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8521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来酬唱 罕继声尘.docx

后来酬唱罕继声尘

后来酬唱罕继声尘

内容提要杨素现存完整诗歌19首,其中17首是写给薛道衡的赠答诗。

薛道衡现存有两首答诗及《出塞二首和杨素》。

杨素与薛道衡的赠答诗传递出两人之间深切的友情。

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因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好而日益亲密,情同手足。

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语主要体现了在薛道衡眼里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杨广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杨素薛道衡赠答诗《赠薛播州诗》

杨素与薛道衡彼此之间写有大量赠答诗。

杨素现存完整诗歌19首,其中《出塞》二首属于边塞诗,其余17首属于赠答诗。

杨素所赠的对象只有薛道衡一人,它们包括: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赠薛内史诗》《赠薛播州诗》十四章。

薛道衡集中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重酬杨仆射山亭诗》两首予以回赠,另外薛道衡还有《出塞二首和杨素》。

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

“某曾读《隋书》,见杨越公地处亲贤,才兼文武,每舒绣锦,必播管弦。

当时与之握手言情,披襟得侣者,惟薛道衡一人而已。

及观其唱和,乃数百篇。

力均声同,德邻义比。

彼若陈葛天氏之舞,此乃引穆天子之歌。

彼若言太华三峰,此必曰浔阳九派。

神功古迹,皆应物无疲;地理人名,亦争承不阙。

后来酬唱,罕继声尘,常以斯风,望于哲匠。

”直到晚唐,存世的杨薛唱和诗竟然多达数百篇。

从李商隐对杨素薛道衡赠答诗的推崇,可以看出杨薛关系之亲密和杨薛赠答诗写作手法之高妙。

“后来酬唱,罕继声尘”八个字足以说明杨薛赠答诗在中国赠答诗史上的重要性。

目前,虽有多部文学史著作和多篇学术文章论及杨素诗歌和薛道衡诗歌,但尚未见到探究杨素薛道衡赠答诗的专题论文。

本文拟结合史实,探查杨素与薛道衡赠答诗中的深厚友情,探究杨薛之间友情形成的原因,剖析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内在含义。

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杨素诗歌的创作年代,据曹道衡、刘跃进先生《南北朝文学编年史》考证: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杨素伐突厥归,作《出塞》二首,薛道衡、虞世南俱有和作。

开皇十九年(599年),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二首当作于是时,薛道衡有《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

开皇二十年(600年),杨素作《赠薛内史诗》,薛道衡作《重酬杨仆射山亭诗》。

仁寿四年(604年),杨素作《赠薛番州》诗。

“播州”为“番州”之误,《赠薛播州诗》当为《赠薛番州》诗。

曹道衡、刘跃进: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648~655页。

按,杨素《赠薛播州诗》十四章,据《隋书・杨素传》:

“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未几而卒,道衡叹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

’”据此可知组诗《赠薛播州诗》是杨素在人间世的绝笔。

十四章虽然可能写作于不同年代,但定稿当完成于杨素临死前不久,即大业二年(606年)。

作为朋友之间的赠答诗,友情是诗中最重要的元素。

杨素诗歌也不例外,对薛道衡的思念是杨素赠答诗的主线。

开皇十九年(599年),在薛道衡出守襄州时,杨素写作了《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和《赠薛内史诗》。

据《隋书・薛道衡传》:

“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

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

高祖怆然改容曰:

‘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

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

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

’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

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

”[唐]魏征等撰: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9页。

在隋文帝眼里,杨素和薛道衡过从甚密,杨素经常把朝廷的机密透露给薛道衡,故不得不把薛道衡调离京城。

杨素《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其一:

“居山四望阻,风雨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其二:

“岩壑澄清景,景肖岩壑深。

白云飞暮色,绿水激清音。

涧户散馀彩,山窗凝宿阴。

花草共萦映,树石相陵临。

独坐对陈榻,无客有鸣琴。

寂寂幽山里,谁知无闷心?

