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8677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docx

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

【绪论】

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概念:

土力学——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用于研究土体的应力、变形、强度、渗流和长期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基础工程学——关于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的知识。

地基:

v定义:

承受建筑物或构筑物荷载、受这些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

v种类:

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基础:

v定义:

支承上部结构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层中地基内的、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下部结构。

v种类:

浅基础和深基础。

地基与基础设计的基本条件:

v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值。

v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

v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3基础工程学学习方法:

(1)重视工程地质勘察及现场原位测试

(2)重视地区工程经验

(3)考虑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工作(4)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绪论(补充内容)

土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土的形成与颗粒特征

一、土体的形成:

土是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而形成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二、土体的三相组成

(一)、固体矿物颗粒(固相)

1.矿物成分

原生矿物:

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

主要是粘土矿物,包括三种类型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

粘土矿物:

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氢氧八面体构成的晶胞所组合而成

颗粒大小

基本概念

粒度:

天然土是由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

粒组:

天然土的粒径一般是连续变化的,工程上把相近的土粒合并为组,称为粒组。

粒径级配:

(1)定义:

工程中常用土中各粒组的相对含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粒度成分)。

(2)粒径分析方法

•筛分法(d>0.075mm的土)

•沉降分析法:

(d<0.075mm的土)

密度计法(d<0.075mm的土)

(3)表述方法:

表格法

3.颗粒形状:

•原生矿物圆状、浑圆状、棱角状

•次生矿物针状、片状、扁平状

(二)、土体中水(液相):

土中的水即为土体中的液相,其含量根据土体中水分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大小,土体中的水主要可以分为:

(三)、土体中气体(气相)

土体中的气体是指存于土体空隙中未被水占据的部分,存在形式有两种:

第二节土的结构

定义:

土体的结构是指土颗粒之间的相互排列和连接方式。

第三节土的三相组成及物理性质指标

一.土的三相图

例题1:

工程地基经试验测定:

原状土样的体积V=70cm3,土的质量m=0.126Kg,土的固体颗粒质量ms=0.1043Kg,土粒密度2.7g/cm3,求土样的密度,干密度,含水量,饱和密度,孔隙比,孔隙率,饱和度。

第四节无粘性土的密实特性

定义:

土的密实度通常是指单位体积中固体颗粒的含量

1、孔隙比e或孔隙率n

优点:

简单方便

缺点:

不能反映级配的影响且只能用于同一种土

2、相对密实度

emax与emin:

最大与最小孔隙比

判别标准:

Dr=1,最密状态

Dr=0,最松状态

Dr≤1/3,疏松状态

1/3

Dr>2/3,密实状态

优点:

把土的级配因素考虑在内,理论上较为完善

缺点:

e、emin、eman难以准确测定

3、根据现场标准贯入试验判定:

标准贯入试验是一种原位测试方法。

试验方法:

将质量为63.5kg的锤头,提升到76cm的高度,让锤自由下落,打击标准贯入器,使贯入器入土深为30cm所需的锤击数,记为N63.5,这是一种简便的测试方法。

N的大小,综合反映了土的贯入阻力的大小,亦即密实度的大小。

我国《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94)规定砂土的密实度按表标准贯入锤击数进行划分。

判定标准:

第五节粘性土的物理特性

Ø粘性土的物理特性可以用稠度表示。

Ø稠度是指粘性土含水量不同时所表现出的物理状态,反映土的软硬程度。

Ø粘性土从一种状态过度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

粘性土的稠度反映土中水的形态

一、界限含水量:

2、塑限ωp:

滚搓法:

将天然湿度的土体在毛玻璃上搓成直径为3mm土条时,土条恰好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时的含水量。

液、塑性联合测定法:

利用液、塑性联合测定仪同时测定3份不同含水量的同一个土样,得到圆锥下沉深度和

含水量关系曲线,则曲线上对应深度为10mm及2mm时土样的含水量就分别为该土的液限和塑限。

二、塑性指数Ip和液性指数IL

塑性指数Ip

——表明吸附结合水的能力、粘性大小;大致反映粘土颗粒含量

工程上常用作粘性土与粉土定名的依据

不同的粘土矿物结合水的能力不同

缺点:

