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印欣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09661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印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印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印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印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印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印欣赏.docx

《名印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印欣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印欣赏.docx

名印欣赏

[转载]名印欣赏

[转载]名印欣赏

 

原文地址:

名印欣赏

(一)战国古玺选

(1)作者:

ytzyd名印欣赏

(一)

战国古玺选

(1)开方之玺春安君

此方战国玺印虽然残破较多,但线条厚重有力,使印章的整体呈现出浑厚古拙之气。

此印在布局上采取斜对称的方法,“开”字和“玺”字笔画较多,所占空间稍大一些;“之”字和“方”字笔画较少,字形略小,但留红较多,使整方印留有透气之处。

边框讲究粗细变化,我们注意右上角横竖的相交之处,似连非连,似断非断,十分巧妙。

这是一方晋系官玺,属于封君玺,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具有丰富的变化。

“春”字上面的“日”字呈倒梯形,这样所留空间就远比直上直下的“日”字好看得多。

“安”字的“宀”头上收下放,与“君”的两个长竖有所区别,避免了雷同。

此印的入刀和收刀之处均呈尖状,一笔之中有粗细变化,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

大吉昌内安昌里玺西方疾此印于工稳平正中求变化,虽界栏过于粗壮、严正,但工巧互见,于工稳之中还是可以看到作者是有一定想法的。

如,“吉”与“昌”的“口”与“日”作一正一反的三角形处理,一是避免了过于的方正,又上下对角相呼应。

其中“昌”字和“日”中间的一悬浮的小点,仍是极富创意的。

“内”字“人”作“火”形的相离也与右上部的“大”字遥遥相应。

整方印外栏虽方,然四字中只有“昌”字的下部为方,“吉”“内”似有意化方。

这是一方楚系玺印。

笔画较粗,以圆曲线为主。

“玺”字左边“金”字的写法为楚系文字特有的写法。

“昌”字上面的“日”字连在一起,形成了印面中最大的一个白点,让人感到了明显的轻重对比。

“昌”字下的“日”刻成一个“U”字,整个字稍微向右倾斜。

“里”字的上部刻的比较圆转,下面两横,一长一短,则托起上面的部件。

印中四个字离上、下、左边框都很近,空出了右边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

此方玺印为战国燕系私玺。

三个字放在一个圆形的印面中,但字的大小明显不同,相差较大。

整方印所留出的空白很大,给人一种疏朗的感觉。

作者根据笔画的多少来安排三个字所占的空间,“疾”字独占左边,下面的三条长笔画从左到右依次变长,这样处理是为了配合外面的圆形边框。

“方”字刻得非常小,躲到了印面的右下角,仿佛一个害羞的孩子。

“西”字的大小则处于“方”字和“疾”字之间,与“疾”字靠的较近,这样整篇章法中就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参差错落、穿插移让,显得十分丰富。

千秋登画敬事这方战国吉语印给人的感觉既象一个字,又象三个字,布局十分有趣。

无论是边框还是正文,线条都显得刚劲而挺拔。

“秋”字右部占居了整方印的中间位置,下部“火”字的左边两撇略长于右边,“秋”字左边笔画稍重一些,第二笔横写得比较偏下,刚好和“千”字形成对照,“千”字上部留的空间较大,中间用两笔斜线交叉,添补了空白。

 

此方玺印注意粗细变化,“登”字的“癶”刻的很重,对称却不相同,左边略大,右边稍小,下部虽然笔画较细,但细中也有细微的变化。

整体来看,“登”字用圆笔较多,“画”字则用直线较多。

“画”字用了很长的一个折笔竖把两个字分开,“登”字零散的部件多,而“画”字的这一长笔则把它变成了一个整体,否则这两个字在一起将会显得过散。

 

此方玺印很明显是按照三个字来布局的,把“敬”字作为两个字来处理,三个部分平均分配空间,各占三分之一。

“敬”字左边的“苟”把两边平分,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对称关系,尤其是下部,左右两边遥遥相对。

由于印面是上大下小的马蹄形,所以上部略松,下部随形布势,比较紧凑,上部边框的转弯处略断开一些,给人一种上虚下实的感觉。

敬肖孟上官黑

 

