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总结.docx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总结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口:
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力资源:
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标准,也就是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在劳动年龄范围内的那部分人口的总体。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以经济科学作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具有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
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
阶级性,实践性
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根本任务:
提示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
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是指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A其产生条件是客观的B其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人们能否有效地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A对其规律的认知程度
B利用规律的阶级背景,这是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要区别
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类型:
A一般规律,即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
B特殊规律,即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规律
两者互为联系,互为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学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方法
A联系和发展的方法
B科学的抽象方法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D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
人口具有双重性:
自然性,社会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
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
A两者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
B两者个体间的关系不同
C两者生活的环境不同
D两者决定性的因素不同
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A人口是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B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变更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生产方式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C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物的关系
人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A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B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更替也不存在直接的依存关系
两种生产理论:
生产与再生产
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A其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B其作用:
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C其特点:
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生产力;因此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与对立统一;可见,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三者统一。
D其比例关系:
社会劳动者人数增长与社会生产资料数量增长
社会总人口的增长与社会消费资料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增长速度
人口质量的提高速度与人口投资的增长速度
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是:
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
中国人口发展概况:
1、中国人口增长历史:
我国是有人口统计数字最早的国家之一
A中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已达到相当规模
B中国人口长期限以来呈不断增长趋势
C到了近代,人口增长速度迅速加快
2、旧中国的人口问题
A城市失业现象极其严重
B亿万农民贫困破产
C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D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处于停滞甚至减少的状态
人口高出生产率的原因
A经济原因
B旧伦理观念的影响
C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影响
D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
人口死亡率原因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
B贫穷困苦和繁重的劳动折磨
C灾荒和疾病
D溺女婴风气盛行
3、现阶段中国人口状况和问题
A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B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C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D就业人口持续增加
E人口性别比偏高
F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民展,人口的地域颁布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构成:
A自然构成:
年龄、性别
B社会构成:
文化、民族
C地域构成:
人口结构:
指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与组合的人口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或人口总体内部依据本身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来划分的,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结构具有多种规定性的多元化的特点
人口是一个富有多种规定和关系的总体
人口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使得它的结构具有多种规定性
人口结构就总体而言必然具有地域性
人口结构又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动的历史范畴
人口结构分类:
自然、地域、社会或社会经济
A自然结构(年龄、性别)
其变动最终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动。
人口性别结构最根本的原则是男女两性在数量、素质和结构上的均衡。
特别是年龄人口的性别比结构必须长期保持均衡。
影响一定地区一定时期的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因此有:
A出生婴儿性别比
B死亡率性别比
C净迁移人口的性别比
D妇女生育率
人口性别结构两种方法:
A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百分比,称人口的性比例/男性比例和女性比例
B计算男性人口数对女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人口的性别结构发育于出生婴儿的性别结构;影响婴儿性别比的直接因素:
婴儿死亡率性别比生育抉择
社会经济因素会通过影响生育率、死亡率、人口迁移率而影响人口性别结构
对于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理:
A人口的年龄颁布是按年岁顺序排列和逐年变动的,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B正由于人口年龄颁布是按年岁顺序排列和逐年变动的,因此它的变动显现出周期性和阶段的对应性。
C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以及人口转变过程,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取决于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可以分为:
年轻型、成年型及年老型。
地域结构:
根据人口居住地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反映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又反映其社会经济环境;
其主要包括:
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
社会结构(文化、民族)
根据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反映人口的社会属性的各种质的规定性,按一定的经济特征或社会特征来划分和组合的人口结构比例关系;
分为经济及非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
人口的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结构(在业人口与失业人口),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
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在业人口的科学技术等级结构
非经济结构:
人口的文化结构,教育程度结构,婚姻家庭状况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宗教结构
人口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更明显取决于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
A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反映人口社会属性的各种质的规定性,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的发展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B人口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它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C人口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以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不同部分的人口组成的比例关系
中国的人口结构及问题
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产业结构、人口文化结构
人口城镇化的客观趋势:
A乡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集聚和居住在城镇
B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同时,城镇数量随着增加并逐渐形成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相结合的城镇体系。
C随着非农业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绝对多数,城镇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心,对乡村地区以至全国产生日益强大的影响