”其一写在大山深处,风雨交集。

风雨之后,日出鸟散。

有酒不想畅饮,只因故人不在身边。

其二写岩壑中所见的清幽之景。

暮色四合,流水潺潺,诗人独居山林,琴声中寄托了对老友的思念之情。

薛道衡以《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回赠,诗云:

“相望山河近,相思朝夕劳。

龙门竹箭急,华岳莲花高。

岳高嶂重叠,鸟道风烟接。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流。

露寒洲渚白,月冷函关秋。

秋夜清风发,弹琴即鉴月。

虽非庄舄歌,吟咏常思越。

”在襄州,薛道衡同样在仰望远方,苦苦思念故人。

在月光如水的秋夜,道衡独自弹琴寄托相思。

因为杨素封为越国公,诗人一语双关地说“吟咏常思越”。

杨素又有《赠薛内史诗》,诗云:

“耿耿不能寐,京洛久离群。

横琴还独坐,停杯遂待君。

待君春草歇,独坐秋风发。

朝朝唯落花,夜夜空明月。

明月徒流光,落花空自芳。

别离望南浦,相思在汉阳。

汉阳隔陇吟,南浦达桂林。

山川虽未远,无由得寄音。

”诗人深夜难眠,独自弹琴,无心饮酒。

从春到秋,从朝到暮,时光变了;从南浦到汉阳、到桂林,地点变了。

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故友的深情。

薛道衡以《重酬杨仆射山亭诗》答之:

“寂寂无与晤,朝端去总戎。

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

临风时太息,步月山泉侧。

朝朝散霞彩,暮暮澄秋色。

秋色遍皋兰,霞彩落云端。

吹旌朔气冷,照剑日光寒。

光寒塞草平,气冷咽笳声。

将军献凯入,蔼蔼风云生。

”离别故人之后,无人可以倾心交谈。

两个人就这样你来我往,情思缠绵。

彼此的相思,没有随着年华的流逝而改变。

在大业二年(606年)完成的组诗《赠薛播州诗》中,杨素回顾了两人的交往历史。

杨素《赠薛播州诗》其四:

“植林虽各树,开荣岂异春?

相逢一时泰,共幸百年身。

”两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但为了事功都在不懈努力。

有一天,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其五:

“倾盖如旧知,弹冠岂新沭。

利心金各断,芬言兰共馥。

”《周易・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杨薛二人倾盖如故,志同道合。

其六:

“自余历端揆,缉熙恧时彦。

及尔陪帷幄,出纳先天眷。

高调发清音,缛藻流馀绚。

或如彼金玉,岁暮无凋变。

余松待尔心,尔筠留我箭。

”作为宰相的杨素,颇为欣赏薛道衡的才学人品,两人交情日深。

其七:

“荏苒积岁时,契阔同游处。

阊阖既趋朝,承明还宴语。

上林陪羽猎,甘泉侍清曙。

迎风含暑气,飞雨凄寒序。

相顾惜光阴,留情共延伫。

”两人同时任职于朝廷,时常共同陪侍皇帝,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其八:

“滔滔彼江汉,实为南国纪。

作牧求明德,若人应斯美。

高卧未褰帷,飞声已千里。

还望白云天,日暮秋风起。

岘山君傥游,泪落应无已。

”薛道衡因为与杨素关系过于密切而被贬谪为检校襄州总管,杨素在思念中也带有愧对故友的意思。

其九:

“汉阴政已成,岭表人犹蠹。

弹冠比方新,还珠总如故。

楚人结去思,越俗歌来暮。

阳乌尚归飞,别鹤还回顾。

君见南枝巢,应思北风路。

”仁寿四年(604年)八月,薛道衡任番州刺史,前往岭南。

从此天各一方,南北暌隔,但离别没有冲淡彼此的友情,组诗也描写了杨素对远在番州的故人的深切思念。

《赠薛播州诗》其十: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椤Nㄓ泄鲁窃拢徘徊独临映。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薛道衡远赴番州之后,杨素对景伤心,吊影自怜,身心俱疲。

其十三:

“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无驾,一见杳难期。

”两人的关系如同庄惠之交,在哲学层面能够互相启发。

其十四:

“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

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

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

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

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

”千里相思,孤独日暮。

虽然已经遗失了大量的诗歌,但现存的诗篇足以说明杨薛二人之间深切的友情。

从传说中的苏李诗开始,中国文人特别看重友情,曹丕曹植与邺下诸子、陆机陆云与东南士族、李白与杜甫、元稹与白居易……无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友情之歌。

杨薛友情诗比肩其中,毫无愧色。

二、力均声同,德邻义比

《隋书・杨素传》:

“素性疏而辩,高下在心,朝臣之内,颇推高G,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视苏威蔑如也。

自余朝贵,多被陵轹。

”②③④⑤[唐]魏征等撰: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85、1184、1281、1405、1406页。

在整个朝臣中,杨素只欣赏三个人,一个是大隋丞相高G。

《隋书・高G传》:

“G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

”②一个是他少年时的同窗、朝廷重臣牛弘。

杨素曾与牛弘一起学习,研精不倦。

另外一个是诗人薛道衡。

杨素敬重牛弘高G两位,自在情理当中。

然杨素一生“与之握手言情,披襟得侣者,惟薛道衡一人而已”,多少有些出人意外。

杨素为什么会与薛道衡如此相知呢?

