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4562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docx

世界现当代史复习

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policyof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

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在世界经济范畴中是对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泛称,而在国际政治范畴中则是指介于美、苏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中间地带”。

由于“中间地带”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无论从哪个范畴着眼。

“第三世界”所指称的对象基本上是同一类国家,即大部分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历史上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多数在二次战争后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

是由于莫斯科会战后德军兵力不足,希特勒不得不放弃全线进攻苏联的计划,采取先南后北,逐次进攻的方式,集中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于是于1942年7月正式爆发的斯大林格勒会战。

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它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迫使它在主要进攻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苏军的胜利还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使法西斯集团惊慌失措,离心离德。

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北约组织: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

北约)正式成立。

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

北约的目的是与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

但这一条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未曾付诸实施。

及至前苏联解体,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

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

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

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

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

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2)波兰问题。

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

(3)联合国问题。

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

(4)远东问题。

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

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

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北约:

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1949年8月24日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

1955年5月,联邦德国加入。

北约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

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约:

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

1955年5月5日,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

其初期在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东欧剧变后1991年6月华约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罗斯福新政:

经济背景:

美国金融业崩溃,股票市场狂跌,陷入了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

社会背景:

一、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为后来罗斯福新政正确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

二、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为新政才华的施展提供的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美国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新政了,最起码没有这个称呼。

三、1929—1933年3月年,罗斯福任纽约州长,执行的政策,是他后来实行的“新政”政策的发轫,这也为新政产生了有利条件。

四、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至于怎么变,美国的统治阶级反对走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大多数人民群众也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准备。

五、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主要措施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2、复兴工业(中心措施):

蓝鹰行动的目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3、调整农业政策:

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6、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7、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凯恩斯主义:

(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马歇尔计划: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马歇尔计划按原定计划于1951年如期终止。

此后,因美国介入韩战并面临日益增长的军备开支,试图延续马歇尔计划的努力都未能成功。

一直对该计划持反对意见的共和党在1950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保守的反对派也开始抬头,这样,马歇尔计划即在1951年宣告结束,但此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其它形式的援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接任总统以后,美国正处在扩张势头上。

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并制订了以欧洲为重点的遏制战略。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他宣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

杜鲁门这番关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讲话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第四点计划:

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这是一项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工业来改进和发展不发达地区的新计划。

同年6月24日,杜鲁门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对“第四点计划”的概念作了详尽的阐述。

根据“第四点计划”,美国国会于1950年6月通过了“援助不发达国家”的法案。

到1951年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

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

“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一直延续到今天,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点计划”,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地位。

第四点计划”,作为扩张工具,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

戴高乐主义戴高乐主义是战后逐步演变形成的,既是法兰西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新东方政策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

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

“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水门事件:

是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的政治丑闻,由于发生于华盛顿的水门大厦,故名。

1972年6月,尼克松所在共和党派人到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窃取情报,被当场抓获。

随着此后一系列调查的进行,尼克松在时间前后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

最终尼克松被迫辞职。

水门事件是民众利用宪法权利制约总统非法行为的成功范例。

第一次柏林危机:

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

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

西方其后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

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

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主要让步。

1949年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柏林局势虽然没有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

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

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

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

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

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

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

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6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Woods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冷战: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订立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

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输工具无偿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施分区占领。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其中规定:

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华盛顿会议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

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

《四国公约》确定了列强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上的军备水平与防务现状。

《五国条约》则规定了美英法意日五国海军军备的发展规模与比例,即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发展比例是5:

5:

3:

1.75:

1.75。

《九国公约》则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

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

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

条约规定:

“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

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

“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它不仅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

《五国海军条约》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5:

3:

1.75:

1.75这一总原则。

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

《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

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的所达成的国际协定。

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协约国帝国主义订立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时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

《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在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当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18..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

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

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

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

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

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

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鲁尔危机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确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原则,并于1921年1月由赔款委员会确定了德国赔款的总额。

围绕赔款问题,德国与协约国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

1923年1月23日,法国与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协定,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

鲁尔危机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法国丧失了其对德事务的主动权。

道威斯计划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

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

其内容包括:

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

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

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

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

由于德国税收饱和,在其要求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德国赔款计划。

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

该计划规定:

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

前30年平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洛迦诺公约》20年代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边界保证与仲裁协定。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会议,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以及7个条约,统称《洛迦诺公约》。

该条约保证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法德以及比德边界安全,遵守莱茵兰非军事化的规定,约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各国间的分歧,英国以及意大利作为公约的保证国。

其他条约则约定了法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之间的边界保证。

后由于德国进军莱茵兰地区,公开违反条约规定,《洛迦诺公约》废止。

《非战公约》20年代法美两国发起的、旨在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订立的国际条约。

又称《非战公约》或《凯洛格—白里安协定》。

因为由美国国务卿凯洛格以及法国外长白里安发起,故名。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代表在巴黎签署条约,提出禁止将战争当作解决国际纠纷的工具,各国只能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

但是,条约并没有对侵略者以及违反条约者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因而在实践上也起不到有效作用。

《非战公约》订立后,先后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条约。

巴黎和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

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

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