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7736282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docx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5篇

第一篇

1引言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接待入境旅游者总数达到167.12万人次,入境创汇10.029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14.8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744.97亿元。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总收入1805.2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个百分点,达到10.16%,相当于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7.18%。

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26.08万人,带动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30.4万人,直接就业人口与间接就业人口的比例达到1∶5,带动效果明显。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内蒙古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数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张,以及新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的拓展。

当下,资源的开发和目的地的空间拓展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随着井喷式扎堆消费时代的结束,旅游消费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对内蒙古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而内蒙古独特的草原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符号和标记,对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创新源和驱动力,是旅游产业走向新常态的有效路径,也是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必经之路。

2内蒙古旅游产业现状

2.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提高,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开始凸显。

然而,从可得性数据统计,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景点为核心代表,通过对产业链上要素所在的企业发展规模和现实情况的分析来看,旅游饭店数量多但档次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民族特色主题凸显不足,产品形态单一亟需调整,区域分布不平衡;旅行社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实力弱,创新不足,产品结构单一,服务标准化和服务水平有待于改善;景点景区季节性差异太大,接待设施不完善,文化内涵不足,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难以形成品牌。

另外,由于集散中心及景区景点分散,旅游交通成本较高,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创意,趋同现象严重,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品位。

餐饮、住宿、交通和景区所占总收入绝对比重,尤其是景区门票收入,旅行社业和旅游娱乐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2.2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从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分析,总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要素、结构、功能和产业环境实力都相对较弱,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关联度不强,综合效益较低,竞争力不强。

同时,面临着草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概念和标准没能自觉融入各产业建设中,旅游被作为单独产业搁置,品牌和龙头企业培育困难等内部问题。

目前内蒙古的旅游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具备了旅游产业链的构成要素(饭店、餐饮、商业、娱乐、交通、景点、旅行社),但这些旅游要素就像一个个点散落在旅游产业中,并没有紧密联系成一根链条。

旅游产业链进行横向拓展水平有限,大多数的旅游企业都还是各自为政,独立经营,只有少数旅游企业进行了局部的整合,主要是旅行社的联合以及酒店的联合。

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能力不足,旅游产业与社会其他行业部门的深度整合面临诸多困难,尤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还无法向外完全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品牌。

文化的差异性是旅游目的地个性化的标志,是核心竞争力,是导致旅游流发生空间转移的根本性因素。

对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说,大力促进草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是发展旅游,推动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长久之计。

3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研究

在市场需求、政府管理和企业运作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二者突破产业边界,打破行业隔阂,最终促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形成。

二者融合的机制:

技术是融合基础,即草原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开发与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开发规划的结合;产品是融合的标志,传统草原文化产品的八大类型: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艺术表演、工艺美术、游艺竞技文化、宗教仪式、节庆民俗文化和马文化。

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及旅游元素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融合形成的标志物。

企业是融合的载体,草原文化的创意企业应立足于产品的构思与设计,通过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的空间集聚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市场是融合的动力,通过市场运作,强化宣传营销,树立形象,培育新型销售渠道。

二者的市场融合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4以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推动内蒙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草原文化是草原的部落、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

其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

包括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形式。

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发展传承的继承性文化特征以及建构形态的复合型特征。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是区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

充分挖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对传统草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演绎和包装,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产业全方位的融合,不仅能有效地传承保护草原文化,而且更加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成为旅游产业创新的驱动力,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1以草原文化的创意推动内蒙古旅游品牌的打造

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开发能够增加旅游产业的艺术和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和观念价值。

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品牌已经成为旅游产业集聚资源、人才、技术最有力的竞争工具。

通过对草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推动创新,将独特的文化元素注入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成为打造旅游品牌的“助推器”。

以音乐为例,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然而,以往的展示仅以表演为主。

为了宣传马头琴文化,打造蒙古族独有的元素符号,最终塑造强势旅游品牌,可开发马头琴展示区,从马头琴的起源发展,到马头琴的制作技艺和演奏方式,均可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体验性和娱乐性。

这样既有效的宣传了马头琴文化,又提高了客人的满意度,为内蒙古旅游品牌的构建助力。

4.2着力开发蒙古族特色旅游创意产品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其主要的载体和传承者。

以蒙古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为例,通过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萨满法器、服饰及用具进行研究,将其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开发中,丰富旅游商品市场。

