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5927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docx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

古诗阅读对比鉴赏选粹2

高三

2011-06-0317:

24

题组六

1.(浙江省2015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

①羌笛:

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②无那:

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答案 

(1)边塞诗   烽火(或“风沙”)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

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

2.(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15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

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

如:

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

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

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5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

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

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

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

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

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

是在情理之中的。

4.(2010年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

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

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

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

然不同。

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5.(福建省宁德市2015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古代诗歌阅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

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

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

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遗。

6.(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

答案 

(1)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

情况。

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

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

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

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

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2)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

“秋来”点出造访

的季节,“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

人物的逸致雅怀。

题组七

1.(湖南省雅礼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李白)             吴声子夜歌(薛奇童)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属于什么类型的诗?

这两首诗的一、二句所选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吴声子夜歌》时说:

“此诗与李太白‘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

”这里所说的“同”,应是两首诗都写了     ,表达了人物     之情;“异”可理解为:

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写      ,      ,      。

答:

答案 

(1)①闺怨诗②白露、飞霜③衬托作用(以霜露的凄冷衬托出主人公心情的孤寂)

(2)同:

秋夜望月,孤寂思怨;异:

而薛诗写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愈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

2.(山东省潍坊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A)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

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

答案 

(1)杜诗:

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

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

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

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3.(四川省内江六中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填空和答问。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

柳诗                ,             ;                        ,

                         。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写到了“雪”,但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

试予简要分析。

答案 

(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

(2)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

罗诗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4.(浙江省金华一中2015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

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这两首诗歌在体裁上均属于                 ,都借用           (手法)来委婉言志。

(2)两首诗歌在写法和感情倾向上有什么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绝旬(七绝)、典故

(2)写法:

①范诗触景生情,以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进而借蔺相如典故言志,坚定信念。

②高诗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正面直接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侧面以屈原极力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

感情倾向:

①范诗写面对着如当年的秦赵对峙一样的局势,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大义凛然,宁死也要保全国体。

②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5.(辽宁省抚顺一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海棠》,【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崇光,美艳的光彩。

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2009年模拟题

   1.(陕西师大附中高2009级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凤城:

京城。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做简要说明。

答:

                                                                                       

(2)《丹阳送韦参军》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答案 

(1)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后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一个“望”字暗示站立时间长,

写出牵挂之切,足见友情之深。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所及,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渐飞渐远,直

到消失,只剩下悠悠不尽的江水,作者无尽的思念也寄寓其中,意味隽永,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很有感染力。

2.(陕西西安四校2009届第一次语文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沂。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 罟(gǔ)师:

渔夫,这里指船夫。

(1)王诗中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请略作赏析。

答:

                                                                                        

(2)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新奇、形象、蕴含丰富,请略加分析。

答:

                                                                                       

答案 

(1)“渡头”点明地点,“杨柳”点明节令,唐人有以折柳送行的习俗,烘托送别气氛。

行客稀见,境地之凄凉,反衬送别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总之,首句从环境和感情上为下文作了铺垫。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手法写离情。

王诗以眼前无边无际的春色比喻自己心中无限依恋的惜别之情,且从

江南江北一齐随朋友而归;李诗则以眼前这浩浩东去、无穷无尽的长江之水比喻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二诗均即景抒情,状难写之情如在眼前,且情和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大意对即可)

3.(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1月抽样测试)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送 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 ①上林:

即上林苑,本是汉代长安附近的著名官苑,这里指唐代长安的花园。

(1)杨诗中出现了两类赏春的人,他们分别是       和        。

诗中所描绘的新春景象是                                                                        

(2)王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3)对两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诗重在描写,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细节,歌颂了早春的美丽。

B.王诗重在议论,以生动的词句,明丽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C.杨诗意在表明诗人应细心观察生活,诗歌应反映大众的思想感情。

D.两诗均寄情于景;杨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王诗则以尾句直接抒情。

答案 

(1)诗家(或“诗人”) 看花人(或“其他人”)

刚刚吐出嫩黄的幼芽尚未全绿的柳枝

(2)表达了惜春之情,表达了留住美好事物的信念。

暮春三月,春花已败,但仍有新花开放;代表着春天

来到的燕子日日在檐下飞来飞去;痴情的子规鸟半夜还在鸣叫;它们在共同努力,想留住那将逝的春天。

(3)D

 

20090409

4.(北京市朝阳区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统一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1)~(3)题。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①,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④。

【注】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

创作词

时刘与白都在洛阳。

③裛,通“浥”,沾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

(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D(白词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喜爱(或“赞美”) 眷恋(或“怀念”)

  (3)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

表达了惜春、伤春的孤寂、哀愁情怀。

5.(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答: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6.(河北省辛集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

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

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

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

来有何不同?

答: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

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