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题库.docx
《教育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题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题库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研究任务1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
2、《论语》4
(《论语》一书汇聚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
)
3、我国古代的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4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他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论证了班级授课制4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管饭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的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5
(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6
(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为教育即自然发展,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思想。
以儿童为中心,是解放儿童的教育,是传统驾驭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7、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哪三部分8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8、了解教育学研究的方法
(历史法:
史料的收集。
。
。
调查法:
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
。
实验法: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
统计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本质特点16
(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3、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17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
4、教育的基本要素17-19
(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市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5、教育中介系统是什么
1(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
6、了解不同社会教育的特点20-22
(古代教育:
①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②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③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
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渐完善
未来教育:
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7、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什么社会(古代社会:
殷商和西周)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定义28
(人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这既是由自然人像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
2、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28
(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发展;二是心理发展;三是社会发展。
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33-34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3.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体现在,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5.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4、发展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发展关键期)。
33
5、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34—51(总结50)
(①遗传,它给人的生长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②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为社会的人;
③教育,它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
④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主动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四者的作用,即互相区别,各具特点,又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的具体条件与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四者的作用,使其在每个人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使个人不断获得最佳的发展。
)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44-51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引导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是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
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无法与学校教育相比。
而且,学校教育中有专门的教育者即教师来培养学生,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内容,懂得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
)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2-53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
③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
2、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持久性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65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各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7-65
(教育具有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其表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
其经济功能体现在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③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其政治功能体现在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④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
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①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文化功能①教育具有传递功能,能延续文化的②教育有选择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体现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教育的文化选择既要符合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也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教育具有发展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
5、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6、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怎么体现的。
7、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67-69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教育,他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为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优势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本质的规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内容、制度、形式、理论与经验的继承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型和连续性,具有自身的规律,教育教学的原则收社会制约,又有社会功能)
8、初步理解人力资本理论58
(主要观点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重视教育投资。
④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理解: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率的重要因素,依靠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于是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定义83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即反映教育想要达到的理想结果。
)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每个层次的含义要掌握)85和内容结构.86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其分为
①国家的教育总目的:
是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规格。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如小学、中学等
③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实现课程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④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由两部分,人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哲学)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95
4、教育目的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要把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92-93
教育目的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就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看来: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定制的,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定制的,社会本位论认为: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就教育的价值看来:
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而社会本位论认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认为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就人的发展看来:
个人本位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
而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人的一切发展也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5、中小学教育的性质105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6、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有?
107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
7、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108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教育。
)
8、正确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联系实际分析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现象101-105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有以下三个基本点:
①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②坚持全面发展③培养独立个性。
第五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定义和特点100-111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其特点有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强制性)
2、学制的定义114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
3、学制的类型117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
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等。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120-122
一)从学校系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幼儿教育:
列入学制系统,有提前的趋势,加强幼小联接
小学阶段:
入学年龄提前,年限缩短,和初中直接衔接
初中阶段:
学制延长、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而后再进行分流
高中阶段:
结构的多样化
职业教育:
移向高中后教育,基础越来越高,层次和类型多样化
高等教育:
多层次、多类型
5、我国现行学制的组成部分125-126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6、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类型)126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7、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革127
①适度发展学前教育,②全面普及义务教。
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8、义务教育:
定义74,128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9、198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73
10、深入理解终身教育113
终身教育是指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讲:
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
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定义131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动态的教育存在。
2、与课程紧密相联的三个文本131-134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3、记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定义并理解特点139-140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特点是:
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③强调训练的价值。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编制的课程。
特点是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4、什么是综合课程
(补充: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
5、校本课程
(补充:
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标准的定义及在贯彻课程方案中的意义,133
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7、课程目标的定义143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该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8、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
课程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143
9、三类课程目标体系144-146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课程内容的定义,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147-148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
还包含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表现的。
课程内容不等同于学习活动。
因为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直接经验形态的东西。
课程内容不完全等同于学习经验。
强调课程并不完全由专家支配,学生方面的学会,尊重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但设计难度大。
11、课程内容选择的规则148-150。
①间接经验的选择:
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
②直接经验的选择:
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和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
12、理解并掌握,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六个方面。
154-155
(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跟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55
①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知识生成方式与自主学习方式②增强课程的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14、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特点157
(一)新课程结构特点
一,综合性。
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二,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三,均衡性。
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课主要从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个层面上体现出来
15、了解素质教育:
(补充: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
16、了解应试教育及其危害
(补充:
“应试教育”是指教育者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用片面的科目和内容指导少数受教育者应付考试,使之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模式。
危害: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第七-九章教学
1、教学、班级授课制、问题/探究教学、谈话法、最近发展区理解教学的定义(注意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概念辨析)和意义161、162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做有效形式②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工作(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对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知识教学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问题/探究教学:
学生掌握知识一种模式:
在教室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2、教学任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