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80876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ocx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

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他们关于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的理论都是相同的,他们道德建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道德建设的标准等方面的思想发展了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更具有时代性、创新性。

  关键词:

邓小平;江泽民;道德建设;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A8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194(2009)01―00017―03

  

  一、邓小平关于道德建设的基本思想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非常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

他曾语重心长地说:

“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他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伟大襟怀,在规划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蓝图的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1 道德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以一个坚定共产主义战士的伟大襟怀,高瞻远瞩,提出了“坚持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

他说: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他认为,是否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现在的问题,更是将来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培养的接班人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他始终认为,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思想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所以,他明确指出: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说:

“要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上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这实际已明确指出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邓小平道德建设思想的最高原则。

  

  2 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工作的基本路线,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工作的宗旨。

邓小平的道德建设思想中始终贯彻了这一基本观点。

他把“人民答不答应”、“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各项政策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他曾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

他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一条工作原则。

他对违反这条工作原则的行为与思想十分愤慨。

他说:

“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用共产主义道德约束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

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他义正词严的指出:

“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西方资产阶级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的相继涌入,社会上一些人企图否定集体主义、肯定个人主义,试图证明市场经济离不开个人主义。

邓小平认为,这一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违背的。

他在南方谈话时曾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种集体主义的道德思想,正是邓小平道德思想的根本点。

  

  3 道德建设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

他说:

“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就是发展经济;一是精神文明,主要是思想道德建设。

所以,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打击各种犯罪。

”此后,他一直反复强调着这个重要问题。

  对两个文明的关系,邓小平指出:

“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时进一步指出:

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这三个“必须”,一方面明确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它的地位――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4 道德建设必须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

  邓小平认为,要批判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

首先要解放思想,要敢于面对各种道德文化。

他说:

“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民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

”所以,我们的学习是有批判的学习。

当然,对于古代道德文化传统,我们的继承也同样是批判的继承。

  在对待人道主义的态度上,充分表现了邓小平批判继承的思想。

他说:

“人道主义有各种各样,我们应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叫革命的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

  

  5 道德建设途径和方法必须是注重“实际”、“实干”、“实在”的精神

  “实际”、“实干”、“实在”,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也是他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与态度的最基本要求。

  邓小平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

他坚持认为,我们的道德建设应该在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邓小平还特别推崇“实干”。

他说:

“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

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当然,他并不否认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

书当然不可以不读,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一定要认真读仔细体会。

但更重要的是“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他把这一精神贯彻到了思想道德建设中。

他认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

  注重“实在”,也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

这一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规范制度的高度重视上。

他说: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出现的一些重大失误的教训时,邓小平不无感慨的指出:

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却没有能够完成。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

”这些“制度”,当然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和道德规范制度。

思想道德建设只有靠一套良好的制度才能保证。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

邓小平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

它既是科学的、符合于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是开放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江泽民的继承与发展

  

  江泽民带领我们党,不仅继承了邓小平道德建设的思想,而且还结合新形势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论断和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伦理道德思想。

  

  1 坚持并发展了以为人民服务为道德核心的思想

  江泽民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社会主义的本质、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角度,充分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社会主义道德核心问题,使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学说精华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江泽民还就“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性指出,为人民服务的内容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其根本宗旨不能变,越是改革开放,越要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及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他反复强调:

“要在党内真正造成一种浩然正气,党的干部和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2 坚持并发展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坚定不移地倡导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他主持制定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3 坚持并发展了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

  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道德建设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的道德思想,坚持把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长期任务。

他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特别要教育好青少年的思想,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视为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他在十五大报告里明确指出: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4 坚持并发展了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在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批判继承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注重“实际”、“实干”“实在”的思想。

他明确提出要十分重视道德宣传和教育,要重视道德舆论建设。

在历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都反复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他认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赖于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

他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紧密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江泽民也要求强化道德监督制约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这极为重要。

  

  5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江泽民从中国社会所处的宏观背景出发,并从道德因素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中,进一步阐明了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把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江泽民总结历史经验,在新的实践中强调:

“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他指出: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他强调,“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不难看出,江泽民在坚持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思想的同时,进一步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角度,从提高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视角,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2)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

江泽民在2001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

“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对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思想的完善和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贡献。

这一方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其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日益繁荣而显现出来。

  

  6 提出要以“三个代表”作为道德价值的判断标准

  江泽民提出:

“全党同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在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要牢记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正。

”“三个代表”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因而也是判断人们各种道德观念的一个根本性标准。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者成果的受益者和最高评判者。

所以,群众标准,也应该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最高标准。

  

  责任编辑:

苏 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