再如,传统的草原旅游无外乎观光、骑马、吃手扒肉、玩篝火等。

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有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冰雪、口岸、民俗、历史等全生态旅游资源,各盟市可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开展草原深度越野游,向游客普及马文化的相关知识,如何驯马、制作马鞍等。

另外,注重社区牧民的参与,牧民是草原文化传承的执行者,脱离牧民的参与,草原文化将失去生命和价值。

比如“牧民生活一日游”,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体验真实的草原生活,学习蒙古日常用语,学习牧羊,制作蒙古美食,与牧民和谐共处,能大大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加深对草原文化的深刻了解。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游艺竞技文化、酒文化等均可进行深入研究,以创新视角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

4.3推动草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链上要素的渗透对接

例如,以草原文化设计产业与旅游产业“食”与“购”的融合对接。

除了设计具有现代感时尚感的民族旅游商品外,还可构建特色购物、餐饮等新型业态,打造草原文化特色主题酒店。

再如,文化与“行”的对接,以昭君出塞、成吉思汗等历史典故或人物为主题,设计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总之,力求使文化与旅游融为一体,文化的传播功能与旅游休闲功能合二为一。

4.4探索建立草原旅游综合体

旅游综合体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为基础,将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娱乐、购物等主要功能进行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产业互动、功能互补的泛旅游产业聚集区,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旅游综合体融合了旅游业、商业、房地产业等多种业态,有效整合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内蒙古以草原生态景观为主,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大型项目的拉动或大型旅游集团、精品景区为核心吸引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行业发力,探索建立草原旅游综合体,该综合体更加注重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及创意创新,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文化休闲,将内蒙古建设为以草原文化为基础,体现北疆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

4.5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政府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推动力,在规划和制度设计层面放宽管制,加强政策、资金等的引导和扶持,突破行业壁垒,打破行政区划的割裂,促进区域产业融合。

另外,还要建立产业融合机制,加强产业协调规划整合,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向旅游休闲设施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上转移。

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环境,为产业融合提供制度和政策的保证。

4.6培养引进人才,培育创业创新环境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人才是创意创新的根本,因此,需要整合文化产业教育资源,依托高校和相关培训学校,培养既懂旅游开发,又懂文化产品创意策划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不断引进高素质的策划和创意人才充实队伍。

提供各项优惠措施和开放自由的环境,允许个性化发挥,鼓励各类人才大胆创新,以创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

马秀娟单位:

内蒙古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二篇

一、引言

旅游产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着餐饮、住宿、交通、生态、文化、娱乐以及附产品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伴随着三次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各个领域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013年内蒙古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指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因此,旅游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将是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学术界在旅游竞争力评价领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主要从全国、省域、城市、区域等四个层面进行分析,采用的评价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等。

Cracolici和Ni-jkamp(2009)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意大利南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1]。

Athanasopoulos(2011)认为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应该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力[2]。

焦爱丽(2015)、刘中艳(2015)、王慧玲(2012)和喻胜华(2011)分别采用了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波特“钻石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评价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3-6]。

目前,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鉴于此,本文旨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价内蒙古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与其他省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与建议。

二、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内蒙古拥有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以及冰雪等多样化的自然旅游资源,同时又由于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民俗、草原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

内蒙古旅游业具备丰厚的资源基础,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据内蒙古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1805.3亿元,增长28.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45亿元,增长29.9%。

国内旅游人数7414.9万人次,增长12.1%。

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67.1万人次,增长3.4%。

另外,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4》统计,2013年内蒙古具有旅游景区企业数为113家,营业收入达到9.27亿元,从业人员数量为8061人,旅游景区的利润为负,利润率为-5.07%。

拥有旅游住宿企业965个,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为46.74%,营业收入达到29.55亿元,从业人员数量为25670人,利润率同样为负,为-6.27%。

拥有旅行社共890家,营业收入达到18.91亿元,从业人员数量为5160人,利润率达到7.23%。

三、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研究选取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4》、《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以及《内蒙古统计年鉴2014》。

(二)指标体系构建

在评价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时,不能简单比较某类指标,要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市场竞争力、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人力资源以及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四个层面共设置13个基础指标构建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四、旅游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过程

1、数据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原始数据进行KMO和球形Bartlett的检验,考察用于因子分析的适用性。

