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7280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docx

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

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

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安徽阜阳李卫全

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读一读

一.明确考纲要求

2016年全国卷高考《考试大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如:

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能力层级

D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分析(2011—2015)

1.试题结构对比与走势

年份

诗歌

类别

考点

2011

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

怀古诗

1.思想内容

2.表达技巧:

景情关系

2012

《思远人》(宋晏几道)

羁旅诗

1.思想内容

2.表达技巧:

起兴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3

《鹊桥仙》(宋陆游)

即事感怀词

1.思想内容

2.表达技巧:

用典手法

2014

《阮郎归》(宋秦观)

婉约小令词

1.思想内容

2.表达技巧:

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5

《发临洮

to将赴北庭留别》(唐岑参)

边塞诗

1.思想内容

2.表达技巧:

景物描写角度

2.命题特点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2011—2015课标全国1卷五年间古诗词鉴赏试题稳体现在:

(1)题材选择:

以唐宋诗词为主(唐诗2首,宋诗1首,宋词2首)。

(2)题型题量:

全部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设有2小题,共11分。

(3)考点设置:

侧重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一般考查以下四种类型:

鉴赏形象型。

鉴赏语言型。

鉴赏表达技巧型。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型。

变体现在:

2015年,将同一诗人岑参的课内外两篇作品相对比进行考查。

具体设题如下: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根据近5年全国卷1的命题特点,我们预测2016年——)

3.命题趋势

1.

以唐宋作品为主流方向,但也不能忽视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元曲以及明清诗词甚至近现代诗词的备考。

2.写景、咏物、送别、边塞、隐逸、怀古等题材的诗歌仍会是考查重点。

如果,把全国课标1卷与福建卷命题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

考点不变,围绕考试大纲命题;难度略有增大。

体现在出题形式更多样,考查知识面更广、答题表述套路少了、灵活度高了。

总体要求学阅读鉴赏水平更高些,表达能力更好些。

三.全国卷背景下的复习备考方略

(一)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高考古诗文的命题原则是材料出自课外,但考点的内容根基在课内。

高三复习时还是要回归教材,回归课本,这是根本。

比如:

高考对古诗词中情景交融手法及炼字的考查,

情景交融的手法在王维的《山居秋瞑》、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这些诗歌中有讲到,炼字的妙处在杜甫《蜀相》的第三联和陆游的《书愤》的第二联及课后练习题也都讲到过。

因此,高考古诗文复习要做到落到实处,卓有成效,真正授人以渔,就应该回归课本,重视课本中文言文及古诗词的有效复习。

(二)注重积累,分类梳理

古诗文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高三总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以提高应考能力。

比如:

古诗词鉴赏:

准确识记以下常考的知识点:

1.常见意象:

冰雪、柳树、芳草、芭蕉、梧桐、梅花、松柏、蝉、杜鹃、猿啼、关山、羌笛、明月、流水、南浦

2.语言特色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豪放、婉约、隽永、沉郁顿挫

3.表达技巧:

两条抒情途径: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排比对偶夸张

借代双关设问反问顶真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联想想象象征抑扬比兴用典

艺术构思:

领起全篇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铺垫

过渡照应以景结情

4.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依依惜别等。

(三)重视技法,突破考点

古诗词鉴赏——高频考点突破

专题一:

鉴赏表达技巧型

1.命题分析

近年来,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频率极高。

主要针对古代诗歌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设题,要求辨识其诗歌所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感情所起的作用。

2.应对方略

(1)熟悉各种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

对比、反衬、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铺垫照应、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结构技巧:

统领全诗、照应过渡、重章叠句

此外,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空间位置变化(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等)也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2)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题一般步骤

步骤一:

准确指出诗词中运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

结合相关语句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

步骤三:

阐明此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了怎样的景、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2011福建卷晓至湖上[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湖:

杭州西湖。

折:

弯曲。

景:

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规范答题】

对比:

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请给下列学生答案打分:

甲:

折断的芦苇杆动着发出声音,遥远的山峰淡淡地就像影子一般,此句运用想象手法。

(0分,诗歌理解不准,还不看注释,想象这种表现手法,此处不典型。

乙:

由近及远,动静结合。

先由折苇的近景,再写到遥山的远景,再把动有声的动与淡无影的静相结合。

(2分,没把握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丙:

折苇是近景,遥山是远景,运用远近结合手法使景色有层次感。

动有声是听觉,淡无影是视觉,运用对比手法从感官方面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体现西湖的美景。

(3分)

20

12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方法点拨】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

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014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一作秦观。

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分)

【解析】作品是一首写景咏物诗,这类作品通常都涉及景与情的关系问题。

题目很明确地问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的作用,考生不难判断是奠定情感基调。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015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轮台:

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

恶劣环境。

专题二:

赏析思想感情型

命题分析:

此类题型一般选择表意较为丰富的语句作为考查点,要求考生分析该句表达的情感。

对于此类题,除了要归纳概括情感外,考生还需要结合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等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意象内涵总结不同题材诗歌的典型情感。

分析情感往往与具体诗句和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考查。

【解法探究】分析思想感情三步走

一.明确表达情感的手法技巧

二.仔细审视诗歌中的景、物、行为或典故的特点。

三.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

如2014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一作秦观。

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劫:

围棋术语。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5年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轮台:

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9.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解析】解答这道题时,要抓住体现人物情感的动词:

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和私向梦中归

(表达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

再结合诗歌内容概括情感。

【答案】尾联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总而言之,实施全国卷后的高考古诗文阅读会保持基本稳定,而略有变化。

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把握课标精髓,将会逐一击破各个考点的。

表达技巧类

考点规律揭秘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表达思想时所采取的技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1.修辞手法(参见仿句修辞部分关于修辞的讲解)

修辞方法类答题方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概念及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手法。

(2)明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即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示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梁栋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梁栋:

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

(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说成是报国无门亦可)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如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诗家:

诗人。

上林:

古代皇家园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反衬。

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比(对照)。

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

一、二两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两句是想象之景:

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

三、四两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比和衬托

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景、境、人、情),前后相对,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的是侧面着意描写甲,作为陪衬来衬托乙,可分两类:

正衬和反衬。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烘托(正衬):

以猿啼、客散、暮色等衬托伤心之情。

反衬: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渺小。

对比:

同友人的贬谪之途相比,既点出两人的同病相怜,又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牵挂。

(2)渲染和烘托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赵师秀《约客》诗云: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齐已有《早梅》一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易混点辨析: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

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谢亭送别》(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用法的区分:

渲染:

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烘托:

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内心的离愁别恨。

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正衬)

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

对比:

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如梅尧臣《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总结:

渲染和烘托:

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

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对比和衬托: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3)抑与扬

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按下、贬低;扬就是褒扬、抬高,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战国策》中有一段冯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他贬抑到最低处。

然后却笔锋一,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

反之,即是欲抑先扬。

(4)联想和想象

联想指由一事物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表现出来。

(5)象征

借助于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但通过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所要表达的含意。

象征引申事理,内涵丰富,富有哲理,形象鲜明。

如:

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6)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过秦论》借秦王朝仁义不失而亡国的史实,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借六国因贿赂而灭亡的史实,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借秦挥霍奢侈而亡国的史实,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7)比兴

比,就是打比方;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8)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9)虚与实

实指客观世界存在的实事、实象、实境,虚指直觉中看不到,摸不着,却又从字行里间能体会到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三四句将梅花落(名曲)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3.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五种:

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用于诗歌中的通常有四种: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

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悲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