D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必须具备两个前提:
A农业要能够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剩余粮食,以满足非农业劳动部门人口的需要
B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游离出来从事非农业部门的劳动。
《人口理论教程》提出了世界上现有的划分城镇与乡村的办法
A以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划分的界限,即居民点常住人口数在规定线以上为城镇,在线以下为乡村。
B以行政机构来定,或以行政中心为城镇
C以市政服务或住房情况而定
D兼顾人口数量和非农业程度以及居民点的职能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在当前仍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三种途径:
A人口由乡村迁往城镇
B城市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
C由于城市管辖区域扩大所导致的所辖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新建城镇或者新城市的设置所引起的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城镇化存在两种基本模式:
A内力自生型B中心辐射型
人口城镇化模式可划分:
A同心圆辐射模式
B扇形扩展模式
C多核心板块对接模式
D带状联结模式
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原因
A长期实行城乡村双重体制和严格限制城乡迁移的政策
B长期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C长期全面实施指令性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包括如下几种:
A内力自生型,浙江的温州模式
B中心辐射型,灌输的苏南模式,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模式
其子类型:
完全开放型(深圳经济特区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内外结合型(苏南模式);
C资源基地生长型,四川的攀枝花模式,黑龙江的大庆模式,新疆的克拉玛伊油田模式
D政经中心扩展型,京、沪、津、渝、穗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或社会变动。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由出生与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以及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它对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人口的出生是影响和制约人口自然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口出生的规模和速度对人口的自然变动或人口再生产具有重大影响,人口出生率在人口自然变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来表示
通常人口出生率是指总出生率
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生育水平对人口繁殖,从而对人口再生产有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的人口统计指标
通常所谓育龄妇女生育率,就是指一般生育率
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最高的那一年龄组的生育率称为峰值年龄生育率,通过生育率峰值年龄的变动,也可以反映生育水平的变动。
人口出生的强度和惯性:
A人口出生的强度与人口出生率或生育率以及人口出生规模密切相关,后者是徇前者的主要指标
B与人口出生强度相关的是人口出生的惯性。
人口出生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自身运动过程中,有着保持原有增长状态趋势,出生率或生育水平的升高或降低必须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改变原有趋势;人口出生惯性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息息相关。
人口出生规模决定的因素:
相关时期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生育水平
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里(通常为一年)死亡人口数和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用千分比表示
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同人口自然增长规模变动是正相关关系;而死亡人口数量和人口死亡率同人口自然增长规模变动则是负相关关系。
婴儿死亡率是指婴儿出生后周岁以内的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真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A婴儿死亡率高是社会经济不发达、医疗卫生和文化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的主要标志之一。
人口死亡的原因:
战争或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无疑以非正常死心为主,而在和平环境致死的则主要是各种疾病。
使医疗卫生条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则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自然生态因素,其次是经济因素(很重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同死亡率的关系)
影响人口死亡率水平的非经济的社会因素:
医疗卫生条件,婚姻关系,文化教育水平
人口增长类型:
A高出生,高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模型
B高出生,低死亡,高人口自然增长型
C低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类型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政策因素,婚姻因素,文化教育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培养费用的变化;老有所养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劳动力本人的受教育和再学习所需时间长,精力消耗多,使之不得不晚婚,晚育,少育。
规律:
指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内部联系。
人口发展规律或人口规律:
指在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内部联系。
它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人口范畴具有生物属性,但更有社会属性;
人口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客观现象
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A人是生物的一部分,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有遗传、变异及各种生理机能。
B人口规律具有社会属性,它本质上属于社会规律。
最基本的人口发展条件主要有:
A人口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
B有计划地安排人口增长和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一支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产业大军。
C以不断降低死亡率,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卫生水平,增强体质和延长寿命,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特征的人口再生产过程。
D合理调整人口颁布和人口密度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
A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与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
1、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口规模变动、人口质量变动口结构变动的方向与水平
2、人口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是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
B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1、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前提
2、人是社会化的个体,不能孤立的存在
3、人口发展受一定的人口规律支配,人口规律的作用范围也受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支配。
C人口的发展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1、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2、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导
3、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统一,人口身份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
A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对人口自然变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再生产的速度,规模和类型,也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趋势。
B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
C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才是最终决定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的社会因素
1、人口颁布及其发展趋势,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分布
2、人口迁移变动同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获得生活资料的程度和方式有关
3、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归要到底也取决于社会经济
D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的决定性影响
1、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
2、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取决于社会经济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急剧变动最重要的原因。
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A人口(劳动力人口)对生产的影响
人口对生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人口对物质资料生产影响来实现的。
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通常称为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1、一定数量和密度的人口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也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开端
2、人口增长在一定意义上要同社会生产的增长成比例,同时人口增长必然要求社会生产能提供更多必要的生活资料。
3、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人口的自然结构,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生产和经济发展