利用SPSS软件22.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KMO统计量为0.771,大于0.7,说明分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

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显著水平值小于0.05,说明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因此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2、因子提取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提取,如表3所示。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进行提取主因子,可以得到3个主因子,并且可以看出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6.16%,大于85%。

由此可见三个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已经足够用来评价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3、因子旋转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表4按照系数大小进行了排序,而且过小的系数也被抑制输出,使结果更加清晰。

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C1、C4、C2、C11、C8有较大的载荷,主要从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接待外国过夜游客人数、城市绿地面积、旅游院校学生数方面反映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定义为旅游市场及人力资源影响因子。

第二公因子在C5、C6、C13、C12、C10、C7有较大的载荷,从旅游景区总数、旅行社总数、博物馆数量、旅客周转量、废气排放总量、星级饭店数量方面反映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定义为旅游规模及环境影响因子。

第三公因子在C9和C3上有较大载荷,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旅游企业营业收入方面反映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定义为旅游经济影响因子。

这三个因子的性质及顺序较好地体现了对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作用。

4、综合评价为了考察内蒙古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在全国中地位,因此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算出三个公因子的得分,三个公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但单独使用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各省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作出综合评价,因此需要按照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综合因子得分,并求出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实力排序。

结果如表5所示。

(二)结果分析

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可知,内蒙古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水平中排在第21位,在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水平中排在第6位。

在旅游产业的市场及人力资源影响因子排名中排在第27位,在旅游规模及环境影响因子排名中排在第12位,在旅游经济影响因子排名中排在第20位。

由此可见内蒙古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甚至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中,竞争力仍然不强。

尤其在旅游产业市场及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中更为落后,但是在旅游规模及环境的竞争力中较为靠前。

另外,大体上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综合水平要高于西部地区。

综合得分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而青海、宁夏和西藏的排名垫底。

分析结果基本上代表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在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原有的各指标分属的旅游市场及人力资源影响因子、旅游规模及环境影响因子和旅游经济影响因子的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6.16%,这些因子足够评价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实力水平。

二是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无论在全国地区中还是在西部地区中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均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三是内蒙古旅游产业竞争力在各个主因子和综合因子的得分中,旅游市场及人力资源的影响因子排名最为靠后,排在全国倒数第五位。

为了加强内蒙古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重点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由于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要素通常难以改变,应加大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蒙古具有丰厚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资源,应强化旅游景区及线路的主题文化内涵,将草原文化、蒙元文化、马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黄河文化等内容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

二是内蒙古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相对落后是造成综合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注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

将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政府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评价制度,通过实施旅游人才的培养工程,提升内蒙古旅游产业的人力资源水平,进而促进旅游产业质量上的提高。

作者:

李赛男辛倬语单位: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第三篇

一、中国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基本概况

2015年7月11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权威数据显示:

上半年旅游业投资和消费两大领域指标都表现出不俗业绩,如旅游消费总额、旅游投资率和入境旅游总数等。

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旅游业冲破重重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内旅游投资3018亿元,同比增长28%,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6%,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速度高17%。

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旅游投资增速高3%,民营资本占投资总额的59.5%,渐渐成为旅游投资领域的主流。

国内旅游人数20.24亿人次,消费总额为1.65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9%和14.5%。

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7%和12.4%,其中门票收入增长8.3%。

星级饭店经济复苏现象极其明显,客房收入和平均房价增幅约为1%。

旅行社接待国内游人数增长7.8%,组织出境游人数增长35.2%。

出入境旅游总人数1.27亿人次,同比增长9.8%。

其中,入境旅游人数6510万人次,同比增长4.5%,出境旅游人数619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超过出境旅游人数达320万人次,入境旅游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京津冀”旅游产业一体化建设问题

旅游业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普惠民生等功能,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黏合剂”作用,是其他产业融合的先行者。

从具体实施角度看,应该尽快推进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协商机制,探索旅游示范区。

建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管理委员会,从抽象到具体构建计划层次体系,包括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和预算等。

同时,定期召开专题协商会,就有关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营销、旅游管理等工作进行协商与对接。

如打造“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它包括河北的三河、遵化、兴隆、天津蓟县、北京平谷等县区,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全面推出。

