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39607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武传》名师教案.docx

《苏武传》名师教案

2021年《苏武传》名师教案

2021年《苏武传》名师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__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__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__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

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__、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

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注:

《两都赋》:

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内容

  项目《汉书》《史记》

  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注: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

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1)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

  解说: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

__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

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__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

苏武为何入胡?

有何遭遇?

结局如何?

(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__主人公是谁?

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

哪些人物写得简略?

为什么?

  主人公:

苏武

  主要人物:

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

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__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

哪些事略写了?

  详:

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

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

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

“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

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

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忠诚:

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

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

宁折不弯!

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

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

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

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

壮年。

  ③茂陵:

汉武帝陵。

  ④逝川:

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

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

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

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

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

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__文言现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

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

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

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

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

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

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

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

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

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

通“襟”,衣襟。

决:

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

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

抵押。

今义:

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

提拔。

今义:

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

老人,长辈。

今义:

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

今义:

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

妹妹。

今义:

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

年纪。

今义: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

送给。

今义:

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

正当、适逢。

今义:

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

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

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

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纺缴,檠弓弩、檠:

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

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

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2021年《苏武传》名师教案2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__内容;了解__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

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

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

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

永平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

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

他被任为兰台令史。

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

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

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

终年61岁。

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

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

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

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

《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

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

《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平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

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

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

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

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

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

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__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

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知识重点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

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

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

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

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

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

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

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

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

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

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

通“襟”,衣襟。

决:

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

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

相抵偿。

今义:

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

提拔。

今义:

业绩。

  位列将古义:

位;官位。

今义:

位置、地位。

  列:

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

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

亲近的侍臣。

今义:

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

老人,长辈。

今义:

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

今义:

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

妹妹。

今义:

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

年纪。

今义:

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

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

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

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

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

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

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

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

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

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

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文译文

  学生口述

  五、文本点拨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__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__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__一开始写道: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__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__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