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7259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7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 第2单元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docx

高考一轮鲁教版地理第2单元第1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1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问题。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S:

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P: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不连续面

名称

波速变化

①:

莫霍面

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②:

古登堡面

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3)划分

①三个圈层:

圈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②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的顶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C层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生物圈:

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1.“记准顺序”:

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

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岩石圈的厚度为70~100千米,莫霍面的深度是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面指地面下2900千米处,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等。

3.岩石圈的组成

成 因

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分类:

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D是变质岩)。

(2)地质作用:

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

图文助记

1.化石的存在及其意义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多存在于沉积岩层中(变质岩和岩浆岩都经历过高温,化石难以保存)。

根据化石的情况可以判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2.地壳物质循环与矿产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等。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砂

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不管形式怎么变,判读都应把握“一、二、三、四、五”原则。

(1)“一”是指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2)“二”是指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是指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4)“四”是指四种作用:

上升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四种物质: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5)“五”是指五种外力作用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考向1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7·天津联考)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

1.B 2.B [第1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

第2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

●考向2 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

(2017·石家庄质检)山东潍坊昌乐古火山口,是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火山口,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呈放射状排列,直插云天,充分显示了距今1800万年前火山爆发的气势。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六棱石柱呈放射状排列的原因是(  )

A.流水沉积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4.若下图中甲、乙、丙表示三大类岩石类型,箭头表示不同的地质作用,昌乐火山口岩石属于下图中的(  )

A.甲B.乙

C.丙D.三者皆可

3.C 4.B [第3题,岩浆喷发后,经过成岩作用,形成图中的岩石,该岩石呈放射状排列。

第4题,根据图中甲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则甲为沉积岩;再根据乙形成丙,则乙为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丙。

]

(2017·南京联考)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

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地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5.B 6.D [第5题,由图中指向可以判断,a表示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b表示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冷凝作用;c表示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d代表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

第6题,通过岩浆和岩石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矿产资源,塑造地表形态,实现岩石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

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内、外力作用

  作用

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形

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

2.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划分

地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与地貌

示意图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板块张裂

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地貌

裂谷、海洋、

大洋中脊(海岭)(A)

海沟(B)、海岸山脉(C)、岛弧

巨大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3.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②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3)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a.喜马拉雅山:

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b.东非大裂谷:

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②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地质构造的判读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中甲处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向1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7·南京市、盐城市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

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

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

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1.A 2.D [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而成,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

●考向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017·瑞金模拟)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D.内力作用形成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3.D 4.A [第3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第4题,图中给出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两个,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之间有亚欧板块,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间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是南极洲板块,所以图中包括了六大板块;图中的板块交界处,箭头向两侧分开的是生长边界,如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就是生长边界;最深处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马里亚那海沟,是消亡边界,大洋中脊是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和大洋边界不吻合,太平洋东南部属于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南亚次大陆、西亚等陆地部分。

]

(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第5题。

5.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C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

●考向3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15·山东高考)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第6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C

(31°38′13″N,117°50′12″E)

(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6.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C [根据出露地层“C—D—S”由新→老的年龄变化,可以看出是“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C项为背斜构造,D项为向斜构造。

A、B两项中的C、D点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

]

(2017·衡水中学期中)石油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构造等高线(单位:

米),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的构造情况,它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常用的图。

读某区域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粗实线为河流),完成7~8题。

7.①、②、③表示地质勘探过程中几种不同类型的钻井,据图判断它们分别是(  )

A.气井、水井、油井B.水井、气井、油井

C.气井、油井、水井D.水井、油井、气井

8.该地沿E—F线绘制的地质剖面图(  )

7.B 8.B [第7题,从图中的含油岩层顶部构造等高线分布状况看,①处岩层海拔低,②处海拔最高,说明②处为背斜顶部,则依据钻井的深度结合水、油、气的分布状态,可判断①处海拔低,利于集水应是水井,②处应是气井,③处应是油井。

第8题,E—F由低到高再到低,再到高,可排除C、D;图中构造等高线不连续,说明存在断层,E—F线穿越了断层,故B项正确。

]

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垄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具体表现如下:

2.图示河流地貌的分布、发育特征

●考向1 风力作用地貌

(2014·安徽高考)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下图,完成第1题。

1.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故C项正确。

]

解题技巧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①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②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③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④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⑤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考向2 流水作用地貌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2~3题。

2.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3.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D 3.B [第2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

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3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

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能力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

4.图a为某河段平面图,图b为图a中河流某处的河道横剖面,图a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河道横剖面,与图b最相符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 [第一步,由图b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据图可知,该河段左岸侵蚀较为严重,为侵蚀岸,则右岸为堆积岸。

第二步,根据甲、乙、丙、丁所处河流位置及河流流向,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可知,乙处河道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

甲、丁两处为平直河道,题中没有给出该河所在半球,无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

解题技巧

河流凹岸、凸岸的判断技巧

河流流经弯道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下图所示:

考点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图表类考点——触类旁通活学巧用

地质剖面图表现的是剖面上的信息,垂直方向上的发展变化,表现的是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现象变化。

主要考查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地貌类型、分析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等。

1.地质构造示意图

2.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

1.地质构造的判断

(1)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为谷地或盆地。

(2)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3)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判断是否为断层。

2.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3.判断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

断层、褶皱等构造说明岩层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母题】 (2015·浙江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

(1)~

(2)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D.安山岩 玄武岩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C 

(2)A

[迁移应用]

(2017·安徽联考)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