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7325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新版中国古代商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及原因习题

1.《国语》中说: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A.官府垄断工商业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丛生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

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

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期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4.古代中国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是在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5.关于唐朝城市固定交易场所——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市中政府设有官员管理物价、税收B.市中店铺可以任意扩大铺面

C.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日中为市D.市中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6.明朝时期兴起的商帮指的是

A.专门在某地做生意的商人的总称B.按地域关系结成的地方商帮C.按其从事的某一行业结成的商人团体类似于行会的性质

D.商人按照利益关系结成的小的帮派7.清初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其反映的实质是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B.清代前期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8.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

A.政治中心B.经济中心C.工商业中心D.宗教活动中心9.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B.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C.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D.由分封制到郡县制10.从唐朝长安的“坊”、“市”分离,且“市”有时间限制,到宋朝东京“坊”、“市”合一,且有夜市,说明了

A.国家对人民的控制逐渐放松B.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变相加强

C.商品经济日益发达D.宋朝对城市的管理水平低11.“陶瓷之路”逐渐取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战乱频繁导致“丝绸之路”商业萧条B.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繁荣C.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D.丝和丝织品在国外已不受欢迎12.清代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重农抑商思想B.闭关锁国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D.腐朽封建制度13.清代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①航海业和对外贸易遭到严重打击②中断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④在一定时期内防范了“外夷”的侵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4.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16.下面是关于秦朝法律的历史记述:

历史记述

出处

(陈涉等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服役失期),法(指秦律)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御中发征(役),乏(耽搁)弗行,赀(罚)二甲(或制造两副甲冑的钱或物)。

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

 

盾;过旬,赀一甲……水雨(不能动工),除兴(免除本次征发)。

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的《徭律》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史记》中陈涉曲解《徭律》B.有关秦律的记述属实与否还需要补充史证C.《徭律》中的规定未能施行D.《史记》和《徭律》的相关记述出现错误

17.“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

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马克思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唐朝后期,中国古代城市出现了新的现象,这里的“新”主要是指A.临淄、邯郸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B.商业活动开始突破空间的限制

C.实行了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D.北京和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2.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3.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

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

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4.央视播出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

①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②小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③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④专卖制度被废除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

其目的是

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商业④限制城市贸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丁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结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8.观察并综合分析下面两幅图,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汉)牛耕画像石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A.生产工具获得重大改进B.铁犁牛耕时代始于汉朝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耕作方式发生巨大转变9.“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中记载: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顺从)。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此时期,经过不断的斗争和融合发展,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据此判断,()中应填写

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唐朝

10.东汉中期以后,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

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强化相权带来严重后果C.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D.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

11、阅读下列有关明清时期徽商的材料:

材料一: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

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二: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典当业)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

(地名)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材料三:

江南各地的徽杭大贾,不仅贩布,而且染布、踹布(将布踹压平整使其紧薄有光),不仅贸丝,而且开车缫丝。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四部稿》

回答:

(1)据材料指出徽商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回答明清时期徽商兴盛的原因。

12.阅读以下材料:

图4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

请回答:

①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②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③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材料二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

游手为功,充盈都邑。

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

……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

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

府是否能达到目的?

为什么?

(3)评论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惠成祖疑患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

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人,多赉(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种之赐也。

……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人,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郑和自述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日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2.历史学家李洵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

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5分)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4、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有学者根据材料一“苜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应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8、《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9、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10.(2019年新课标Ⅰ4)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11.(2019年新课标Ⅰ5)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12.(2019年新课标Ⅱ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

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13.(2019年新课标Ⅲ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14.(2019年北京卷1)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15.(2019年北京卷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

“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必会基础题

1.A注意对题目中材料的解读。

2.B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蓬勃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C注意对题图的理解。

题中出示的图片是我国最早的商标。

4.C宋代城市打破市、坊的限制,而且对经营时间也不再在限制,出现了早市、夜市。

5.B唐朝对经营时间、范围、规模都有限制。

6.B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

7.C注意对题目中材料的分析解读。

8.A中国古代的城最初只具备军事防御的功能是政治中心。

后来在城中有进行商业的场所称为“市”。

9.A秦朝统一货币,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10.C由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

11.D两条商路的命名主要是依据运送的主要商品。

材料不能得出D选项的结论。

12.D四个选项都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13.C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外交流,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

14.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手工业领域。

其重要特征是雇佣关系。

15.C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关系。

16、B

17、C

提高拓展题

1.B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C项是唐前期,D项是宋元时期,唐朝前期坊和市分开,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格局才被打破。

2.C唐朝时坊市界限分明、划分十分严格,宋朝时坊市界限才被打破.故选C。

3.C可以随处选择商业地点,故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限制,因此是在唐朝以后,故答案为C。

4.A明清时期政府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未废除专卖制度,故答案为A。

5.D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鼓励发展商业,只是把商业作为社会经济的补充,因此②的表述不正确,答案为D。

6.D资本主义萌芽的资金来源是商人、地主的钱财,但他们往往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答案为D。

7.D资本主义萌芽的资金来源是商人、地主的钱财,但他们往往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答案为D。

8.A

9、B

10、A

11、

(1)人数众多;积累的钱财多用于投资;经营品种多样;打入生产领域。

(2)勤俭吃苦;团结协作诚信;外出经商的习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产销结合的方式。

12.

(1)长安、唐朝;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3)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间:

明朝中叶

(明朝中后期);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3.

(1)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2)为保证有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社会秩序,以保证其长治久安。

不可能达到目的。

商业是积累财富较快的行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部分劳动力必定会脱离土地从事工商业。

(3)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从长远看,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4.

(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4)①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西洋30多国的联系,②促进了华侨开发南洋③郑和下西

洋以弘扬国威为目的,以厚往薄来为手段,以明财政为信托,在28年与30多国的交往中,并未获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效果,相反,消耗了国力,使其无法坚持下去。

最终在明朝的历史上无声无息结束。

高考链接题

1.D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根源。

2.【解析】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⑴和⑵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⑶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

【参考答案】(共10分)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

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

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3、答案:

C从材料中“……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可以看出这种贸易是政府主导的,以树立大国形象为主要目的,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项。

A、B两项属于正常的商业,主要目的是获取商贸利益,D项属走私贸易,均不符合题意。

4、答案:

A宋代,城乡手工业都在发展,故B项不符合史实;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故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诗句无法反映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从“西家卖丝籴新谷”可知丝、谷已投人市场,这反映了宋代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选A。

5、答案:

A从题干材料中的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可得出“各诸侯国之间商贸往来频繁,货币可以相互流通”的结论;从“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这一信息可得出“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的认识,因此

①②③符合题意,战国时许多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商业中心,④的说法不准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

6、答案:

B本题属于史学素养题。

解题时要仔细理解题干要求。

A项表述错误,两位学者引用的材料并不矛盾,但仅用一则材料论证一个结论则不全面;C项,历史材料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的说法错误;D项分析有误,材料一并非指的是民众。

B项符合题意。

7、答案:

B会馆出现于我国明清时期,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B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8、答案:

D材料反映出贱商而商贵、尊农而农贫的现象,说明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未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并相背离。

9、答案:

C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可以判断出张瀚主张农工比重适当,故C项符合题意。

“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说明百工可以支持农业,但不能说明农业仅仅依赖百工,故A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出百工亦为本业及农工任其消长的思想,故B、D不符合题意。

10、D

11、B

12、C

13、C

14、A

15、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