不能充分反映粘土颗粒含量

注意:

仅适用于重塑土

——反映粘性土天然状态的软硬程度

工程上作为确定粘性土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第六节土的工程分类

土的工程分类是将工程性质相近的土进行分类,以便于工程应用及研究

分类依据:

能反映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土的组成、土的状态、土的结构

本节主要介绍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分类法:

碎石土:

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

砂土:

土的名称粒组含量

粉土:

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小于全质量50%而塑性指数Ip≤10的土

粘性土:

塑性指数Ip>10的土

10

Ip>17的土粘土

例题2:

住宅楼基坑取土样经试验测定天然含水量w=20.5%,塑限wp=18.5%,液限wL=28.7%,试确定土样的名称及所处的物理状态。

 

例题3:

对下表中的3个土样分别定名。

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第一章】地质构造与地质条件

第一节概述

内容:

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不良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等。

地球的构造:

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

地球的固体外壳。

大陆上厚的70公里,海洋里薄的今10公里,平均厚度在33km左右。

地幔:

中间构造层,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物质。

地核:

主要化学成分是铁,镍,所以又称铁镍核心。

第二节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

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二、地质构造: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壳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不断运动演变所造成的地层形态,统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第三节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

定义:

引起地壳成分(岩石和土)变化和构造变化的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热能等引起的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由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引起的地质作用。

二、岩石的类型

(1)岩浆岩

成因:

由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而成岩浆岩。

(2)沉积岩

成因:

岩石经风化、剥蚀成碎屑,经水流、风力或冰川搬运至下游处沉积,再经长时代的压紧或化学作用硬结而成沉积岩。

(3)变质岩

成因:

地壳外壳的原岩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物质作用下,改变了原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第四节地形和地貌

典型的地貌单元

●山地丘陵冲积平原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

(1)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定义:

存在于地表下面土和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按其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上层滞水:

埋藏于地表浅处,局部隔水层上部,且具有自由水面的水;

潜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面的标高称为地下水位。

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潜水:

是位于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含在透水层中、能够自由流动的地下水。

其水面是起伏不平的面,称为潜水面。

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

多数情况下,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

所以潜水的埋藏深度及含水层厚度经常是变化的,而且变化范围较大,其中以气候、地形的影响最为显著。

对采矿工作来说,潜水对建井及露天开采的影响较大,对地下开采影响较小。

承压水(自流水):

是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其运动受上下隔水层的约束和水压的作用,通常是从补给区流向排泄区。

其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受大气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小,不易受污染。

(2)动水力

动水力:

水流对单位体积土的骨架作用力;

流砂:

当动力水的大小等于或大于土的浮重度时,土体失重,随水流动,称为流砂。

潜蚀:

土中水流把土体粗颗粒孔隙中所充填的细粒土带走,在土层中形成管状空洞,破坏土的结构,这种作用称为潜蚀。

潜蚀包括机械潜蚀和化学潜蚀.

机械潜蚀作用:

指渗流的机械冲刷力把细小的土颗粒携走,而较大的颗粒仍留在原处.

化学潜蚀作用:

指当土中含有可溶盐类的颗粒或胶结物时,水流溶蚀了它们,使土的结构变松,孔隙度增大,水流的渗透能力加强.

机械潜蚀和化学潜蚀一般是同时进行的,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强烈的渗透变形会在渗流出口处侵蚀成孔洞,孔洞又会促使渗透途经已经缩短,水力梯度有所增大的渗流向它集中,而在孔洞末端集中的渗透水流就具有更大的侵蚀能力,所以孔洞就不断沿最大水力梯度线溯源发展,最终形成一条水流集中的管道,由管道中涌出的水携带较大量的土颗粒,即管涌(piping).

管涌是由潜蚀强烈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不良地质作用,往往形成地质灾害.

