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44936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48 大小:76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1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docx

历史考纲内容汇总

(一)世界古代史

内容

学习水平

古代东方

古代两河流域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A

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A

《汉穆拉比法典》

B

古代埃及

尼罗河(新增)

A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A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A

象形文字

A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新增)

A

种姓制度

B

佛教的创始、经典

A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A

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爱琴海(新增,原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A

城邦的特征

A

“古典时代”

A

雅典民主政治

C

希腊古典文化

《荷马史诗》

A

帕特农神庙

A

哲学与史学

B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罗马共和国(“的开始”删去)

A

罗马帝国

A

基督教的创始、经典

A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与“万民法”

B

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C

古代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创始、经典

A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A

帝国的统治

B

中世纪西欧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产生

B

等级君主制

B

庄园和城市

中世纪庄园

A

城市的自治

B

中世纪文化

大学的兴起

A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

C

 

(二)中国古代史

内容

学习水平

从史前时期

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

A

炎黄传说

A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

A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A

二里头遗址

A

青铜时代

A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C

从周王朝到

秦帝国的崛起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西周的建立

A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B

礼乐制度

B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C

百家争鸣

B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的形成

战国七雄

A

商鞅变法

A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A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B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A

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

A

西汉的建立

A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B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A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

对西域疆土的拓展

A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建立

A

豪强地主

A

割据与分立

赤壁之战

A

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A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A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B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B

科举制

A

“贞观之治”

A

唐蕃关系

A

“开元盛世”

A

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A

遣唐使

A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

创设

北宋的建立

A

文官体制

B

北宋中期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A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宋、辽、西夏鼎立的局势

A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

A

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海上丝绸之路

A

辉煌的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A

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A

《梦溪笔谈》

A

元朝的统一

行省制度

B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A

明朝的兴

亡与清前

期的强盛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明朝的建立

A

内阁制度

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清的建立

A

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

A

康乾盛世(上)

军机处的设立

B

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A

康乾盛世(下)

社会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

A

《四库全书》

A

文字狱

A

明清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B

从海禁到闭关

B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的传入

A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C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

 

(三)世界近现代史

内容

学习水平

15—16世纪

西欧社会的演变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A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A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

B

批判君主专制

B

宣扬自由和平等

B

美国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的开始

A

《独立宣言》

B

联邦制度的确立

B

法国大革命

三级会议的召开

A

革命的爆发

A

《人权宣言》

B

拿破仑称帝

A

《法国民法典》

B

工业社会的来临

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孕育

B

蒸汽机

A

“世界工厂”

A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B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B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

A

社会立法

B

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C

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共产党宣言》

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南北战争

B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德意志的统一

B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影响

A

废除农奴制

B

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时代的来临

A

大企业与垄断资本

B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和全球扩张

A

列强瓜分世界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束

A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B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A

 

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现代化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A

“大萧条”中的

资本主义世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A

罗斯福新政

国家调控经济

B

社会保障措施

B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A

二二六事变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A

纳粹体制的特征

B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A

《开罗宣言》

A

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A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

联合国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A

美苏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序幕和开始

A

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

A

北约和华约

A

柏林危机

A

大国关系的重组

美苏争霸的重要史实

A

冷战的结束

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

A

苏联解体与冷战的结束

A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

与经济全球化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新增)

原子能的利用(新增)

A

互联网的发展(新增)

A

西欧的一体化进程

煤钢联营

A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A

欧盟与欧元

B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新增)

东盟

A

石油输出国组织

A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性质

A

七十七国集团(新增)

A

《京都议定书》(新增)

A

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C

 

(四)中国近现代史

天朝的危机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虎门销烟

B

《南京条约》

B

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修约”交涉

B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B

太平天国

洪秀全成立拜上帝会

A

洋枪队

A

湘军与淮军

A

洋务运动

总理衙门的设立

A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

中华民族的

觉醒与抗争

民族资本与早期维新思想

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企业的诞生

A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

A

《马关条约》

B

公车上书

A

《时务报》与《天演论》

A

百日维新的内容

A

戊戌变法的意义

B

八国联军侵华

与《辛丑条约》

瓜分狂潮

A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辛丑条约》

B

清末新政

新政的举措

A

“预备仿行宪政”

A

皇族内阁

A

辛亥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A

同盟会的成立

A

武昌起义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

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C

中国民主革命

的转折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的变革

A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A

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

A

文学革命

A

五四运动与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A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

中国的土地革命

与抗日救亡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

内政与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A

改订新约运动

A

九一八事变与

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建立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A

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

A

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的召开(删去“主要内容及意义”)

A(原为B)

抗日战争的胜利

A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大战役”

A

渡江战役与南京、上海等地的解放

A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化三改造”

A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探索与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三面红旗”

A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

A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开拓

伟大的历史转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

A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提出

A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A

中国走向世界

初登国际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A

外交舞台的拓展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

A

《联合声明》与中日建交

A

新时期对外关系

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2.拓展型课程部分

(一)中国历史专题

内容

学习水平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孔孟之道

C

儒学的经学化

B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B

儒家文化的传播

辐射东亚

A

远播西方

A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思想潮流的演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进化论的输入

B

三民主义

B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德先生”与“赛先生”

B

中西文化论战

B

近代科技与文化发展

李善兰与近代数理知识的引入

A

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

A

申报与报刊业的繁荣

A

社会生活的变迁

唐胥铁路与交通工具的改进

A

强学会与民间社团的兴起

A

社会习俗的变化

A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C

上海历史的变迁

开埠之前的上海

设县

A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B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