此印为战国楚系玺印,印不大,只有11毫米见方,印面中只有一个字,但作者让“敬”字的四边均有笔画冲出印面,显得气势磅礴。

这方印有三条贯穿印面的横画,但都不是平直的,第一横略向右下倾斜,第二、三横向右下倾斜得更多,但左下用一个三角形来支撑着整个字,字的重心则不会显得向右偏离。

用几条长线把空间分割开来,印面中有很多不同的三角形,“口”字的圆弧则打破了这个字的呆板,是这个字中的点睛之处。

这也是一方圆形的战国玺印,与“孟徒”不同的是作者随形布字,所以文字在处理上就有了些变化。

“肖”字由于右边是圆形,所以“月”字的弧度就与边框的圆边相配合;其中“孟”与“孟徒”中的“孟”字有明显不同,重心右偏,“皿”字上面一横与“子”的横画相呼应,下边一横则由于空间的不足,只好刚刚出头就收住了。

从此印的章法布局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篆刻的布局中,文字的造型是为章法布局来服务的。

这是一方战国晋系私玺。

此印虽然是三个字,但却是按照两个字来布局的。

“上官”二字连在一起,与“黑”字一起平均分配了印面。

“上”字刻得平稳工整,“官”字用“宀”撑起了“上”字,“官”字的“宀”左边长,右边稍短一些,下面的部件向右倾斜,故意留出了右下角的一点空间。

“黑”字比较端正,左右基本对称,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变化,“黑”字下的“火”字左点短,右点长,中间两笔也是左长右短,刚好错落开来。

此印下部留的空间比较多,边框的残破也增添了这方印的生动感。

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文地址:

名印欣赏

(二)战国古玺选

(2)作者:

ytzyd名印欣赏

(二)

战国古玺选

(2)长平君相室玺平阴都司徒兇奴相邦这是一方玉质楚玺。

六个字分为左右两排,一边三个字。

右边三个字上大下小,左边三个字上小下大,右上的“长”和左下的“鉨”字左右结构拉开,添补了中间的空白。

第一个字“长”,在左边加了一个偏旁“立”,这个“立”部所处的位置是连接左右两排的枢纽。

“平”字在下面加了一个“土”部,用了比较平直的线条。

“君”字则圆曲线较多,上部形成一个倒三角形,下部又好似一个正三角形,这种圆曲线刚好和“平”字、“相”字下面的两横有所区别,又与“室”字、“鉨”字相一致,形成了疏朗清秀、错落有致的格局。

这是一方楚系玺印。

笔画较粗,以圆曲线为主。

“玺”字左边“金”字的写法为楚系文字特有的写法。

“昌”字上面的“日”字连在一起,形成了印面中最大的一个白点,让人感到了明显的轻重对比。

“昌”字下的“日”刻成一个“U”字,整个字稍微向右倾斜。

“里”字的上部刻的比较圆转,下面两横,一长一短,则托起上面的部件。

印中四个字离上、下、左边框都很近,空出了右边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

这是一方晋系官玺玉印章法较工稳。

四个字分成两排,“奴”字和“相”字较大,“兇”字和“邦”字较小,形成对角呼应。

“兇”字上部”较大,下部撇高捺低,一长一短,字的重心偏于左下。

“奴”字变为上下结构,“女”的中竖偏左,较粗,“又”居于右下,左下留红。

“相”字夸大左边“木”,运用圆曲线,与右边的“目”恰好形成鲜明地对比;“目”上移,四条横形成三个不同方框的形状,最上一个呈倒梯形,中间的是长方形,最下面一个则是正的梯形,这种微小地变化,给人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变化。

长秦孙成王倚信玺这是一方战国晋系玺印。

“长”字的写法,属于典型的晋系文字的写法。

“秦”字在晋系文字的书写上均从“邑”。

我们在判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印章时,最主要就是根据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域其文字的特殊写法。

由于此印中“长秦”二字都是晋系文字的典型写法,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它是晋系玺印。

 

孙成,这是一方战国晋系玺印。

此印笔画极细,但劲挺有力。

“孙”字中有四个三角形,“子”字有一个倒三角形,“系”字有两个正的三角形,此外,“孙”和“成”中间的空白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形。

这方印在如此小的空间里,却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在创作时应该学习的。

 

这是一方战国齐系姓名玺,造型十分有趣,布局也打破了传统四字印的章法。

“王”和“信”字较小,因为笔画少,“王”还在两横下面加了一个圆点,与“信”字右边的圆点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添补了空白,又避免了空间分割的过于单调。