第二,建立旅游信息共享、旅游资源互动机制。

构建京津冀旅游信息网,既可独立打开网页,也可从三地旅游信息网链接进入,旅游信息一览无余,利用手机APP或微信平台实现双向互动。

推出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包含旅游六要素在内全面优惠。

在各主要景区之间,开通旅游直通专线车,与便民惠民措施同步推进。

第三,建立质量监督执法合作平台。

建立质监执法信息共享、成果互用、执法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树立统一执法形象,促进包括服装、车辆和装备、标准的有序统一。

第四,旅游布局规划的顶层设计。

〔2〕包括:

旅游交通标志牌、景区指示牌、旅游宣传品、重点旅游投资项目、投融资平台、投诉协调和执法合作机制、旅游直通车路线设计等。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优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旅游市场,辽宁省旅游业逆流而上。

2014年,辽宁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3.6%,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3.8%。

其中,温泉、滑雪、沟域、乡村以及海洋海岛等旅游板块快速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1.旅游资源丰富。

辽宁省不仅有众多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有底蕴非常深厚的人文景观。

其中,辽宁有4项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一宫三陵”、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6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3000公顷以上的13处,4A级7处;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4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还拥有1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满族、锡伯族为代表的民俗旅游;以锦州、丹东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大连为代表的节庆旅游;以弓长岭为代表的温泉度假旅游。

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辽宁旅游产业。

2.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省南临黄海、渤海,辽东半岛斜插二海之间,与山东半岛遥相对峙;西南与河北省接壤,与京津为邻;西北与内蒙古毗连;东北与吉林省为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隔江相望。

就国内而言,辽宁是我国最北沿海省份之一,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及北方旅游产业大省;就国际而言,与日本、朝鲜、韩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毗邻,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要冲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点旅游区域。

3.基础设施完善。

辽宁拥有中国密度最大的铁路网,哈大、京沈、沈丹、京沈II(在建)高铁贯穿全境,高速公路网实现县级以上全覆盖,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在2小时之内可通达全省各地;同时,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七个大中型航空港连接海内外重要城市;以大连港为龙头、营口港为辅助,锦州港、丹东为两翼的辽宁港口群也初具规模。

4.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游客需要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由于辽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两大类旅游产品遥相呼应,实现良性互动,此外还利用16个(14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形成吸引某一旅游细分市场的专题或专项旅游,对海内外游客形成独具特色的吸引力。

(二)劣势

1.旅游业重规划、轻实施。

2007年,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整合旅游精品,推出代表辽宁形象、具有辽宁特色的“一环三线”精品旅游线路。

其中,“一环”是指以沈阳为中心的现代都市群旅游线,各市各具特色,分合皆宜;“三线”是指:

沈阳-本溪-丹东的“山水边境风情旅游线”,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线”,和沈阳-盘锦-阜新-朝阳-锦州-葫芦岛“辽西走廊观光旅游线”。

这样的顶层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前瞻性,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游客只使用部分线路,或两条线路穿插使用,如大连-丹东滨海旅游线路;此外,为这些线路提供旅游政策、直通车、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标志牌、景区指示牌、旅游宣传品、联动机制等并未同步到位。

2.景区普遍患有门票依赖症。

辽宁景区的主要创收依赖于门票收入,门票价格可分为四个消费层次:

第一,以大连老虎滩公园为代表的150~200元左右;第二,以丹东凤凰山、盘锦红海滩为代表的80~100元左右;第三,以锦州北普陀山、丹东虎山长城为代表的40~60元左右;第四,以本地游客为主的小景点20~30元左右。

上述门票多数为主门票,而“园中园”门票、电瓶车票、停车费、船票、索道票等需要额外付费,费用叠加后,总费用相当于游客消费2~3倍门票价格。

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是羁绊旅游业整体发展的“拦路虎”,应从旅游产业六要素的综合效益中提取利润,目前的利益获取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后患无穷。

3.景区整体协调差,资源利用分散。

具有代表性的“一环三线”精品旅游线路,无论是从辽宁省旅游主管部门角度,还是从辽宁精品旅游线路角度,都没有真正建立旅游协作或管理组织或机构,仅仅停留在概念或理念炒作层面;而省内各地旅游资源基本分散开发和利用,仅有部分市县(区)微观层面整体局部协调,省内很多景区还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整体利用度不高,旅游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4.景区服务设施水平参差不齐。

在省内,一些旅游大市(如沈阳、大连)或著名景区(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