流砂一般出现在粉砂层或粘土颗粒含量小于10%、粉粒含量大于75%的土层,地下水动水压力较大,基坑(槽)内外的水位高差大,动水将粉砂颗粒冲流冒出,粉砂层被破坏,形成流砂。

流砂挖掘愈多,将使基坑(槽)外附近的地基下陷、沉塌。

流砂与管涌的比较:

流砂管涌

现象土体局部范围的颗粒同时发生移动土体内细颗粒通过粗粒形成的孔隙通道移动

位置只发生在水流渗出的表层可发生于土体内部和渗流溢出处

土类只要渗透力足够大,可发生在任何土中一般发生在特定级配的无粘性土或分散性粘土

历时破坏过程短破坏过程相对较长

后果导致下游坡面产生局部滑动等导致结构发生塌陷或溃口

图为发生在上海黄浦江隧道施工中流砂带来的灾害。

施工中发生渗水后,随后出现大量流砂涌入施工中的隧道,导致中山南路部分地面下沉,建筑倾斜。

图为发生在湖南望城湘江大堤最大的管涌。

由于暴雨使湘江水猛长,使土体中的水力坡降增加,加之土结构的几何原因,发生了图中的管涌。

沙袋用来提高逸出口水位,以降低水力坡降。

此外还抛了一些大的砾石形成反滤层。

二、地下水引发的工程问题:

土中通常含有水,土中含水量的变化及土体中水的流动对土特性的影响非常大。

有时这种影响可能会带来灾难。

水对土特性影响的直观理解为:

土的含水量小时,土比较硬,土中适当含水可使散粒土颗粒粘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但当土的含水量过大时则会变软。

当水在土中流动的比较急时,将引起坝基渗流、基坑渗流、塌方、泥石流及流砂等灾害。

板桩围护下的基坑渗流土石坝坝基坝身渗流

第六节工程地质

一、工程地质条件:

即为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包括:

①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层岩性)

②地质构造

③水文地质条件

④地表地质作用

⑤地形地貌

⑥天然建筑材料

二、工程地质问题:

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土木工程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以下四类:

①地基稳定性问题

②斜坡稳定性问题

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④区域稳定性问题

 

【第二章】工程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第一节场地和地基

建筑场地:

指工程建筑物所处的和直接使用的有限面积的土地。

建筑物场地:

是宏观的概念,建筑场地勘查应广泛研究整个工程在建设施工和使用期间,场地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岩、土体的失稳、自然地质及工程地质灾害等问题。

推荐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适用于除水利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核电站工程以外的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

目的:

在于以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三、岩土工程勘察方法

Ø工程地质测绘

Ø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

Ø工程地质现场测试与长期观测

Ø工程地质资料室内整理

(一)坑探

该方法的特点是:

(二)工程地质钻探

1.工程地质钻探的基本概念

2.钻探过程:

破碎岩土、采取岩土、保全孔壁

钻进方法:

回转钻探、冲击钻探、振动钻探和冲洗钻探四种

3.岩土取样

1目的:

2要求:

原状土样

扰动试样

应力求排除各种可能的扰动因素,使试样的扰动程度降至最小的程度。

勘察规范对土样的扰动程度分成四个等级:

土试样质量等级划分:

4成果表达

钻孔柱状图:

地质年代、岩土层埋藏深度、厚度、底部绝对标高、岩土的描述、地下水水位、测量日期、岩土取样位置等内容。

单个钻孔(柱状图)

多个钻孔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

(三)触探

(1)静力触探

(2)圆锥动力触探(3)标准贯入试验

(四)工程地质物探

物探是以专用仪器探测地壳表层各种地质体的物理场来进行地层划分,判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地球勘探方法,又称为地球物理勘探。

基本原理

电法勘探最为常用

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差异的勘探方法,也称电阻率法

电阻率是岩土的一个重要电学参数,它表示岩土的导电特性。

不同的岩土有不同的电阻率,也就是说,不同岩土有不同的导电特性。

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电流在材料里均匀分布时,该种材料单位立方体所呈现的电阻。

探地雷达GPR(Groundpenetratingradar)

利用高频电磁波在岩体传播中遇到地质界面产生反射的特性,探测异常地质体的一种方法。

探地雷达可以满足各种探测领域与不同探测深度的需求。

目前逐渐应用于在公路、铁道、机场、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隧道工程等领域。

四、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以报告书的形式提出的。

勘察工作结束后,将取得的野外工作和室内试验的纪录和数据以及搜集到的各种直接和间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检察校对、归纳总结后,做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评价。