“倚”字把“亻”移到下边,把“大”移置上方,变为上下结构的字,与左右结构的“玺”字刚好错开。

“玺”字左重右轻,“金”的四个点也有所变化,各不相同。

此印下部较密,上部的留红比较多,疏密有致,方圆结合,堪称玺印中的精品。

万岁钟固悊正司敬

 

此印为战国古玺。

但文字有些类似秦代小篆,结体细长,圆线较多。

边框较粗,但字与边框之间还留出了一条边框粗细的空隙,仿佛用了两条边框一般。

“万”字上部笔画较多,并且左下有两条圆弧,整个字的重心有点向左倾斜。

但“岁”字的一个长画伸入“万”字左下,添补了空白,也平衡了整方印的重心。

这是一方战国私玺。

这方印很明显是“钟”字占空间比较大,有二分之一强,“固”字则只占了二分之一弱,刚好是按照字形和笔画的多少来分的。

边框十分粗重,但加上了一些破损之后则显得活泼生动。

“钟”字右边的“重”字以“田”分为上下两截,有两条相对的弧线,与“固”字相呼应。

整方印中“钟”字的偏旁“金”字最重,左边“固”字尤其轻,这样在印面的布局中形成了轻、重、轻的节奏起伏。

 

此印为战国吉语私玺。

此方玺印的章法布局十分新颖,为了匡正文字而在对角加框,显得十分活泼。

对角加框的动机是为了使笔画较少的“正”、“司”二字不显单薄,如果用十字界格则此效果全无。

“司”字加框之后,字移居左上部,空出右下角,并以上实下虚的线形,形成向右俯瞰之势。

“正”字上框线左低右高,使“悊”字有机会向左倾斜,与“敬”字相呼应。

此印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文字比较抽象、简练,给人一种空灵之意境。

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原文地址:

名印欣赏(三)秦汉印章

(1)作者:

ytzyd名印欣赏(三)

秦汉印章

(1)

字丞之印(汉)弓舍(秦)这枚汉代官印中有“田”字界格,中间的十字格较粗,且并不是完全平均分配,右边两字较大,线条圆润婉转。

“字”中“子”上部为圆笔,与上下的方折向对比。

“丞”与“印”中的斜线化解了平直线的过度平整。

“之”字笔画加粗,以达到与其余三字的协调,同时通过方与圆的对比,使得印面更为灵动。

这是一方秦代半通官印。

由于秦王朝统治时间很短,只有十五年,便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秦印并不成熟,在官印制度上,是属于从早期的古玺向成熟时期的汉印过渡的形态。

所以我们可以在这方印上找到汉印的形态。

由于这两个字的笔画少,并没有占满空间,作者故意在“弓”字的左边和下边留红,“舍”字的右上角留红,而且“弓”字重心偏右,“舍”字重心偏左,使得这两个字既有呼应,又不呆板。

皇后之玺(汉)假司马印(汉)邦侯(汉)这是一方非常有代表性的汉代玉印。

整个印面布局疏朗,笔画线条内含劲力。

这方印虽然没有界格,但字与字之间、字与印边之间的留白十分均匀。

印文中的笔画以略带弧度的横线为主,这与完全平直的线条相比,不仅更加自然而且更加富有力度。

“皇”字中“白”、“后”字中的“口”、“玺”字中的转折部分都被处理成方中带圆、圆中带方,使得笔画在饱含劲力的同时又不失流畅。

“之”字中的两个竖折部分分别被处理成圆转和方折两种形式。

正是由于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使得这方玉印在工稳端庄之中不失变化。

这个内容的印在汉代较为多见,这方印具备汉印铸刻的特征。

印文方正规矩,四字平分印面,笔画浑厚内含劲力,使得印面具有笔画浑厚、结构紧凑的特点。

这方印中“司”字的笔画较少,为了与其它三字相协调,笔画有意加粗,使得印面更加饱满,“口”的竖画有一定的弯曲弧度,使印面富有了生动地神采。

此枚印中有“日”字界格,横格把印面分为上小下大的两部分。

“邦”字把纵向的笔画缩短,使得结体较为紧凑,转折处于圆中带方。

“侯”字则把“亻”舒展以与右半边相呼应,转折处圆转流畅,其中的几个平直笔画与整体的圆转笔画相呼应,使得这枚印章有一种朴拙之感。

陈请士(汉)焦得(秦)桓驾(汉)这方汉代玉印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方为主。

笔画的起收处大都为方笔,转折处也都多为方折,只有“陈”字中有两条弧线。

印文三字字距较近,与印边留有加大空白。

印中“陈”字“阝”部笔画上提,使此印上半部分结构紧密,下半部笔画疏朗,章法于平中寓险。

“请”字呈长方形,结体较为紧凑。

“士”字由于笔画较少,留出了较大的空间,使得整个印面生动了许多。

 