其一,两人出身相似,青年时代即具有非凡的政治抱负。

杨素出于弘农华阴杨氏,其家族在汉魏时代就是赫赫有名的关中士族。

杨素的十世祖杨瑶,是晋侍中、仪同三司、尚书令。

杨素的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

杨素父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

杨素少年时代就胸有大志,落拓不拘小节。

他的从叔祖、魏尚书仆射杨宽称誉他“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

杨素善于写文章,工于草隶。

《隋书・杨素传》:

“武帝亲总万机,素以其父守节陷齐,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许。

至于再三,帝大怒,命左右斩之。

素乃大言曰:

‘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

’帝壮其言,由是赠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

拜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渐见礼遇。

”③杨素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大才子。

周武帝命杨素代为起草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

周武帝读后甚为赏识,他对杨素说:

“善自勉之,勿忧不富贵。

”杨素应声答道:

“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他对自己的才华和前程非常自负。

薛道衡出身于河东士族,具有家学渊源,精于儒学。

《隋书・薛道衡传》:

“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也。

祖聪,魏济州刺史。

父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

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

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烈为兵曹从事。

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一代伟人,见而嗟赏。

授奉朝请。

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

‘郑公业不亡矣。

’河东裴谳目之曰:

‘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

’”④薛道衡后来曾经接待周、陈二使。

并在武平初年,与诸儒一起修定过《五礼》。

后来待诏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是北方著名的儒士。

其二,薛道衡的诗歌才华为时人所公认,一时无人能出其右。

《隋书・薛道衡传》:

“陈使傅f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

f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

”“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⑤南北朝时期,虽然从整体上看北朝武力强盛,但南朝统治者向来看重衣冠礼乐,以为正朔在己,南朝文人经常以文采风流自诩,在诗歌创作上一直是北朝诗人学习模仿南朝诗歌。

到了隋朝时,北朝终于出现了让“南人无不吟诵”的诗篇。

而杨素并不是一介武夫,他才兼文武。

《隋书・杨素传》史臣曰:

“杨素少而轻侠,m傥不羁,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志怀远大,以功名自许。

高祖龙飞,将清六合,许以腹心之奇,每当推彀之重。

扫妖氛于牛斗,江海无波;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

考其夷凶静乱,功臣莫居其右;览其奇策高文,足为一时之杰。

然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阿谀时主,高下其心。

营构离宫,陷君于奢侈;谋废冢嫡,致国于倾危。

终使宗庙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祸败之源,实乃素之由也。

”③④⑤⑥[唐]魏征等撰: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6、1407、1408、1406、1406页。

杨素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黄子云《野鸿诗的》曰:

“越公《赠薛播州》数篇,高迥雅逸,纤靡扫尽,大业之朝,足称首杰。

观者不以人废言可也。

”王夫之等:

《清诗话》(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63页。

杨素和薛道衡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做到惺惺相惜,彼此欣赏。

其三,杨素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身为文人的薛道衡在政治上见解高超。

薛道衡受到了隋文帝的赏识。

《隋书・薛道衡传》:

“高祖每曰:

‘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然诫之以迂诞。

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

‘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朱门陈戟。

’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

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

‘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

’”③由于薛道衡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太子和诸王也争相与之交往。

《隋书・薛道衡传》载:

“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G、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

”④在整个隋朝大臣中,能够获得高G、杨素两位宰相共同推重的也许只有薛道衡一人。

薛道衡积极主张平定江南,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隋书・薛道衡传》载:

“其年,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

道衡因奏曰:

‘江东蕞尔一隅,僭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

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窃名号,寻亦灭亡。

魏氏自北徂南,未遑远略。

周、齐两立,务在兼并,所以江表逋诛,积有年祀。

陛下圣德天挺,光膺宝祚,比隆三代,平一九州,岂容使区区之陈,久在天网之外?

臣今奉使,请责以称O。

’高祖曰:

‘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

’”⑤大业八年,平陈战役开始后,薛道衡被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

他对隋军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隋书・薛道衡传》载:

“王师临江,高G夜坐幕下,谓之曰:

‘今段之举,克定江东已不?

