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长发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9559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生长发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儿生长发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儿生长发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儿生长发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儿生长发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生长发育.docx

《小儿生长发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生长发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生长发育.docx

小儿生长发育

第二章小儿生长发育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

【学习目标】

1.熟悉小儿年龄分期的标准及临床意义。

2.掌握各年龄阶段的名称及划分的起止时间。

小儿从出生到成人,始终处于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

小儿年龄分期,是根据小儿环境的改变、饮食的转换、体格的发育、牙齿的更换、性腺的发育,以及精神智慧的发展,对整个小儿时期所做的阶段划分,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儿喂养保健和疾病防治。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记载:

“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

”但现代临床将18岁以内规定为儿科的就诊范围。

小儿成长可划分为7个阶段:

一、胎儿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

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为期40周,280天,以4周为1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

此期,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体而生存,孕妇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在整个孕期内,尤其在妊娠早期12周的胚胎期,胎儿的各系统器官逐步分化形成,孕妇若遭受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感染、药物、劳累、物理、营养缺乏,以及不良心理因素等伤害,往往可导致流产、死胎、先天性疾患或缺陷。

妊娠中期16周,胎儿各器官迅速增长,功能也渐成熟。

妊娠后期12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

后两个阶段若胎儿受到伤害,易发生早产。

因此要做好胎儿期的保健,主要是做好妇女孕期保健,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饮食营养丰富,心情舒畅,劳逸适度,避免外伤、放射线照射,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目前国际上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因而应特别强调围生期的保健。

围生期保健包括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观察和疾病防治,孕产妇的生理卫生和适当处理。

围生期医学是指分娩时胎儿的监测技术,高危新生儿的集中监护和治疗,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和及早治疗等。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由于小儿形体发育不够完善,脏腑功能也未健全,神志发育尚未成熟,调节功能不足,因此对外界的适应和防御力都较差,容易患病,且容易变化,死亡率也高。

其中很多疾病与胎内、分娩及护理有关,如早产、畸形、窒息、脐风、脐部疾患、胎黄、惊风等。

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措施,在喂养、保暖、隔离消毒、皮肤护理等方面应特别重视。

三、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亦称乳儿期。

这个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特别迅速,1周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出生时的1.5倍,头围增大1/3左右。

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对营养物质需求高,但脾胃消化功能较弱,故容易发生呕吐、泄泻、疳积等脾胃功能失调疾患。

6个月以后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抗病能力低,容易罹患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及时行疾病。

此期,小儿发病易从热化,易动肝风,常出现高热、惊风、昏迷等病证。

故应注意合理喂养,及时正确地添加辅助食品,按时进行各种预防接种,多晒太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的小儿体格增长较婴儿期减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逐渐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

此期要注意按时断奶及断奶后的合理喂养,若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则容易发生各种脾系病证。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触时行病气的机会增加,故多种小儿时行疾病如痙腮、水痘、丹密、手足口病等发病率明显增高,应做好消毒隔离等预防保健工作。

还应重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防止发生中毒、烫伤、跌扑摔伤等意外事故。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这个时期小儿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为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

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能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对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开始理解。

这一时期的小儿具有高度可塑性,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此期,小儿的抗病能力较前增强,肺脾二脏的发病率降低,但传染病仍有发生,水肿、风湿热痹及紫瘢等也好发于这个年龄段,因此要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另外,还须注意防止触电、跌仆、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学龄期

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学龄期泛指进入小学以后至青春发育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小儿的体格发育稳步增长,大脑的形态发育已达到成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这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均应重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

此期的儿童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疾病的种类及表现基本接近成人。

水肿、哮喘为常见病种,应注意清除原发病灶,预防瞒齿,保证营养,劳逸结合。

七、青春期

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定差异。

一般女孩12〜18岁,男孩13〜20岁,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生理特点是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体格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

精神发育由不稳定趋向成熟,易产生相应的月经紊乱、性心理障碍、酗酒等生理、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疾病。

应继续做好本期好发疾病的防治工作,合理进行生理、心理和性知识教育,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

第二节体格发育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儿体格生长测量的常用指标。

2.熟悉小儿体格生长的特点。

3.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规律。

4.具有测量小儿体重、身高(长)、头围、囱门、胸围的能力。

小儿体格生长可以用易于测量的形态指标来表示。

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的数据统计后得出生理常数,用以衡量和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水平,为某些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实际应用方便,按照小儿体格发育的规律,用一些计算公式大致对各年龄段的儿童生理常数进行推算。