与城市建设

民族工业的创建

A

中国史学的发展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

司马迁与《史记》

B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B

刘知幾与章学诚

A

史学的转型

梁启超与“新史学”

C

(二)世界历史专题

内容

学习水平

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

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B

洛克的分权学说

B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

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

B

伏尔泰:

启蒙运动的泰斗

B

卢梭:

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

B

启蒙运动

C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

现代化启动的历史条件

B

工业革命与第一个工业社会的到来

B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法国进入工业社会

A

德国统一与现代化

A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

扩展

美国的崛起

B

日本“脱亚入欧”

B

现代世界的形成

C

 

(一)雅典民主政治

背景

地理环境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多山地,平原少,濒海

生产活动农耕不如大河流域发达,适合商业和航海

城邦制度特征以城市为中心,小国寡民

古典时代前5世纪至前4世纪上半叶

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的长期斗争

形成

两个里程碑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

全盛时期前443年至前429年的“伯里克利时代”

内容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意义(进步性)

对雅典(希腊)而言

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世界而言

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局限性

局限于城邦成年男性公民享有

(二)启蒙运动

一、启蒙(Enlightenment)的定义

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

二、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

2、自然科学进步

三、时间和范围

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

高潮是法国的启蒙运动

四、代表人物

1、英国:

霍布斯、洛克

2、法国: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五、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六、共同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

自然法和社会契约→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

(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

2、宣扬自由和平等

对自由的定义

对平等的定义、不平等的来源

七、具体主张

伏尔泰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首先实践美国《合众国宪法》

中国实践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卢梭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八、影响

1、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3、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不同点:

(背景、主要内容、方式等方面)

1、背景:

1)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文艺复兴运动有力的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启蒙运动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前提下进行的。

2、主要内容

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来批判维护封建统治的神学思想,启蒙运动用“理性”从制度方面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新制度基本政治的原则,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

3、方式不同

文艺复兴的许多思想家借助宗教的外衣,重在揭露、批判教会、教士;启蒙运动已经提出无神论思想,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揭掉神学的“外衣”。

(三)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一、后果

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进入“蒸汽时代”

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现代化的起点

二、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大产业比重变化

3.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成为主要的社会关系

4.加速城市化进程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带来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5.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四)雅尔塔体制

1、含义: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实质:

雅尔塔体系原则上提倡和平、民主,但是它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是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3、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积极性:

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合作,对维护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各国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消极性:

美、苏根据自己的利益而划分势力范围,深深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同时,也为战后冷战爆发、东西方对峙埋下了祸根。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伟大功绩

(1)政治上:

①推翻清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②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成果

③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2)思想上:

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

②提倡民主,移风易俗,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生活的现代化

3)经济上: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局限性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历史教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

政治上:

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迈出了向民主政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上:

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思想的现代化

社会习俗上:

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近代化。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背景

1.文革结束后,广大干部和群众急切盼望能拨乱反正,开创历史发展新局面;

2.“两个凡是”指导方针的提出,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徘徊局面;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二.时间:

1978年12月

三.内容

1.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使党的工作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四.历史意义

1.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

百家争鸣(B)

(一)背景

社会转型之时

“士”的活跃,他们提出不同救世的方案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儒家

(1)孔子:

发展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样核心概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新的生命力

“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2)孟子

由“仁”发展出“仁政”

(3)荀子

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

n主要观点

u“法治”

u实行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u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n评价

u积极:

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u消极:

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3、道家

否定现实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鄙视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争夺

朴素辩证法思想

(三)意义

先秦诸子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不平等条约的演变、特征及认识

1、强签不平等条约

(1)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条约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虎门条约》(1843年)、《上海租地章程》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等

③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1895年)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1901年)

⑤一战期间:

“二十一条”(1915年)

(2)各个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①英国: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1843年)、《上海租地章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②法国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③日本: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等

(3)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①形成阶段(1842—1860年)

《南京条约》等一起构成不平等体系,这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几块奠基石,尔后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派生、补充。

②扩大阶段(1860—1919年)

除英、法、美等国外,又有俄、日、德、意等多个国家跻身于这个体系之中,使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主权的丧失进一步扩大。

③修订阶段(1919—1949年)

这个时期有两个特点:

一是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列强开始部分放弃在华的条约特权,如华盛顿会议中日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中国的利益部分得到维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收回关税自主权等。

二是中国受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压迫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甚至在20世纪30—40年代又两度被加强,一次加强是伴随日本对华全面侵略而来,另一次是伴随1945年后美对华侵略加深而来。

④废除阶段(1949年后)

新中国政府宣布彻底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就宣告了旧条约体系的瓦解,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新条约时代开始。

(4)近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

①割地:

u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u割占中国领土的列强:

英、日、俄

②赔款:

u《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③开埠:

u《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④特权:

A、租地

u《虎门条约》(1843年)、《上海租地章程》等

B、传教《天津条约》

C、驻使:

《虎门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5)基本认识(影响)

(1)对中国而言

近代不平等条约大都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或当时的反动政权签订的,多是在侵略战争之后,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都带有屈辱性,是民族耻辱的象征。

它使中国经济发展受阻,长期落后,但同时它客观上也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文化上封建自大的闭塞观念被打破,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