君试言之。

’道衡答曰:

‘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

《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

后汉之季,群雄竞起,孙权兄弟遂有吴、楚之地。

晋武受命,寻即吞并,永嘉南迁,重此分割。

自尔已来,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

郭璞有云:

‘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

’今数将满矣。

以运数而言,其必克一也。

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灭,皆由此道。

主上躬履恭俭,忧劳庶政,叔宝峻宇雕墙,酣酒荒色。

上下离心,人神同愤,其必克二也。

为国之体,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备员而已。

拔小人施文庆委以政事,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其大将,一夫之用耳。

其必克三也。

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

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

其必克四也。

席卷之势,其在不疑。

’G忻然曰:

‘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

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

’还除吏部侍郎。

”⑥薛道衡纵论天下大事,对时事政治的解析清晰透彻,见地高明,高G对他心悦诚服。

从杨素薛道衡的边塞诗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入世之心和爱国情怀。

杨素《出塞二首》充满了豪情壮志。

《出塞》其一:

“漠南胡未空,汉将复临戎。

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

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

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诗中塑造了一位汉将的形象,他的身影活跃在漠南、塞北、辽东、瀚海、长平等不同的地方,他万里征战,最终功成名就。

《出塞》其二: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这位“忧国不忧身”的人物就是杨素自己的化身。

薛道衡以《出塞二首和杨素》与之唱和,其二: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徵兵。

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汗北,直指夫人城。

……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

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诗中用汉将霍去病来比喻杨素的神勇。

两人诗中都写到了战争的艰难过程,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大隋朝廷,文武官员人才济济,杨素一生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薛道衡。

可以看出是因为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爱好。

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隋书・杨素传》:

“素尝以五言诗七百字赠番州刺史薛道衡,……未几而卒,道衡叹曰: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岂若是乎!

’”⑤[唐]魏征等撰: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292、1407页。

“人之将死”句语出《论语・泰伯》: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杨素死前未与薛道衡会面,薛道衡所谓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乃是针对杨素《赠薛播州诗》而发的。

薛道衡为什么要这样评价亡友?

或曰薛道衡这样评价杨素,显得对死者不够尊重,可以看出薛道衡其人不够厚道,薛杨两人表面亲昵其实貌合神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薛道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评语呢?

杨素《赠薛播州诗》中的“善”言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杨素《赠薛播州诗》固然是一组赠答诗,但其中却不仅仅限于友情的吟唱。

沈德潜点评杨素《赠薛播州诗》说:

“从天下之乱,说到定鼎,次说求才,次说立朝,次说薛之出守、颂其政成,次说己之归闲,末致相思之意。

一题几章,须具比章法。

未尝不排,而不觉排偶之迹,骨高也。

”[清]沈德潜选:

《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第358页。

郑振铎先生说:

“至于《赠薛播州十四首》中如: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便非齐、梁所得范围的了。

殆足以上继嗣宗,下开子昂。

”郑振铎: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第183页。

杨素《赠薛播州》中不仅有哲学的元素,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比较杨素前后的赠答诗,我们发现《赠薛播州诗》像以前的诗歌一样表达了对薛道衡的相思之情。

与此前不同的是在《赠薛播州诗》中,诗人的情绪变得消沉了,诗人思考的内容变得丰富了。

《赠薛播州诗》其十: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浮Nㄓ泄鲁窃拢徘徊独临映。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其中充满了孤独的情感、吊影自怜的心态、身心疲惫的感受。

其十一:

“养病愿归闲,居荣在知足。

栖迟茂陵下,优游沧海曲。

故人情可见,今人遵路躅。

荒居接野穷,人物俱非俗。

桂树芳从生,山幽竟何欲!

”此时诗人疾病缠身,厌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其十二:

“所欲栖一枝,禀分丰诸已。

”知足不辱,失去了昂扬进取之心。

其十三:

“物华不相待,迟暮有馀悲。

”在生命的晚年,面对时光的流逝,只能无可奈何。

其十四:

“衔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

风起洞庭险,烟生云梦深。

独飞时慕侣,寡和乍孤音。

木落悲时暮,时暮感离心。

离心多苦调,讵假雍门琴!