这方秦系半通印章法布局很有特色。

“得”字右下“寸”部的回环之势比较明显,造成了“得”字的重心移向右下,但并没有因为“得”字的重心右移而让整方印显得不稳,关键是在“焦”字上。

“焦”字本来是上下结构的字,但由于“得”字占的空间比较大,“焦”字就不宜做上下结构来处理。

右边的“隹”字平正,左边长竖与中间的界格相连,四个横写的很短,“隹”字显得瘦长,左边的“火”则写得松散宽绰,“火”字上看是三条线,下看是四条垂脚。

“火”字上端三条竖线从左到右逐渐缩短,下端四条垂脚从左到右逐渐延长,构成一个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其势直接向左拉回,和下边的“得”字右边的“寸”相呼应,使得章法在险峻中得到了平衡。

 

此方汉代玉印极为精致秀丽,线条均匀和谐,为"玉箸"和"铁线"的典型作品。

"桓驾"两个字的位置左右均分,所占比例对等,不偏不倚。

印面中多以汉印缪篆典型的平直均匀线条为主,使整个印面显得十分协调。

但平直中更具变化的是"驾"字的左上部"力"字的斜势和曲笔,更增加了此方印的情趣和生动感。

作者将"桓"字右边的"日"字有意拉长,使字形变瘦,整体便十分匀称而协调。

武意(汉)巨蔡千万(汉)李嘉(汉)

 

此为汉代鸟虫印,此印边沿较为残破,印文与印边多处相合,“武”字略窄于“意”字。

“武”字的上半部分像一只翘首上望的凤鸟,凤鸟栩栩如生,鸟头、翅膀、脚爪都惟妙惟肖;下部分的“止”则好似一只向上张望的小鸟与一条小虫。

“意”字的第一横为鱼形,其下为屈曲缠绕的虫形。

整方印布局合理,笔画排布疏朗中见茂密,笔画根据需要有粗细变化,使得此印更加富有活力,生气盎然。

此印为阳文(朱文),无边框。

印文均取横势,笔画圆转流畅,有行云流水之感。

印中横画间距匀整,弱化了字的大小对比。

“蔡”中的“示”紧密地穿插在上部所留的空隙中,使得印文浑然一体。

“千”与“万”竖画相连,更增强了整体感。

这方印没有边框,上下边框是分别借用首字的第一笔和末字的最后一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巧妙构思,正是创作者的有意为之使得这方印具有了独特之美。

为汉代玉印。

印中的笔画大都方起方收,笔画线条粗细一致,笔画间距十分均匀,有匀净典雅的美感。

“李”字的中部为两条弧线,与上下的方折笔画形成了对比。

“嘉”字中“力”由圆曲线和斜线组成,与“李”中的弧线形成了很好的呼应,使得印章的整体风格在统一中又有了一些变化。

 

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原文地址:

名印欣赏(四)秦汉印章

(2)作者:

ytzyd名印欣赏(四)

秦汉印章

(2)淮阳王玺(汉)楚侯之印(汉)这方东汉时期印章的用笔、结字均以方为主。

印文笔画的起笔、收笔处以方笔为主,线条刚劲,转折处多方折。

印面左右均分,上边两字占地略小。

“淮”字中的“氵”由带有弧度的笔画构成,“隹”则以斜线与平直线相配合。

“阳”字中“易”的下部由斜线与曲线相结合,既相互呼应,又使整个印面更加生动活泼。

“王”字在整个印中较为醒目,这是由于第一、二横距离较近,与第三横之间留出了大块的空间。

“玺”字虽然笔画繁多,但由于安排得当,使得整个字并不繁复。

这枚汉印笔画起收处以圆笔居多,线条粗壮浑厚,加之边框由于历史久远有一些自然残损,因此显得古朴自然。

此印虽然没有界格,但字与字之间留有一个“十”字通道,且所占空间依据字形为右大于左,上大于下,这样使得每个字都有足够充分的空间。

“楚”字在印中所占空间最大,“林”中间的两竖缩短使得“足”穿插于其中,把原本的上下结构变为了左右结构,且“足”的上部由“口”变为了一个实心倒三角,变化十分巧妙。

桓启(汉)