这些内容,最后要简要明确的文字和图表编成报告书。

岩土勘察报告的要求:

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便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

岩土勘察报告的内容: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拟建工程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的评价;

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对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建议;

⑵对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问题进行预测,提出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成果报告应附下列图件: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柱状图;

3、工程地质剖面图;

4、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5、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6、当需要时附加图表。

(二)勘察报告的阅读与使用

需要引起工程技术人员注意的几点:

1、场地稳定性评价2、持力层的选择3、考虑环境效应

五、基槽检验与地基的局部处理

一、基槽检验(验槽)

在基槽开挖时,根据施工揭露的地层情况,对地质勘察成果与评价建议等进行现场的检查,校核施工所揭露的土层是否与勘察成果相符,结论和建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有出入应该进行补充修正,必要时尚应作施工勘察。

二、地基的局部处理

根据勘察报告局部存在异常地基或经基槽检验,局部分布异常土层时,可根据地基的实际情况、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采取必要的局部处理措施。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地基局部处理的方法:

1、古井、坑穴及局部淤泥的处理

2、局部坚硬土层的处理

3、管道的处理

4、其他情况处理

 

【第三、四章】浅基础

一、基础材料

二、浅基础的类型与特点

三、基础埋置深度

四、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一、基础材料

(一)材料:

1、砖石砌体2、混凝土和毛石混凝土3、钢筋混凝土4、灰土5、三合土

(二)对基础材料的要求

1、砖:

必须用黏土砖,灰砂砖与轻质砖均不得用于基础。

一般地区稍湿地基,砖的标号不低于MU7.5,严寒地区饱和地基,砖的最低标号为MU20。

2、石料:

3、砂浆:

白灰、水泥混合砂浆不能用于含水饱和地基。

水泥砂浆在很湿的或饱和的地基中最低标号为M5。

4、混凝土:

垫层的标号常为C10。

5、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15。

6、灰土:

中小型工程,常用三七灰土,分层压实。

二、浅基础的类型

(一)按材料及受力情况分

1.刚性基础——砖、石、混凝土、毛石混凝土等。

2.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3.联合基础

1、刚性基础(无筋扩展基础)

定义:

由砖、毛石、素混凝土以及灰土等材料修建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轻型厂房。

概念;刚性角刚性基础

2、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式基础)

定义:

由钢筋混凝土材料修建的基础。

性质:

在基础内配置足够的钢筋来承受受拉应力或弯矩,使基础在受弯时不破坏。

这种基础不受刚性角的限制,基础剖面可以作成扁平形,用较小的基础高度把上部荷载传到较大的基础底面上去,以适应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3、联合基础:

当为了满足地基土的强度要求,必须扩大基础平面尺寸,与相邻的单个基础在平面上相接甚至重叠时,则可将它们连在一起成为联合基础。

(二)按构造类型

1、独立基础

使用范围:

当建筑物上部结构为框架、排架时,基础常采用独立基础,或者烟囱、水塔基础等。

有时墙下也采用独立基础,如在膨胀土地基上的墙基础。

独立基础是柱下基础的基本形式。

当柱为预制构件时,基础浇筑成杯形,然后将柱子插入,并用细石混凝土嵌固,称为杯形基础。

独立基础常用的断面形式有阶梯形、锥形、杯形等。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a)阶梯形(b)锥性(和杯形相比高)(c)杯形

2、条形基础——当基础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0倍基础宽度时称为条形基础。

使用范围:

砖混结构的墙基、挡土墙基础。

基础沿墙体连续设置成长条状称为条形基础,也称为带形基础,是砌体结构建筑基础的基本形式。

条形基础可用砖、毛石、混凝土、毛石混凝土等材料制作,也可用钢筋混凝土制作。

(1)砖条形基础:

砖条形基础一般由垫层、大放脚和基础墙三部分组成。

大放脚的做法有间隔式和等高式两种。

砖基础:

(a)间隔式(宽的);(b)等高式(窄的)

(2)毛石基础:

毛石基础是用毛石和水泥砂浆砌筑而成,其剖面形状多为阶梯形。

为保证砌筑质量并便于施工,基础顶面要比基础墙宽出100㎜以上,基础墙的宽度和每个台阶的高度不宜小于400㎜,每个台阶伸出的宽度不宜大于200㎜。

(3)混凝土基础:

混凝土基础是用不低于C15的混凝土浇捣而成,其剖面形式和尺寸除满足刚性角(45º)外,不受材料规格限制,其基本形式有阶梯形和锥形。

(4)钢筋混凝土基础:

钢筋混凝土基础因配有钢筋,可以做得宽而薄,其剖面形式为扁锥形。

3、十字交叉梁基础

使用范围:

遇上部荷载较大,采用条形基础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时,可采用十字交叉基础(即双向条形基础)。

4、筏板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或地基土质很差,承载能力小,采用独立基础或井格基础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筏片基础。

筏片基础在构造上像倒置的钢筋混凝土楼盖,分为板式和梁板式两种。

整片基础:

(a)板式;(b)梁板式;(c)箱形

5、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一种刚度很大的整体基础,它是由钢筋混凝土顶板、底板和纵、横墙组成的若在纵、横内墙上开门洞,则可做成地下室。

箱形基础的整体空间刚度大,能有效地调整基底压力,且埋深大、稳定性和抗震性好,常用做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基础。

6、壳体基础:

适用于水塔、烟囱、料仓和中小型高炉等高耸的构筑物的基础。

小结:

1.基础按所用材料及受力情况的不同有刚性基础和非刚性基础之分;按构造形式不同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井格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等。

2.应重点掌握各种基础适用范围和常用基础的基本构造。

三、基础的埋置深度:

(一)、概念:

由室外设计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基础的埋深(图11.2)。

一般情况下埋深大于等于5米,且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的为深基础;埋深小于5米的为浅基础。

从经济角度考虑,基础的埋置深度愈小,工程造价愈低。

但基础埋深过小时,基础底面的土层受到压力后会把基础四周的土挤出,使基础产生滑移而失去稳定;同时接近地表的土层带有大量植物根茎等易腐物质及灰渣、垃圾等杂填物,又因地表面受雨雪、寒暑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故基础的埋深度一般不小于500mm。

(二)、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

1.与建筑物有关的条件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4.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5.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四、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一)、地基承载力概念

(二)、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a根据《规范》表格确定;

b按静载荷试验方法确定;

c根据土的强度理论计算确定;

d根据相邻条件相似的建筑物经验确定。

五、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

(P66)

(一)建筑措施

(二)结构措施(三)施工措施

(一)、建筑措施P66

(二)、结构措施(三)、施工措施

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施工

•施工方案:

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组砌形式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施工工艺砖砌大放脚条形基础砌筑方法

组砌形式:

1、“一顺一丁”式2、“三顺一丁”式3、“梅花丁”式4、“全顺”式5、“全丁”式

“一顺一丁”砌法是一层顺砖与一层丁砖相互间隔砌成。

上下层错缝1/4砖长。

适用于一砖和一砖以上的墙厚。

“三顺一丁”砌法是三层顺砖与一层丁砖相互间隔砌成。

上下层错缝1/4砖长。

适用于一砖和一砖以上的墙厚。

“梅花丁”砌法是每层中顺砖与丁砖相互间隔砌成。

上下层错缝1/4砖长。

适用于一砖和一砖以上的墙厚。

梅花丁全顺

“全顺”砌法是全部用顺砖砌筑而成。

上下层错缝1/2砖长。

仅用于砌筑半砖厚的墙体。

“全丁”砌法是全部用丁砖砌筑而成。

上下层错缝1/4砖长。

仅用于砌筑圆弧形砌体。

过程:

抄平放线-摆砖-立皮数杆-盘角挂线-砌筑-勾缝

一、抄平:

为了使各段砖墙底面标高符合设计要求,砌墙前应在基面(基础防潮层或楼面)上定出各层标高;并采用M7.5的水泥砂浆或C10的细石砼找平。

二、弹线:

根据施工图纸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