”陈祚明评本章:

“亦可谓其鸣也哀矣。

”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3页。

总之,《赠薛播州诗》写杨素临死之前身体的病痛、生命的衰老;晚年的杨素失去了皇帝的恩宠,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体验到强烈的生命孤独感,哀伤的意绪弥漫在全诗。

诗人看淡了金戈铁马,看淡了荣华富贵,看淡了功名利禄,他摘下戴了多年的面具,他不再需要伪装自己。

此时的杨素是一个充满了全身远祸意念的老人,不同于以前那个纵横驰骋于疆场的将军,不同于以往那个宫廷斗争中的密谋者。

杨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桑榆日暮,年老体衰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人事方面的原因。

检索史籍,我们发现在对待隋炀帝杨广的态度上两人明显不同。

薛道衡对于晋王杨广一向敬而远之。

当年,太子杨勇、晋王杨广、汉王杨谅等争相走近薛道衡。

据《隋书・薛道衡传》:

“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

……(道衡)配防岭表。

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

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

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

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

”⑤薛道衡配防岭表时,晋王杨广和汉王杨谅都在拉拢薛道衡,薛道衡在二王之间明显倾向于杨谅,由此得罪了杨广。

《隋书・薛道衡传》:

“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

岁馀,上表求致仕。

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

‘道衡将至,当以秘书监待之。

’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颂》。

……帝览之不悦,顾谓苏威曰:

‘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

道衡不悟。

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

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

‘向使高G不死,令决当久行。

’有人奏之,帝怒曰:

‘汝忆高G邪?

’付执法者勘之。

……及奏,帝令自尽。

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

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妻子徙且末,时年七十,天下冤之。

”②③④⑤[唐]魏征等撰:

《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408、1575、95、1289、1292页。

杨广登基之后,贬谪薛道衡去番州,明显出于打击报复。

薛道衡“上表求致仕”未尝没有负气抗议的色彩。

召回朝廷之后,道衡先是上《高祖文皇帝颂》,后来公然缅怀高G,与杨广对立,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隋书・裴蕴传》云:

“司隶大夫薛道衡以忤意获谴,蕴知帝恶之,乃奏曰:

‘道衡负才侍旧,有无君之心。

见诏书每下,便腹非私议,推恶于国,妄造祸端。

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悖逆。

’帝曰:

‘然。

我少时与此人相随行役,轻我童稚,共高G、贺若弼等外擅威权,自知罪当诬s。

及我即位,怀不自安,赖天下无事,未得反耳。

公论其逆,妙体本心。

’于是诛道衡。

”②读此,我们知道隋炀帝对薛道衡的衔恨由来已久,帝恶道衡不是什么秘密。

较之于薛道衡,杨素一直是杨广的亲信。

如果没有杨素的倾心相助,杨广能否成为太子,能否登基,都很难料。

《隋书》本纪史臣曰:

“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

”③为了夺得太子之位,杨广多年矫情自饰,沽名钓誉,后来终于实现了愿望。

开皇二十年(600年),晋王杨广为灵朔道行军元帅,杨素为长史,杨广开始卑躬结交杨素。

杨素与之暗中联合。

太子杨勇被废后,文帝立杨广为皇太子。

仁寿四年(604年),文帝病重之时,杨素等入内侍疾。

当时皇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心神不安,多有担心,于是写信给杨素。

杨素回太子的信,被宫人误送给了文帝,文帝读信大怒。

加上文帝所宠爱的陈贵人又说太子无礼。

文帝欲召长子杨勇。

杨广与杨素密谋,杨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由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

文帝在这一天去世,于是朝廷内外就有了很多议论。

文帝去世后,杨广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杨广即位后,马上杀掉了故太子杨勇。

此时,兄弟中对他能够构成威胁的只有汉王杨谅。

杨谅造反后,杨广派杨素率众数万前去征讨。

《隋书・杨素传》:

“初,素将行也,计日破贼,皆如所量。

帝于是以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众数万讨谅。

……谅退保并州,素进兵围之,谅穷蹙而降,余党悉平。

”④杨广自从与杨素联手之后,披荆斩棘,所向无敌。

当杨素为杨广扫清了一切障碍之后,他自己便成为杨广的眼中钉。

《隋书》本传:

“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

……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

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

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

‘我岂须更活耶?

’”⑤此时杨素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赠薛播州诗》就写于皇帝待他“内情甚薄”的时期,他的心态自然会反映在诗歌中。

杨素《赠薛播州诗》之所以其鸣也哀、其言也善,与杨广有直接的关系。

从薛道衡的角度看,杨素有了这样的转变,他们两人更加志同道合,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薛道衡说杨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含义应该不止一种。

但其中最主要的含义或许就是指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态度的转变吧。

薛道衡做出这样的评语不是对杨素的贬斥,而是对老友人格的一种肯定和褒扬。

杨素与薛道衡的赠答诗传递出两人之间深切的友情。

在长期的朝廷共事中,杨薛二人因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志趣而日益亲密,情同手足。

薛道衡评杨素《赠薛播州诗》时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语主要体现了在薛道衡眼里杨素晚年对隋炀帝杨广态度的转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