观点,认为这些代表普通市民写真的雕塑与金融商业街的环境特征不相符合,经过激烈讨论并确定实施后,不想市民们这么喜爱,以致开街不久铜塑被抚摸得发亮。
这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在设计中如何做到既能体现我们的设计理念又能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4 商业招牌广告
商业信息的传递离不开招牌广告,但不加统一设计、管理的广告又会给街道造成视觉的污染。
本次改造中,将招牌、广告纳入街景的统一设计中,商家招牌限定在距地4m处设置,禁止在建筑立面随意悬挂广告。
路面广告器布置按30m间距设置,在空间较开敞的地方设置了大型电动广告器,色彩鲜艳的广告成为灰色街景的点缀。
5 亮化
步行街的建设为周围居民和游人提供了日常活动的都市空间,专业照明设计为江汉路营造出夜间多彩的街景意象。
街道两侧建筑立面亮化,烘托出优美的建筑细部。
路灯依据人的尺度并结合地段环境特征进行特别造型设计。
广场节点、重点地带精心布置庭院灯、地灯,营造出祥和的气息,与底层商铺橱窗界面共同构筑流光溢彩的夜间景象。
6 绿化
因江汉路路面狭窄,地下市政管线密布,不利于树木种植。
为了给街道带来更多的绿色,沿街基本采用按行道树间距布置栽植器,在黄陂街、花楼街道口小广场上布置了乔木及花、草相配的绿化体系,丰富了街道的空间景观。
五 对江汉路步行街的反思
发生巨变的江汉路在新世纪掀开了新的一章。
开街至今已半年有余。
作为专业规划人员,通过对其实施效应的体验,重新审视我们在设计工作中的得失,有益于进一步理解和探讨步行街这一特定都市空间的人文内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需改进的方面:
①沿街商业经营项目单一。
经过对沿街商家服务对象的分析,我们认为现在江汉路上购物品种缺少多样性,服饰销售占经营项目73%,且多为年轻人休闲装专卖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功能的发挥,通过商业结构调整,应适当增加书店、旅游商店等多品种的经营项目,这样,既可强化购物功能,又能提升商业街的文化精神品位。
②加强休闲娱乐服务内容。
虽然开辟了公共开放空间,但娱乐活动内容相对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