 

公孙榖印(秦)文帝行玺(汉)此印用笔方起方收,线条细劲挺拔,空间布局均匀疏朗。

“桓”字占地略大,“木”的两个转折处分别为方折与圆转,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美感。

“启”字中“户”为方折用笔,“攴”转折处的竖画为斜线,且最后一笔为弧线,增强了整个印面所具有的流动、舒展的美感。

此方秦玉印辅以“田”字界格,以小篆入印,“公”字笔画少而点画略粗,“印”字的笔画较三字均细,且形态略收,似有意与界格相离,而没有当时摹印篆的“屈曲填满”,字面疏朗从容。

与“印”字的大量留红,呈对角呼应。

“孙”字有意放大,笔画也相应加粗,填满印面,与“榖”字形成对角的呼应。

“榖”字d横取微弧形,下垂的两笔也有相背的微弧意味,与“公”的斜笔、“孙”的弧笔相应,形成了整体风格上的统一。

此枚汉代官印也具有“田”字界格,印文多为平直笔画,只有“文”“帝”二字中有弧线,缓和了印章用笔的过于平直。

“玺”字笔画较多,所占格子较满,与前三字在格中留有空间不同,因此显得印章左下角较重,整体的平衡被打破了。

“玺”字的处理与“皇后之玺”中的“玺”字相比略显稚拙,不如后者的精巧,但正是由于这种稚拙使得这枚印章具有一种稚拙之美。

高小奴(汉)利苍(汉)黄贤私印(汉)这方汉代官印有白文边框,上下边框略粗。

这方印排布的较为均匀,最大的特点是对字形的改造,使得整枚印章活泼俏皮。

“高”字与“小”“奴”平分印面。

“高”字以方为主,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小”“奴”两字大都为曲线,笔画间留有一定的空间。

这方印看似是方圆对比,其实是方与圆的完美融合。

 

这是一方汉代官印。

有白文边框,上方的边框略细于其余的三方,在印面下方有自然残损,使得印章显示出一种古朴之美。

这方印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方圆结合。

“苍”字的安排是典型的汉印风格,笔画较多但排布均匀整齐,所留空白较少。

“利”字笔画较少,把方与圆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禾”的上部转折为方笔,下边的转折为圆笔,“刂”是由一条漂亮的弧线和斜线构成,所以在印面的右下角有一块较大的留红,使得整个印面充满了生气。

 

此印浑厚粗壮,转折处方圆相兼,结体茂密。

印中“贤”、“私”二字由于笔画多,因此所占空间较大。

“贤”字中的“又”有一个像7的笔画,在这个笔画下留有一块三角形的空白,下边的“贝”字下边的两竖被简化为两个十分不明显的点,好似“目”,并且中间两横由于有残破而相连,显得古趣盎然。

“印”字的上半部由弧线和斜线组成,在左右都留有一小块空间,整个印面显得疏密有致。

法丘左尉(秦)卜望私印(汉)任彊(汉)

法丘左尉,这方秦代铜印采用的是上下横读的布局,“法”字用的是异体字,笔画较多,采用了对角疏密呼应的方法,并用田字界格分开。

秦代官印有三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印的大小比较一致;二是阴文凿印占大多数;三是官印有界格,一般官吏用田字形界格,低级官吏则是用日字形界格,也就是“半通印”。

这方印完全符合秦印的这些特点。

印文用的也是小篆的篆法,只是把字变方,为了适应印面的要求。

这枚汉代私印中的四字排布均匀,字与字之间形成了十字通道。

“卜”字是印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字,由于笔画较少,因此留有很大的空间。

“望”字的笔画较多,所以笔画较细,间距较小,其中“月”上由两条斜线组成,形成了一个斜角。

“私”字的转折方中带圆,饱含劲力。

“印”的上部有三条斜线,与平直线形成了对比。

此枚汉代玉印线条细劲舒展,圆转流畅,结字自出新意。

“任”字笔画较少,因此所占空间较少,“亻”的两条竖线并没有简单处理成直线,而是有一定的弧度,这就避免了僵直呆板,具有温润的美感。

“彊”字中的“弓”及两个“田”的转折处均为圆转,线条饱满优美,由于“弓”的右下部较空,因此把右下的“田”加宽以补空,正是由于部件的挪让错位,使整个字结体更加紧凑。

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