一般临床常用的体格指标有:

体重、身高(长)、头围、囟门、胸围、牙齿等。

一、体重

执考提示

体重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体重是各器官、系统和体液的总重量。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小儿体重的增长不是匀速的,在青春期之前,年龄越小,其增长速度越高。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平均约为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0.5kg;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且为第一个生长高峰。

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2岁后至12岁之前,每年体重平均增长约2kg。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6月龄婴儿:

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x月龄

7〜12月龄婴儿:

体重(kg)=7+0.5X(月龄-6)

1岁以上:

体重(kg)=8+2x年龄

2.临床意义

体重易于测量,是最为容易获取的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也是儿科临床中计算热量、用药剂量及输液量的主要依据。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

二、身高(长)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

测量方法:

小于3岁的小儿卧位时测量身长,3岁以上小儿站立位测量身高。

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与种族、遗传、营养、内分泌、运动及疾病等因素有关,且呈现小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的特点。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长平均约为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

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2岁时身长约85cm。

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身高增长平稳,每年增长约7cm。

进入青春期,身高增长出现第二个高峰,增长速度达儿童期的2倍,可持续2〜3年。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2〜12岁儿童的身高(长):

身高(cm)=70+7X年龄

2.临床意义

身高(长)主要反映机体骨骼发育状况。

身高(长)低于正常均值70%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

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

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密切相关,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密切相关o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执考提示

身高(长)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三、头围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用软尺,自双眉弓上缘处,后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胎儿期脑发育占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足月新生儿头围为33〜34cm。

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约6cm,1周岁时约为46cm。

出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约为48c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2.临床意义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

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解颅、佝偻病后遗症;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

执考提示

囱门的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四、囟门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

前囟为额骨和顶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

前囟大小以菱形对边中点连线长度进行测量,出生时为1.5〜2cm,以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在12〜18个月时闭合。

后囟在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退出生后6〜8周闭合。

2.临床意义

检查前囟对儿科临床很重要,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

囟门凹陷,可称为“囟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脱水),或极度消瘦者;囟门凸出,可称为“囟填”,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脑积水和脑肿瘤等。

执考提示

囱门的测量方法、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五、胸围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用软卷尺由乳头向后背经过肩胛骨下角,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取呼气和吸气的平均值。

胸围的大小主要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

新生儿胸围约32cm,1岁时约44c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

2.临床意义

营养不良、佝偻病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较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则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提前。

执考提示

胸围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六、牙齿

1.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乳牙20颗,恒牙32颗。

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萌出乳牙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出牙顺序是先下后上,按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的顺序依次萌出。

乳牙在2〜2.5岁出齐。

6〜7岁乳牙开始脱落,更换为恒牙。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少数小儿可有低热、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

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2.临床意义

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先天愚型等患儿,可出现出牙迟缓、出牙顺序混乱、牙质差等表现。

执考提示

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时间、数目、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七、呼吸、脉搏

执考提示

呼吸、脉搏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呼吸、脉搏的测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

小儿呼吸频率可通过肺部听诊或观察腹部起伏状态获得。

对小儿脉搏的检测可通过寸口脉切诊,或心脏、股动脉听诊检测,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和强弱。

临床表现为:

年龄越小,呼吸、脉搏频率越快。

各年龄段小儿呼吸、脉搏比较。

见表2-1

八、血压

测量血压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

小儿年龄越小,血压愈低。

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

收缩压(mmHg)=80+2X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X2/3

(注:

IkPa=7.5mmHg)

执考提示

血压的正常值及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第三节小儿感知、动作、语言的发育概况

【学习目标】

1.了解小儿感知、动作、语言的发育情况。

2.熟悉小儿感知、动作、语言发育的特点。

3.掌握小儿感知、动作、发育的临床意义。

4.具有判断小儿发育正常与否的能力。

小儿智能发育与体格生长一样,是反映小儿发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征。

智能发育指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性格等方面。

智能发育除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关。

一、感知发育

执考提示

感知、动作、语言发育特点

1.视觉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强光可引起闭眼,能看见15〜20cm以内的缓慢移动的物体,可出现一时性斜视和眼球震颤,于3〜4周内消失。