5、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流动对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B人口对收入分配、资金积累和投资的影响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既表现在人口对生产的影响上,也表现在人口对生产结果分配的影响上,人口对社会分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口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而国民收入的分配,主要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积累基金是资金积累与投资的源泉,消费基金则是人民赖以维持与改善生活的源泉。
1、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是国民收入生产的必要前提
2、人口发展不公影响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与增长速度,而且影响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分配
3、从社会的宏观角度看,人口投资是社会人口投资,从家庭的微观角度看,它是家庭人口投资
C人口对交换,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影响
1、人口对交换的影响,主要是人口对市场商品流通特别是对消费品流通的影响
2、人口对消费的影响,包括对个人消费和社会的影响
3、除了自费需求外,人口还会影响社会的消费总量和消费水平
人口是数量与质量统一的社会群体
人口数量:
指人口群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人口质量:
指人口群体质的规定性
狭义人口质量是指微观个体基本素质的总和;
广义人口质量是指宏观人口结构素质的总和
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与思想首先素质则是人口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
人口质量主要包括的内容:
A身体素质
B科学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素质
C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质量的内涵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人口质量的测量指标:
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水平、失业、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劳动者态度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谚语统一关系,是人口的基本关系
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
A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相互促进
B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互相制约
C人口数量与质量存在替代转换关系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A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提高人口的素质
B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现状与方向
A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1、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
(1)巩固“两基”是重中之重
(2)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
(3)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2、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2)积极发展应用性和地方性的高等教育及学科专业
(3)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3、推进教育公平
(1)推进义务教育公平
(2)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B中国教育改革方向
1、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资源:
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利用的因素。
为了创造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因素
人力资源,彼得。
德鲁克,1954年,《管理的实践》,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管理员及他们的工作
人力资源:
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
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
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
人力资源与人口资源:
人口总体从生产力和消费力两方面制约着生产。
人口总体包括生产者人口和消费者人口。
“资源”的人口主要是生产者人口,即适龄劳动人口,更直接的是其中的经济活动人口。
人口资源是存在于具体的人口个体中的具有经济效用和价值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人口资源: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一个最基本的基数,是人力资源,劳动资源的基础。
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
两者区别:
主要是质量层次划分上的;人力资源质量高低是由人力资本含量多少决定的。
人力资本:
通过各种形式的投资而提高了人的素质和技能;代表人物,舒尔茨
人力资源的素质也就是人力资源状况
企业人力资源:
指一个企业所拥胡的可以用来增加企业效益的存在于员工身上的创造力,包括员工的体力,技能和知识,其中比较突出的牲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有些企业还要求排它的唯一使用权),并一般用签订劳动合同(或其他协议)的方式来形成确定企业与其人力资源之间的劳动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的类型
A企业所属的签订劳动合同(或工作合同)员工的创造力
B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供应方员工的创造力
C接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顾客的创造力
人力资源外延的类型
A适龄就业人口B求业人口C病残人口
人力资源特征:
A能动性和创造性B它的形成是人们社会劳动和生命过程的结果
C再生性和可塑性(可塑性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持续性和时代性E时效性和无限性
F流动性和共用性G个体性和社会性H进步性和发展性
人力资源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意识性和可激励性
人力资源能动性表现为:
A自我强化B选择职业C积极劳动
人力资源的形成包括:
教育、人在实践中经验的积累
人力资源的形成与人的实践活动是同一过程,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的实践过程
人力资源再生性体现在:
A人口的再生性B劳动力的再生产C劳动能力的再生产
人力资源的地位:
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是社会的主体内容,是所有资源中的核心和主导力量。
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人力资源的认识:
A是国民经济的特殊资源
1、它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的能动的主体要素,是第一资源
2、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3、它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还可以增加价值
B是稀缺性资源
1、它的生成是有条件的
2、它是可以不断利用
3、它既是消费力,又是生产力
C由它的特殊性、稀缺性所决定
D它的开发具有投资的连续性
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A作为国民经济的根本性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
B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自动适应物质资源,利用国民经济资源
C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人力资源具有数量的规定性:
包括劳动年龄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及在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
人力资源的数量指标是指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用绝对数,主要指就业,求业和失业人口,也可以看其相对数—人力资源率,即劳动人口总量与人口总量之比
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征
人力资源质的规定性是由人力资源自身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包括自然方面的因素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主要受社会规律的支配。
PQLI---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反映人力资源质量高低,将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和成年人识字率三个指标换算成指数形式之后计算出来的。
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A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
B社会历史文化遗产和教育因素
C个人努力:
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和学习
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
A人力资源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
B人力资源质量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C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途径:
A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B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C发展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D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世界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A人口高增长率B人口的负增长C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A人才总体增量表现
1、高层次人才:
院士人才,留学人才,博士后人才,引进人才
2、科技人才3、教育人才4、党政人才
5、企业人才6、金融人才7、信息人才
8、国际经贸人才9、少数民族人才
B中国人才总体缺口分析:
a高级人才缺口:
1、公派留学生数量不足2、引进国外人才的规模小3、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
4、高级技工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b企业人才缺口:
1、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2、民营企业人才状况令人堪忧
c教育人才缺口:
1、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人才不足2、高校教育人才补充速度缓慢
d农村人才缺口:
e少数民族人才缺口:
f其他部分专业人才缺口:
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
A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