新生儿后期视觉感知发育迅速,1个月可凝视光源;2〜3个月出现头眼的协调运动,4〜5个月开始认识母亲的面容,并且初步分辨颜色。

2.听觉

出生时中耳鼓膜中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

3~7天新生儿听觉已相当好,对声音有呼吸节律减慢等反应。

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6个月对母亲的语言有明显的反应;1岁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后能区别不同声音;4岁听觉发育完全。

3.味觉与嗅觉

新生儿对酸、甜、苦等味道已有反应。

4〜5个月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很敏感,因此应适当添加辅食,使其习惯不同的味道。

小儿嗅觉发育较慢,6个月以后才能分辨香臭。

4.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

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已很灵敏。

眼、口、手掌、足底等部位,触之即有反应。

痛觉较为迟钝,于第2个月逐渐开始改善。

3个月时,能够区分水温差别。

5.知觉

包括空间及时间知觉。

5〜6个月时已有手眼协调动作;1岁末开始有时间和空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辨自身左右;4〜5岁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等时间观念;5〜6岁能区别前天、大前天、后天、大后天等。

二、动作发育

动作、运动发育又称为神经运动发育,有赖于感知等的参与,又反过来影响其他功能区及情绪的发育。

小儿动作的发育包括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

发育规律是:

自上而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先正向动作后反向动作。

1.粗大动作

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走、跑、跳等。

新生儿仅有吸吮、吞咽等反射性活动和不自主活动。

一般小儿3个月抬头较稳,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行,10个月会被扶着走,1岁能独走,2岁会跳,3岁能快跑。

2.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是指用手完成的动作。

新生儿时双手握拳,出生后3个月能有意识的握物,3〜4个月时能玩弄手中物体,6〜7个月时出现换手、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能用拇指、食指配合取小物品,12〜15个月会用匙、会乱涂画,2〜3岁会粗略的翻书页、用筷子,3〜4岁时会穿简单的衣服或自己穿衣。

小儿精细动作的发育表现在握物的方式上。

三、语言发育

语言作为表达思想、意识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衡量智能发育的重要指标。

语言能力分为理解和表达两方面。

小儿语言发育除了与脑发育关系密切外,还需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

小儿学语,先理解后表达,先学发音后才能用词语和句法。

新生儿啼哭是语言的开始,然后咿呀作语;6个月时能发出个别音节;1岁时能连说两个重音,会叫“妈妈”,先单音节,后组成句子;4岁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5岁能唱歌;6岁时说话流利,句法基本正确;7岁以上能较好地掌握语言。

【练习题】

A1型题

1.按公式计算5岁小儿的体重是()

A.16kgB.18kg

C.20kgD.22kg

E.24kg

2.2岁小儿的平均身长是()

A.50cmB.60cm

C.75cmD.89cm

E.95cm

3.关于头围的增长,下列错误的是()

A.出生时平均34cm

B.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小

C.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D.胸围大小与肺、胸廓、骨骼、肌肉、脂肪等发育有关

E.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3cm

4.正常小儿前囟闭合的时间是()

A.8-10个月

C.12〜18个月

E.18〜24个月B.10〜12月

D.16-20个月

5.小儿开始更换恒牙的年龄是()

A.5周岁左右

C.7周岁左右

E.9周岁左右B.6周岁左右

D.8周岁左右

6.小儿开始能讲述简单故事的年龄是()

A.1.5岁

C.2.5岁

E.4岁B.2岁

D.3岁

7.1周岁婴儿正常呼吸次数是()

A.45〜40次/分

C.30〜25次/分

E.20〜18次/分B.40〜30次/分

D.25〜20次/分

A2型题(病案型单选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8.患儿,12个月。

体重10kg,身长65cm,前囟闭合,乳牙7个,不会摆放积木。

其中不正常的是()

A.体重

C.前囟

E.精细运动B.身长

D.乳牙萌出

9.患儿,3岁。

体重11kg,身高93cm,精神好,食欲差。

应当先考虑的诊断是()

A.佝偻病

C.侏儒症

E.营养不良B.肥胖症

D.解颅

B1型题(共用备选答案题。

每一组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每一个答案可重复选用)

A.囟门隆起B.囟门凹陷

C.囟门迟闭D.囟门早闭

E.囟门宽大

10.脑炎的常见体征是()

11.失水的常见体征是()

A.新生儿时期B.婴儿期

C.幼儿期D.幼童期

E.儿童期

12.体格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是()

13.乳牙开始出齐,动作、语言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的时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